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5月云南省部分地区发生狂犬病流行,首先在狗、马、牛之间,随后由动物传播给人。本文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狂犬病动物脑组织,探讨动物狂犬病的病理形态特点及讨论狂犬病诊断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彭颖  余光开 《医学综述》2012,18(16):2709-2710
目的探讨狂犬病的防控和诊断,以降低其发病率。方法对该院1984~2008年收治的45例狂犬病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984~2008年收治的45例狂犬病住院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男女之比1.6∶1,88.4%的患者被犬所伤。8.89%的患者暴露后到当地医院处理伤口,所有患者在暴露前后及发病后均未进行主动及被动免疫。前驱期临床表现多样,95.56%的患者在兴奋期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97.62%的患者血清中和抗体阳性,40%的患者脑脊液中和抗体阳性。结论预防处置率低是造成狂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犬仍是狂犬病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应该严格贯彻"QDV"措施,宣传狂犬病防控知识;该病极易误诊、漏诊,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以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4~2008年高州市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高州市狂犬病流行相关因素,为狂犬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高州市2004~2008年狂犬病个案调查表及疫情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年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4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6/10万。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85岁,均为农村居民。患者被致伤后,只有2例(4.35%)病人伤口由医生作规范处理,10例(21.74%)自行处理,其余34例(73.91%)病人伤口均未作任何处理。只有6例(13.04%)患者在暴露后接种了狂犬疫苗,其中全程接种者只有1例(2.17%);有15例(32.61%)不知道要注射狂犬疫苗,有14例(30.43%)认为无接种狂犬疫苗的必要,有11例(23.91%)认为狂犬疫苗太贵而没有接种。结论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市民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把暴露后注射狂犬疫苗等费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给予报销。  相似文献   

4.
用狂犬病疫苗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株SP2/O融合,经过培养、克隆、ELISA鉴定,筛出3株分泌抗狂犬病疫苗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双扩散结果证明:3株细胞均分泌IgG1。  相似文献   

5.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预防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玉  李娜 《医学综述》2012,18(3):321-323
体液免疫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自然选择之一,抗狂犬病毒(RV)抗体在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抗RV抗体已由传统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过渡到各种单克隆抗体(mAb)、基因工程抗体,抗RV糖蛋白mAb主要应用于RV接触后预防及治疗中,其辅助狂犬病早期诊断,抗RV糖蛋白不同表位的mAb联合应用比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更具优越性。目前,抗RV糖蛋白mAb在狂犬病治疗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如血脑屏障的生理性阻隔、难以清除寄生在神经元细胞内部的病毒等。现就mAb在狂犬病预防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增城市2002~2007年狂犬病的流行特征,提出有效防制措施,控制狂犬病发生,达到消除狂犬病。方法收集增城市2002~2007年狂犬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及防制措施效果评价。结果2002~2006年增城市狂犬病发病呈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1例上升到2006年的10例,狂犬病疫情较为严峻;2007年采用健康教育促进防制狂犬病措施,狂犬病病例明显下降,2007年发病7例,狂犬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我市狂犬病疫情比较严重,推广应用《增城市健康教育促进防制狂犬病效果研究》项目后,提高了整体人群预防狂犬病的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狂犬病疫情。  相似文献   

7.
