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对相同母核结构的8种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大黄素型蒽醌结构与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 L1578Y细胞分别与系列浓度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羟基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表达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标定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突变细胞(CD45CD90)发生率。结果 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芦荟大黄素25 μg·mL-1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01); S9代谢活化条件下,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大黄素50 μg·mL-1组,羟基大黄素6.25、12.5、25 μg·mL-1组,大黄酚25、50、100 μg·mL-1组和大黄酸12.5、25、50 μg·mL-1Pig-a基因突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羟基取代基的多寡及所在位点是蒽醌类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及致癌性作用仍需进行大量体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以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和OATP1B3为作用靶点的何首乌肝毒性成分快速筛选方法。方法 使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将何首乌主要单体成分(48个)与OATP1B1/OATP1B3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以OATP1B1和OATP1B3主要转运底物胆红素作为阳性对照,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采用CCK-8法考察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AEG)、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G)、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PG)、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SG)处理24 h后对人源肝永生化肝细胞HepaRG的毒性强弱,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测定4种化合物对HepaRG细胞的OATP1B1和OATP1B3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与OATP1B1对接结果显示,polygonumnolide B3、cis-emodin-physcionbianthrones、polygonumnolide B2、大黄素甲醚-8-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trans-emodin-physcionbianthrones、大黄素-3-甲醚-8-O-β-D-葡萄糖苷、polygonumnolide B4、大黄酚-8-O-葡萄糖苷、EG、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AEG、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葡萄糖苷高于胆红素打分值的80%,可被初步认定为潜在毒性成分;与OATP1B3对接结果显示,trans-emodin-physcionbianthrones、PG、polygonumnolide A4及虎杖苷高于胆红素打分值的80%,可被初步认定为潜在毒性成分。CCK-8实验进一步证实AEG、EG及PG均具肝细胞毒性作用,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6.10、49.43、69.44 μg·mL-1,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与对照组比较,AEG、EG均可显著下调OATP1B1的mRNA表达水平(P<0.05);PG可显著下调OATP1B3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论 以OATP1B1/OATP1B3分子对接技术为切入点,可有效预测何首乌潜在肝毒性成分,实现快速高效的高通量筛选,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UHPLC-FLD)法同时测定大黄中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并应用于10个不同产地大黄饮片的分析。方法 大黄粉末经甲醇提取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柱(50 mm×4.6 mm,2.7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0.1%甲酸甲醇(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6 mL·min-1;柱温30℃;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435 nm,发射波长515 nm。进行专属性、线性关系、定量限及检出限、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考察。应用已建立的方法分析10个不同产地大黄饮片中6种大黄蒽醌含量。结果 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6%~103.2%,RSD为1.27%~2.15%。10个不同产地大黄饮片中蒽醌总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但不同产地的大黄中蒽醌单体的含量差别较大。结论 建立的UHPLC-FLD法灵敏、快速、准确、稳定且重复性好,可用于大黄中6种大黄蒽醌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安尔眠胶囊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09)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Dionex Acclaim 120®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为分离柱,以乙腈-1%甲酸溶液(23:77)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柱温25 ℃。结果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0.010~0.200 μg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7.35%,RSD为2.07%。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安尔眠胶囊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测定通乐颗粒中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检测波长为320 nm,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体积流量为1.0 mL/min。结果 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10~100 μ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74%。结论 本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通乐颗粒中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毒性预测软件及细菌回复突变(Ames)试验评价茜素型蒽醌的基因突变风险。方法 通过毒性软件Toxtree、Derek Nexus和Sarah Nexus对茜素型蒽醌: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茜素-1-甲醚、羟基茜草素、光泽汀进行致突变风险预测;每个受试物设置5个给药浓度,分别在有或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使用5种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100、TA102、TA1535和TA1537开展基于6孔板培养的Ames试验,判断该类化合物苯环上不同取代基对致突变性的影响。结果 软件基于蒽醌环的存在预测该类化合物均具有致突变风险。在非S9代谢活化下,异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可导致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光泽汀可诱导TA97、TA100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在S9代谢活化下,异茜草素可导致TA97、TA100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羟基茜草素可导致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光泽汀可导致TA97、TA100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甲基异茜草素可导致TA97、TA100、TA102和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大幅增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可导致TA100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结论 茜素型蒽醌受试物在有或无S9代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菌株的回复突变,开展相关研究评价其毒性风险对该类化合物合理监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狭叶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RP-HPLC、TLC、硅胶、凝胶、MCI-gel树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狭叶薰衣草中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醇(1)、丁香树脂醇(2)、frax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3)、syringa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4)、8-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5)、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6)、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7)、(2S,3R)-2,3-dihydro-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7-methoxybenzofuran-5-(trans) propen-1-ol-3-O-β-glucoside(8)、(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β-D-glucopyranoside(9)、(7R,8R)-7,8-dihydro-9''-hydroxyl-3''-methoxyl-8-hydroxymeth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1''-benzofuranpropanol-9''-O-β-D-glucopyranoside(10)、(E)-3-((2S,3S)-2-(4-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7-methoxy-2,3-dihydrobenzofuran-5-yl) allyl-2-hydroxyacetate(11)。