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宣  郭洁洁 《中国现代医生》2022,(3):13-16,封3
目的 分析ABCD3量表结合同型半胱氨酸及头颅MRA对TIA短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TIA患者,对入组病例进行7、30、180 d随访,采用ABCD3评分、ABCD3-I评分及ABCD3-I评分法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ABCD3-HI)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互联网院外家庭血压监测管理模式对患者血压控制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等级医院1家(北京市海淀医院)、社区医疗机构2家(双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清毛社区卫生服务站),2021年4~8月,医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25例高血压患者开具3个月的长处方。患者采用可上传家庭血压设备规范地进行家庭血压测量,自动上传血压数据;医师通过手机APP了解患者血压,借助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血压管理系统,采用提示、报警、督促的血压测量形式,进行院外血压管理,时间为3个月,观察患者家庭血压。结果 最后完成全程血压监测且基线血压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385例。三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入组家庭基线收缩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级医院患者年龄显著低于社区医院,舒张压显著高于社区医院。院外血压管理后第1个月控制率为32.99%、第2个月为51.43%、第3个月末时血压控制率上升至57.40%,与院外血压管理前相比,各时间段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人群家庭血压从基线至管理后第3个月: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由(147.79±14.97)/(89.17±12.47)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130.08±9.86)/(78.79±9.18)mmHg,平均SBP降低17.71mmHg,DBP降低10.38mmHg,等级医院的血压降低幅度高于社区医院。通过院外管理平台干预3个月后,有337例患者家庭血压降低5mmHg以上,占比达87.53%。结论 互联网院外家庭血压监测管理模式可提高血压控制率,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CD3-I法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后卒中风险及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0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AB-CD2与ABCD3-I评分法。观察患者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8例TIA患者7天卒中发生率为14.8%;90天卒中率为19.4%。用ABCD3-I评分法评估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低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均为0%,中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6.3%和10.9%,高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32.4%和37.8%。7天( P7)与90天( P90)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ABCD2与ABCD3-I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ROC,95%CI)评估脑卒中风险,AUCROC 7天为0.74、0.84;90天为0.76、0.79。 ABCD3-I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MRI加权高信号及双重TIA的比值比(odds ratio,OR,95%CI),比值比7天内分别是6.11、5.63、1.67,90天内分别是5.74、3.45、1.12。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 P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PDW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TIA后早期卒中风险ABCD3-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磁共振弥散加权高信号是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权青云  杨嫣华 《医学综述》2012,18(13):2054-2056
人体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10μmol/L以上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中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约占75%。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在增加脑血管病发生中有协同作用。因此,控制"H"型高血压对我国脑卒中的预防具有特殊意义。在此就"H"型高血压的定义、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以及控制"H"型高血压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铁路职工中应用基于健康小站的"互联网+"高血压管理模式进行血压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9月北京铁路某两处机务段的高血压患者601例,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应用基于健康小站的"互联网+"高血压管理模式进行血压管理,连续干预6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血压(血压水平、血压达标率),用药依从性,代谢指标[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TC],行为改变(戒烟、增加锻炼、低盐饮食)等情况。结果 6个月干预后共收集574例完整资料,患者血压水平较干预前降低(P<0.05),血压达标率、用药依从性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BMI、TC显著下降(P<0.05),FPG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增加锻炼、低盐饮食等生活行为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基于健康小站的"互联网+"高血压管理模式可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提高血压达标率、用药依从性,改善部分代谢指标及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6.
叶春恒  李永清 《吉林医学》2013,34(24):4919-49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叶酸片、Vit B12干预效果。方法:按2003年欧洲高血压病指南WHO/ISH分类标准,从干部职工体检中取82例高血压患者均排除心、脑、肾靶器官损害,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給予叶酸片、Vit B12配合生活行为干预,对照组以生活行为干预。两组均未服用任何降压药,4年后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控制高血压病的进展,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叶酸片、Vit B12有明显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延缓高血压病并发其他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78例为冠心病组,并根据病变支数分为1支病变亚组(48例),2支病变亚组(57例),≥3支病变亚组(73例)。选择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48例为非冠心病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并测定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记录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结果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TC、TG均高于非冠心病组,HDL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浆Hcy水平和Gensini评分均逐渐增加,1支病变亚组<2支病变亚组<≥3支病变亚组,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TC、TG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而HDL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P<0.05)。结论高Hcy是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可通过检测Hcy水平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庄微 《疑难病杂志》2011,10(10):801-803
<正>自从1969年McCully从尸检中发现2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超过正常人几十倍的患儿存在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AS)和血栓以来,Hhcy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开始引起人们重视,且原发性高血压(EH)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且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此探讨Hcy与EH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近期研究发现,我国EH人群平均Hcy水  相似文献   

9.
