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皂荚丸     
正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取三丸,日三夜一服。"实际上本方是皂荚为蜜丸,大枣熬膏化水冲服。药虽两味,却仅仅攥住肺痿(肺癌)"燥湿相混"的基本病机。皂荚性燥化顽痰,大枣滋润养肺阴,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之谓:"浊,浊痰也。时时吐浊者,肺中之痰随上气而时出也。然痰虽出而满不减,  相似文献   

2.
皂荚凡见于《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云:“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该方系用皂荚刮去皮,酥炙,研末,蜜丸如桐子大,以枣汤和服三丸,日三夜一服。由此可见,该方主药是皂荚,病性属寒。“时时吐浊”系指经常吐出稠粘的浊痰。对皂荚丸证的“时时吐浊”应从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笔者应用皂荚丸治疗肺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  相似文献   

4.
气反治则是针对气反病变而确立的治疗原则.临床诊断疾病时,要正确区分原发病与继发病、原发部位与继发部位,凡属气反病者,可采用气反治则,具体有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病在旁中取之等治法.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皂荚丸由皂荚、蜜、枣膏组成。现今临床上很少单独应用,而且对其疗效评价也缺少文献报道,因此注意重视对经典方的发掘和研究,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当代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在随师  相似文献   

6.
张铨 《西部中医药》2006,19(9):27-27
气反治法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即言其疾病的症状表现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  相似文献   

7.
皂荚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旭东 《光明中医》2002,17(4):12-14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咳逆上气 ,时时吐浊 ,但坐不得眠 ,皂荚丸主之”。皂荚丸由皂荚、蜜、枣膏组成。现今临床上很少单独应用 ,而且对其疗效评价也缺少文献报道 ,因此注意重视对经典方的发掘和研究 ,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是当代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在对肺系病症的临床研究过程中 ,发现《金匾要略》皂荚丸方在辨证准确 ,加减得法的前提下 ,不仅疗效甚佳 ,而且有着较广的适应范围。现就该方的应用体会报道如下。《金匾要略》皂荚丸方有关问题的剖析1 皂荚丸方的适应证候根据条文“咳逆上气 ,…  相似文献   

8.
<正> “气反”一词,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里所言“气”是指病气,即病理变化,“反”是相反的意思.“气反”就是言内在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是针对“气反”的病理变化所采取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猪牙皂论选     
皂荚枝有刺而味辛,禀金气也。色紫赤而味兼咸,禀水气也。太阳之气合金气而出于肤表,合水气而下挟膀胱,故味辛咸而气温热。辛咸温热,则有小毒矣。风邪薄于周身,则为风痹死肌之证。风邪上薄(薄,通迫)于头,则为风头泪出之证。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金气而制风,故能治也。九窍为水注之气,皂荚禀水气,故利九窍。太阳阳热之气,若天与日,天日光明,则杀精物,精物,犹百精老物也。  相似文献   

10.
“皂荚丸”出自《金匮要略&#183;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凡主之。”笔者应用皂荚丸治疗肺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0~40岁者6例,41~70岁者16例。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者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者8例,肺心病者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相似文献   

11.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所谓“气反”,即病气相反,系指疾病内在的病理变化和外在的症侯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而“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则是针对“气反”的病理特点所制定的特殊治疗原则。临床运用上述理论来治疗“气反”病证,收效显著。兹择“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治疗“气反”病证验案三则,并略谈体会如下: 病案举例 (一)釜底抽薪治鼻衄刘某某,女,32岁。农民。1982年4月14日就诊。左侧鼻衄3天,血色鲜红,其量较多。曾  相似文献   

12.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河北中医》2008,30(4):378-379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凡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下取以治疗上部疾病者,都属于上病下治之列。其治则  相似文献   

13.
气反治则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内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言其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则当求其本而治之。气反治则临床运用十分广  相似文献   

14.
皂荚驱痰通关减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皂荚有两种,一种大皂荚,一种小皂荚,大皂荚用于工业及民间代肥皂用取其浸水后,出现大量皂甙,如肥皂沫或洗衣粉,古代民间用以浸洗带色的衣服,如兰、黑、上黄、青色的衣物。小皂荚又名猪牙皂,为我国北方习惯用药。皂荚其性味,辛开窍,咸软坚,性温用于湿寒方面。涤除垢腻之痰为其特点。《谢映庐医案》称此  相似文献   

15.
“下病上取”,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下者高取之。”“下病”者,病证显现于下也;“上取”者,施治于上也。遵此古训,验之临床,屡获良效。“下病”何以“上取”,奥理安在?今不揣谫陋,举案卤呈鄙见。 (一)气机调畅,上下升降气之运行,是谓“气机”。升降出入,协调脏腑,贯通经络。若气机不畅,则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诸  相似文献   

16.
<正> 陆芷青副教授家学渊源,临床五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兹就治病求本,上取下取之法作以概述。“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治疗方法,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何谓气反?历代医家争议较多,但以张介宾之解释颇为中肯平妥,他说:“气本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由此观之,脏腑有疾为病之本,象见于外为病之标,人体表里上下内外,由经络沟通其中,以构成互相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当脏腑有病,将会  相似文献   

17.
皂荚治疗过敏性鼻炎效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角所含的皂甙有降低表面张力、刺激局部粘膜、促使局部粘膜血循环的作用,并有抗菌消炎之功效。早在《丹溪心法附余》记载:“通关散吹少许入鼻取嚏”。其通关散中就有皂荚。受其启迪,笔者20年来应用皂荚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甚佳。其方法是:用皂荚研末,取少许吹入鼻中,同时,用皂荚末与食醋调成膏,取豆粒大小敷于双侧鼻旁迎香穴,  相似文献   

18.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作者遵循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取该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治疗证属脾胃气弱,中气不足或清阳下陷的病症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4-517
21上病下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 关于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