结论 11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狭叶薰衣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槲寄生黄酮类成分的特征指纹图谱,同时测定槲寄生中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5 nm,柱温30℃。建立14批槲寄生药材的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软件进行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在同一色谱条件下,经方法学验证,HPLC法同时测定14批槲寄生药材中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结果 建立了槲寄生药材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标定了7个共有特征峰,指认了其中2个峰:峰4 (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峰6(高圣草素);其中12批槲寄生药材相似度达到0.9以上,聚类分析将14批样品分为2类;PCA分析共得到2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特征峰2~7的信息,主成分2主要反映特征峰1的信息,峰4与峰6的峰面积较大,且对第1主成分的贡献也较大;PLS-DA结果表明,3个共有特征峰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依次为峰7、峰6、峰4。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2个指标成分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17%、101.47%,RSD分别为2.0%、0.7%,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相关要求,14批样品中2种成分总质量分数为2.32~5.17 mg·g-1结论 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为槲寄生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晓军  杨君玲 《药学学报》2008,43(11):116-1118
通过对交链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 sp.)YD-01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为2,3-二羟基喹啉-4-O-β-D-葡萄糖苷(1)、 3-甲基-吡咯并哌嗪-2,5-二酮(2)和柚皮素(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红芽大戟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Knoxia corymbosa Willd.)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果从红芽大戟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醇苷成分,分别鉴定为:槲皮素-7-O-α-L-阿拉伯糖-3-O-β-D-6″-乙酰基吡喃葡糖苷(quercetin-7- O-α-L-arabinosyl-3-O-β-D-6″-acetylglucopyranoside,1);山奈酚-7-O-α-L-阿拉伯糖-3-O-β-D-吡喃葡糖苷(kaempferol-7-O-α-L-arabinosyl-3-O-β-D-glucopyranoside,2);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3); 槲皮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糖苷(quercetin-3-O-β-D-6″-acetylglucopyranoside,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总结托伐普坦治疗低钠血症的药物经济学相关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MEDLINE、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2009—2016年托伐普坦药物经济学评价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并依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评价框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结果:纳入的6篇药物经济学文献中,其中5篇为随机双盲研究,4篇为前瞻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使用托伐普坦治疗与住院时间、节约潜在成本的关系,以及相比安慰剂的临床疗效和成本-效果分析。结论:托伐普坦治疗低钠血症的心衰患者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患者,相较于传统治疗,其临床疗效好并且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优势,且对于严重低钠血症患者,该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氨基葡萄糖治疗骨关节炎的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骨关节炎 (O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关节炎 ,目前尚无根治疗法 ,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措施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尚不能延缓或阻断病情进展。新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硫酸氨基葡萄糖对OA不仅具有肯定的症状改善作用 ,而且能延缓OA的关节结构改变 ,可望成为第一个治疗OA的病情改善药。其总体安全性较好 ,主要是胃肠道及皮肤的不良反应 ,对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通络滴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成方制剂中石斛、金银花、牛膝,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毛兰素和绿原酸的含量.结果:TLC法可明显鉴别石斛、金银花、牛膝.毛兰素在4.4~66.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3.89%,RSD为2.37%;绿原酸在36.0~54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4.17%,RSD为1.9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射精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不射精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不射精症85例,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结果对85例不射精症患者根据病因不同分别选择心理疏导,药物和物理治疗,治愈42例(49.5%),好转28例(32.9%),总有效率82.4%。结论对不射精症应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特别是功能性不射精症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8.
徐云根  张宁  何义 《药学实践杂志》2013,31(3):210-211,214
目的 观察可乐定治疗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加服可乐定片(75 μg/次,1次/8 h,1周后未达标,改为150 μg/次,1次/8 h),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诊室坐位血压、心率,检测治疗前后动态血压(ABPM)、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及尿常规.结果 治疗后4周,诊室血压、ABPM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诊室坐位血压,总有效率89.4%;根据ABPM,总有效率为80.8%.治疗后可出现心率下降、口干、乏力、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但无需停药.结论 可乐定对原发性顽固性高血压降压疗效确切,副反应可接受.同时不影响代谢,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顾丽萍 《中国药房》2007,18(19):1446-1448
目的:推动药品委托生产的良性发展。方法:应用供应链委托生产理论,分析目前药品委托生产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思考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药品委托生产需要前提条件,那就是委托方(制药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并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可以委托生产,其他任何非生产企业如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都不能委托生产。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氨茶碱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2例新生儿血中茶碱浓度,氨茶碱剂量按5mg/kg恒速静脉滴注。经时采样,测得数据,经分析药时曲线拟合呈一室模型,平均清除速度常数0.037±0.008h ̄(-1),平均消除半衰期19±4h,平均表观分布容积0.82±0.14L/kg,平均清除率30±5ml/(h·kg)。消除半衰期最大相差2.1倍,显示明显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