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导管封堵术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用国产封堵器对56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局麻或基础 强化麻醉下经导管进行封堵术,其中嵴下型53例,嵴内型1例,肌部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结果53例封堵成功,心脏杂音消失,术后6~12 h下床活动,4~6 d痊愈出院。4例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结论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封堵部分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好、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41岁,体检发现心脏杂音8个月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口唇、肢端无紫绀,SPO296%; ABP 118/65mmHg,心界扩大,HR 73bpm,律齐,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P2减弱.胸片示:心影增大,肺血稍多.心脏彩超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嵴下型)并双腔右心室,右室流出道肌性狭窄,流速410 cm/s;室缺为左向右分流,宽约13 mm;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36 mmHg.CTA示:左、右冠脉开口正常,右冠增粗走形弯曲;左前降之短小,由右冠发出,绕行于肺动脉根部前方.见图1.室间隔缺损,宽约11 mm.心电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史中无胸闷、气促等不适,心功能为I级.入院诊断为: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并双腔右心室,右室流出道狭窄.完善术前准备后在本院行"室缺修补、双腔右室矫治并右室流出道疏通术".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于2005年12月6日入院.查体:Bp130/75mmHg.心界无扩大,心率88次/min,律整,P2亢进,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伴收缩期震颤.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70°,正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患 ,女性 ,1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5年,于2005年4月12日入院.入院时查体:心界扩大,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超出左锁骨中线0.5 cm,搏动呈抬举样,心前区可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3~4肋可闻及4~5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4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二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P2>A2.超声检查:①大室缺(左向右分流)、卵圆孔未闭、肺动脉高压;②降主动脉离断要考虑.MRI扫描见降主动脉与主动脉弓交界处信号局限性中断(图1),左、右心室增大,室壁增厚,室间隔上部见信号连续性中断,其内径约为1.2 cm,MRA心脏电影动态观察显示血液未能经过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相连(图2),主肺动脉明显扩张,其宽径约为3.2 cm,左矢状面及轴位像上在降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可见一段管状低信号影,直径0.7 cm.  相似文献   

6.
例1,患儿,男性,3岁,自幼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入院.查体,发育稍差,唇无紫绀,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右锁骨中线第3肋间内侧1.5cm处,胸骨右缘3、4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内脏正常位,心脏大部位于右侧胸腔,心尖指向右下方,心房正位,心室右襻,主动脉发自左室,肺动脉发自右室,室间隔上部可见约6mm回声失落.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两个月。3年前因感冒就诊本院门诊,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随后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当时未予特殊治疗。此后,家人发现患儿活动后易出现气促,剧烈活动后可伴有口唇发绀,易患呼吸道感染,于2004年6月4日再次就诊本院心内科门诊,诊断为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8.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岁,10kg。因易感冒,发现心脏杂音2年多入院。听诊胸骨左缘3—4肋间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左房增大,双室肥厚。超声检查主动脉内径变窄为11mm,肺动脉主干内径增宽。室间隔上部(膜周)回声中断15mm×18mm。主动脉弓降部显影欠佳,大血管及房水平未见确切分流。X线示:双肺血增多呈充血状态,心脏增大。诊断室间隔缺损(VSD),拟在全麻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而膜部室间隔缺损约占78%[1,2],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因创伤大,康复和住院时间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术死亡率为2%~5%[3].室间隔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成功率高的微创治疗手术,康复和住院时间短,2~3 d可出院,治疗后不遗留切口瘢痕,符合现代人要求美观的愿望.我院对20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行封堵器封堵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左心形态及功能变化.方法: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24例,于封堵术前、术后3d、3个月及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肺动脉瓣口、舒张期二尖瓣口最大血流速度;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每搏量、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结果:在VSD封堵术后3d、3个月、6个月脉冲多普勒示收缩期肺动脉瓣口、舒张期二尖瓣口最大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各时间段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每搏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明显降低,且术后各时间段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形态及功能变化观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蒋和俊 《大家健康》2016,(3):252-253
室间隔缺损指因室间隔在胚胎时期发育不全,而形成的异常交通,导致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缺损若<0.5 cm则分流量较小,多无临床症状.缺损小者心脏大小可正常,缺损大者左心室较右心室明显增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1].本文就我院心导管室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幼儿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围术期护理及体会进行阐述.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左室心尖部限制性小切口治疗小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13例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于左心室心尖部少血管区距左前降支1 cm处做一短的“鱼嘴状”限制性小切口,长约1.5-2.0 cm.应用拉钩牵开室壁切口,显露室间隔缺损.所有缺损采用Dacron补片、4-0 prolene连续缝合修补.心尖切口用毛...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6岁.因自幼易感冒,发现心脏杂音3?于1986年10月29日入院.体检:发育营养可,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并闻及Ⅳ级粗糙全收缩期杂音,P_2亢进.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双室肥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1.7cm.X线片提示先心、室缺,血Hbl25g/L,余化验均正常.于1986年12月4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直枧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见室缺位于膜部,约2.5×2cm大小,用涤沦片修补.缺损后下缘用间断褥式超越缝合,其余连续缝合.手术顺利,总转  相似文献   