魏红霞 《当代医学》2016,(35):145-146
目的 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ABCD3-Ⅰ(年龄、血压、临床特征、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加上双重TIA)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作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首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发病后48h内行危险因素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并参照ABCD 3-Ⅰ评分标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按照治疗时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TIA中、高危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ABCD 3-Ⅰ评分在TIA 发作防治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血压的“四高四低”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甚至引发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之多,其中超过50%的患者并不知晓自身病情,60%以上的患者未接受治疗,而血压得到良好控制者不足10%。如此严峻的高血压防治局势,使得寻找切实有效的高血压防治策略成为迫切需求。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深入探索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难题。本文拟对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特点做一综述,并对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ABCD2评分,分析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44例(73.3%)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其中正常及轻度狭窄35例(58.3%)、中度狭窄15例(25.0%)、重度狭窄10例(16.7%);根据ABCD2评分法评估显示,低危组21例(35.0%)、中高危组39例(65.0%);60例TIA患者7 d内13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1例(1.7%)、中度狭窄6例(10.0%)、重度狭窄6例(10.0%),与轻度狭窄患者比较,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为30.8%,较低危组患者的4.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血管狭窄、ABCD2评分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ABCD2评分与ABCD2-I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7d内且完成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TIA患者,对其进行1年随访,评价指标是卒中复发。将ABCD2评分与AB—CD2-I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评价二种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能力;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比较二种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共410例,其中110例患者(27.07%)1年卒中复发。ABCI~评分低、中、高危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21.88%,27.64%,41.18%,ABCD2-I评分低、中、高危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4.71%,21.94%,49.61%。ABCD。评分的预测效度AUC=0.59,ABCD2-I评分的预测效度AUC=0.77。结论ABCD2-I评分较ABCD2评分能更好地预测TIA患者1年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3.
魏瑾然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118-119
目的探讨用ABCD2评分法在预测患者TIA后7d内卒中风险上的作用。方法应用Johnston SC和Rothwell等建立的7分制ABCD2评分法对38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IA后7d内发生卒中的患者中,高危组(6~7分)占100%(2/2),中危组(4~5分)占15%(3,20);80%评分35分,所有得6分的患者中100%进展为卒中,所有得5分的患者有66.7%于7d内发生卒中,得分≤4分的患者只有3.0%于7d内发生卒中。结论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可以作为急诊,11A患者分层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 1年11月一2013年10收治的TIA患者121例,其中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者35例作为卒中组,未发生者8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ABCD2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及其预测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卒中组患者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6.1±1.2)分vs.(4.2±1.6)分],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4.3%vs.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hs-CRP水平为(23.71±4.56)mg/L,高于对照组的(11.48±3.88)mg/L(P<0.05);TIA患者hs-CRF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5);以患者血清hs-CRP作为预测TIA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1 0.790.93),以16.78 mg/L为cut-off值,其预测TIA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敏感度为80.7%、特异度为60.8%。结论近期发生急性脑卒中的TIA患者ABCD2评分及血浆hs-CRP均显著升高,ABCD2评分及hs-CRP检测可作为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关系,为TI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19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患者出院后2年内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跟踪,并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结果Hhcy组2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hcy组(64.58% vs 43.6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3.975,95%CI:1.548—10.206)。结论Hhcy与TIA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TIA患者139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比较不同情况的患者7 d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9例TIA患者中近7 d内发生脑梗死的28例,占比为20.14%。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ABCD2评分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发生脑梗死比率和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ABCD2评分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大,要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ABCD2评分法联合经颅多普勒(TCD)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其中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30例患者进行了MRA检查,TIA发病7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ABCD2评分低危患者42例,脑梗死发生率4.76%,中危患者20例,脑梗死发生率45.00%,高危患者8例,脑梗死发生率62.50%,中危组和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和高危组两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BCD2评分联合TCD或MRA对TIA患者近期脑梗死发生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和0.654,且两种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3,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LDL≥2.6moL/L、症状持续时间≥60min均与TIA后7d内脑梗死形成呈正相关.结论:ABCD2评分对TIA短期发生脑梗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与TCD相比,结合MRA检查,可提高对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