李伟强  黎桂容 《中外医疗》2010,29(23):21-22
目的通过对狂犬病暴露人群的监测以及所采取预防综合性措施的现况调查,为探索狂犬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新兴县13个预防接种门诊的就诊登记资料与《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月报表》,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该县狂犬病暴露5986例,伤人动物以犬类为主(4959例,占82.84%),其次为猫类(13.23%),鼠类(1.92%),其它(2.02%),0~15岁组狂犬病暴露率最高,暴露部位以下肢最多,暴露发生以夏季为主。结论犬类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伤口正确处理是关键,及时、全程接种高效价的疫苗是保障,加强犬类的免疫和管理,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宣教等是控制人狂犬病发生和流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8例暴露后免疫失败狂犬病病例发病因素。方法从暴露后局部伤口处理、抗血清的应用、免疫疫苗、伤口部位、潜伏期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未免疫组狂犬病病例做对比。结果18例暴露后免疫失败病例,分布在农村乡(镇),年龄从2~83岁各个年龄组,男女性别比1∶0.8,短潜伏期(28天内)占77.8%(14/18);咬伤部位头颈部61.5%、手及手臂伤30.8%;其中头颈部位短潜伏期占91.7%(10/12);暴露后到乡、镇医院处理伤口的9例(50.0%),仅有1例使用人抗狂犬病病毒血清,疫苗种类国产地鼠肾(5例)和Vero(8例)精制苗,另5例国产苗种类不详。结论强化犬类等动物管理和免疫,在疫区应用暴露前免疫,是减少短潜伏期发病的最有效途径;同时暴露后的正确处理和抗狂犬病毒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的肌内注射(包括局部浸润注射)、高效价疫苗的应用,是减少暴露后免疫失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十堰市居民对狂犬病知识的知晓程度及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监测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十堰市狂犬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狂犬病疫情、监测、防控采用追溯、问卷等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92.8%被调查者听说过狂犬病,91.5%知道狂犬病的传播方式,知晓"健康"犬可传播狂犬病的占32.8%,知晓狂犬病不能治愈的占32.0%,知道正确伤口处理方法的仅7.2%。抓咬伤愿去医疗机构处理占50.4%。不同职业和不同学历人群狂犬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农民较其他职业人群知晓率低,低学历人群较高学历人群知晓率低。十堰市狂犬病发病主要集中在边远地区青壮年农民。结论:十堰市居民防治狂犬病知识欠缺,暴露后未到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预防处置,是十堰市狂犬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梅州市1997~2001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分析梅州市1997—2001年狂犬病流行特征,提出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梅州卫生防疫站1997—20Dl年狂犬病病例资料,抽查犬密度和犬免疫情况。结果 犬密度最高39.86/100人,犬是主要传染源(98.41%)。1997—200l年共发生63例狂犬病病例,病程3—5d占82.53%,男女比例为3.2:1,农民最多(49.21%),0—9岁组发病率最高(25.39%),多数病例没有进行伤口处理及免疫(63.49%),发病季节变化不明显。结论 犬密度高,犬免疫率低,疫点处理不彻底,暴露后处理不完善是造成狂犬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2005—2012年狂犬病疫苗接种不同人群抗体及不同接种程序的接种效果。方法:收集该县2005—2012年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资料及实验室检测数据,并进行简单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该县在过去8年中有4631例居民接受过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抗体检测,抗体阳性者共4588例,阳性率为99.07%;抗体阴性者共43例,其中,2011年和2012年的抗体阴性者34例,占79.07%。41—5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P〈0.01)。狂犬疫苗传统5针接种程序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4针接种程序(P〈0.01)。结论:该县需特别关注41—50岁年龄组人群狂犬病疫苗接种抗体检测;宣传并提高5针全程狂犬病疫苗接种率。对于全程免疫后抗体阴性者,应及时加强接种,以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988~2007年湖南省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南省近20年间狂犬病流行特征,为防治狂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8~2007年法定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年来湖南省狂犬病共报告病例4401例,发病率为0.35/10万,发病经历了下降期、上升期、波动期。全省14个市(州)均有病例报告,但病例数多集中在湘南与湘中地区,永州、郴州、邵阳、衡阳、怀化五个市发病人数共2378例(占全省54.03%)。发病数以7—10月为多,2~4月较少;农民占的比例最大(61.21%),其次是学生(18.95%);以5~9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男女性别比为2.24:1。结论湖南省狂犬发病经过了1988~1996年下降期后,近年来又呈现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养犬数增加,犬的免疫接种率低,疫苗质量及管理把关不严,伤后处理不及时、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等是狂犬病发病的原因,因此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使人间狂犬病发病率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狂犬病流行较为严重,对狂犬病危害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狂犬病的防制工作。本文对狂犬病的危害及其防制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社会对狂犬病防制工作的重视,增强群众的防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4.