14.
张强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4):358-358,37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儿,女,1岁9个月,体重9kg,身长79cm,因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反复罹患肺感染入院。查体:发育迟缓,心界扩大,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P2显著亢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PHILIPS iE33)检查结果:右室双出口;多发性室间隔缺损,其一为膜周型,直径18mm,另一为肌部缺损,直径0.6cm;房间隔缺损直径17mm;房、室间隔水平为双向分流;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压为100mmHg(1mmHg=0.1333kPa)。  相似文献   

15.
肖娟  陈林  肖颖彬  陈柏成 《西部医学》2008,20(6):1305-1305
病例女,34岁,发现心脏杂音30余年,心悸4年。查体: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1cm,心率82次/min,律齐,胸骨左缘Ⅲ、Ⅳ、Ⅴ肋间可闻及4/6级连续性杂音,伴收缩期细震颤。心电图:窦性心律,轴心左偏。超声心动图:①全心增大,肺动脉增宽。②瓦氏窦瘤破裂,室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③三尖瓣局限性返流,返流压差增高,考虑肺动脉高压。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瓦氏窦瘤破裂,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6.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7岁.体检时发现有心脏杂音,劳累时感到心悸、气急、无紫绀、无浮肿.入院体检:心脏达阈界,P2亢进伴分裂,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后新发异位心律失常(EA)的类型、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228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PMVSD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45例(19.7%)患者在介入封堵PMVSD术后(2.26±1.06)天出现61例次新发EA,包括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5例次、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14例次、室性早搏14例次、交界性逸搏心律8例次.所有EA患者均未给予特殊处理,43例(95.6%)病人的EA平均持续(4.16±2.71)天,2例患者在1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心律.术后随访(14.85±12.52)个月.未发现新发的EA.PMVSD缺损口下缘距三尖瓣隔瓣距离(DDSTV)及缺损口上缘距主动脉瓣右冠瓣环距离(DDRAV)与术后EA的发生有关,当DDSTV≤2.45 mm或DDRAV≥3.05 mm时对术后EA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EA是PMVSD介入治疗后常见并发症,但预后较好.对具有危险因素的PMVSD患者,介入治疗后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覃晓波  孙中波  黄颖 《微创医学》2007,2(6):527-52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传导阻滞的类型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45例,术中4例及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对引发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例VSD患者43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56%;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除Ⅱ°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因出现时间较晚未恢复外,其余传导阻滞均在14d内恢复。年龄(<4岁)、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VSD直径(≥10mm)、穿刺成功后A-V轨道建立时间(≥60min)与传导阻滞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传导阻滞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了解VSD的特殊解剖结构、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传导束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是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23例,年龄5~52岁,平均(31±17)岁,男性16例,女性7例,应用UCG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了解VSD的位置、大小、缺损残端与主动脉右冠瓣间距离;术中UCG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进行UCG复查,了解封堵器的形态、位置情况、各瓣膜返流情况、VSD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23例VSD患者中,术前UCG提示:17例为膜周型VSD,其中7例合并膜部瘤;5例为嵴内型VSD;1例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心尖段穿孔。术前UCG测量:VSD平均直径为4~9mm,平均5.9mm;与主动脉瓣右冠瓣间距离为1~5mm,平均3.5mm。术中左室造影测量显示:VSD平均直径为2~9mm,平均5.3mm。23例VSD患者中,有21例成功进行VSD封堵术。术中UCG发现残余分流2例(分流束分别约1mm、5mm)、轻度主动脉瓣返流1例、三尖瓣脱垂并中度返流1例,术后UCG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术后观测,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重要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18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胸闷、心慌加重1周,于2004年4月17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发育正常。胸廓无畸形,两肺呼吸音清。HR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4/6级响亮而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伴有震颤。胸片:两肺纹理增多,心影大小正常,肺动脉段稍凸出。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超声心动图:AO 34mm,LA40mm,RA33mm,LV48mm,RV17mm,PA25mm,LVPW9mm,EF69%,室间隔膜部回声连续性中断,大小9mm,缺损距主动脉瓣5mm,多普勒彩色血流显象示收缩期左向右分流,最大分流速度580mm/s,最大压差96mm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