狂犬病致病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感染狂犬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暴露后伤口及时规范的处置、最早的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以及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唯一有效手段。国家出台的养犬政策的实施、对犬只管理的力度等因素影响着城乡犬只的数量和密度,也影响着暴露的机率和狂犬病发病人数的增减;导致狂犬病发生的动物来源主要是犬,占95.31%,限制养犬数量;对犬只实施“管、免、灭”,综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未接种狂犬病疫苗导致狂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增加,暴露的危险部位依次是手部、头面部、下肢和其他部位,Ⅲ度伤口暴露者未进行伤口处理患狂犬病的最高,及时规范的伤口处理,对降低狂犬病发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注射狂犬病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大大降低狂犬病的发病风险。被病家自养动物所伤者的、未进行伤口处理的病例对狂犬病的发病有着模糊认识,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大量的狂犬病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狂犬病防治措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狂犬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方法收集32例狂犬病患者60例家属(狂犬病组)的资料,并选择感染科非狂犬病患者家属(对照组)60例,用自制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对狂犬病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干预,比较干预前、后狂犬病组家属的心理状态。结果干预前两组家属焦虑、抑郁、愤怒、无助和自责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狂犬病组家属SCL-90中的躯体变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及其他因子得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狂犬病患者家属存在焦虑、抑郁、愤怒、无助和自责,针对其心理问题做相应的干预,可以帮助其安全、平稳地度过这一非常时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湖南省郴州市狂犬病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揭示狂犬病疫情回升原因,为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分析。结果 1990-2009年郴州市共报告狂犬病494例,发病率在0.02/10万~1.22/10万之间,1990年以来狂犬病发病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年达到高峰,2002-2007年发病数维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后有下降趋势。病例主要分布在桂阳、宜章、嘉禾、临武、安仁、永兴等6县,以儿童和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季节性。结论养犬数增加而免疫接种率低,犬管理不当,暴露后规范处置率低和群众防病知识缺乏、防病意识不强是导致郴州市人间狂犬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疫情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湘潭县2011-2013年间动物咬伤者狂犬疫苗接种情况及咬伤后处置方法,为有效遏制狂犬病疫情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3年间湘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乡镇动物咬伤门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每年的4-9月份是狂犬病暴露高发期,暴露方式主要是咬伤,24 h疫苗接种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加强狂犬病防治宣传、提高狂犬病预防投入可以降低狂犬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岭景镇某山村蝙蝠携带SARS样冠状病毒及狂犬病毒的情况。方法对广西岭景镇某山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捕捉蝙蝠,采集咽拭、肛拭及粪便标本,进行RT-PCR和细胞分离培养检测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ronavirus,SARS-like-CoV)。结果本次调查收集了4只犬蝠(Cynopterus sphinx)、6只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和7只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在采集的标本中未检测到SARS样冠状病毒及狂犬病毒。结论未发现调查的3种蝙蝠携带SARS样冠状病毒及狂犬病毒。  相似文献   

19.
动物伤害人群监测分析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齐河县动物伤害人群的流行病学状况和狂犬疫苗免疫状况。方法:对齐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1月~2010年10月动物伤害暴露后预防免疫个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动物伤害820例,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学龄儿童及青壮年占多数,男性多于女性,咬伤部位以上下肢体和手指脚趾多见,伤人动物中犬类占多数,暴露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并接种狂犬疫苗者者812人占99.1%。就诊时伤口已愈合无法进行处理者8人占1%。结论:动物伤害的预防重点加强犬及其他动物的管理和检疫,正确及时地消毒处理暴露者的伤口,提高狂犬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ctivit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recombinant human rabies antibody (NM57) compared with human rabies immunoglobulin (HRIG) in Chinese healthy adults.MethodsSubjects were randomly (1:1:1) allocated to Groups A (20 IU/kg NM57), B (40 IU/kg NM57), or C (20 IU/kg HRIG). One injection was given on the day of enrollment.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days –7 to 0 (pre-injection), 3, 7, 14, 28, and 42. Adverse events (AEs) and serious AEs (SAEs) were recorded over a period of 42 days after injection.ResultsAll 60 subjects developed detectable 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RVNAs) (> 0.05 IU /mL) on days 3, 7, 14, 28, and 42. The RVNA levels peaked on day 3 in all three groups, with a 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 (GMC) of 0.2139 IU/mL in Group A, 0.3660 IU/mL in Group B, and 0.1994 IU/mL in Group C. At each follow-up point, the GMC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s A and C. The areas under the antibody concentration curve over 0–14 days and 0–42 days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ose in Groups A and C. Fifteen AEs were reported. Except for one grade 2 myalgia in Group C, the other 14 were all grade 1. No SAEs were observed.ConclusionThe 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40 IU/kg NM57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20 IU/kg NM57 and 20 IU/kg HRIG, and the rabies virus neutralizing activity of 20 IU/kg NM57 and 20 IU/kg HRIG were similar. Safety was comparable between NM57 and HRI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