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脑动脉硬化症的经颅多普勒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动脉硬化症(CAS)的诊断价值。方法用2MHz脉冲多普勒探头经双颞窗和枕窗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记录血流速度、脉动参数(PI值、RI值、S/D),观察频谱形态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0例CAS患者频谱形态异常72例(占90%),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65例(占81%),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快12例(占15%),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50例(占62.5%)。PI值升高80例。结论TCD可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无创伤性评估,对CAS的诊断和治疗观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弥补头颅CT等影像学对脑动脉硬化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殿虎  杨恺 《现代医院》2010,10(6):92-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124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9例(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梗死侧与粥样斑块具有同侧相关性(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基本相似,但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脑动脉硬化症(CAS)的诊断价值.方法用2 MHz脉冲多普勒探头经双颞窗和枕窗分别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VA),记录血流速度、脉动参数(PI值、RI值、S/D),观察频谱形态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0例CAS患者频谱形态异常72例(占90%),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65例(占81%),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快12例(占15%),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50例(占62.5%).PI值升高80例.结论 TCD可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无创伤性评估,对CAS的诊断和治疗观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弥补头颅CT等影像学对脑动脉硬化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李玉芳  吉沛  李耀扬 《职业与健康》2007,23(12):1066-106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梗死性痴呆的关系。方法对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住院392例脑梗死患者和其中60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61-70岁年龄段为高发年龄,多在静态下发病(66.8%),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66.3%)。CT特征分析:梗死部位多在双侧基底节区,多梗死性痴呆以多发腔隙性梗死发病率最高(83.3%)。痴呆患者大多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93.3%)。痴呆的原因与梗死的部位、大小、多少、萎缩的程度呈不同程度正相关。结论反复卒中容易导致梗死性痴呆,预防控制高血压、及时治疗脑梗死对于降低梗死性痴呆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的特点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控制感染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头部CT血管造影(CT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钙化评分将其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将其中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的71例患者根据梗死灶数量分为多量组和少量组。分析患者颅内动脉钙化的特点以及钙化程度与梗死灶数量的关系。结果 130例患者中无钙化23例(17.69%),轻度钙化74例(56.92%),重度钙化33例(25.38%);钙化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颅内段最高,为83例(63.84%);不同钙化组年龄和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MRI检查的患者中少量组30例(23.07%),多量组41例(31.53%),多量组患者钙化评分明显高于少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高,糖尿病和年龄是影响动脉钙化发病率的主要因素,钙化程度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患者进行MRI以及TCD检查,并对相应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及讨论。结果根据MRI结果显示,相关脑区27例未见异常,梗死16例,占37.2%;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大多数是小腔隙性脑梗塞。小脑半球梗塞11例,脑干梗塞9例。TCD结果显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TCD在高流速下发生了变化。其中,32例(74.42%)检测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28例(65.12%)检测出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7例(16.28%)检测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高流速降低,有12例(27.90%)检测出基底动脉高流速。结论老年人椎体基底缺血性头晕的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且可以获取所有横截面的3D图像,从而导致骨骼伪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后颅窝区域的病变。这样可以及时诊断过去常常被忽略或误诊的小脑以及脑干梗塞。可以将其用作诊断测试,以确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是否有脑梗塞,但MRI没有显示出器质性血管,通常会使诊断变得困难。TCD检测简单、方便,是有效的检测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CCVI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CCVI)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2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无脑组织结构异常、临床确诊为CCVI患者行SPECT显像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别测定rCBF、局部脑血流量降低百分比、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脑动脉搏动指数(PI)。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者。结果20例CCVI患者中,95%(19/20)患者出现rCBF减少,主要灌注降低区为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80%(16/20)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加快。结论对CCVI患者进行rCBF及TCD检测,有助于观察病变部位脑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早期脑血流量变化可提示患者预后,为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与MRI检查,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分析C T和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核性脑膜炎和缺血性卒中腔隙性脑梗死在基底节区的MRI影像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缺血性卒中导致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根据梗死位置,将基底节区梗死MRI表现分为前部和后部。评价累及基底节区前部和后部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缺血性卒中腔隙性脑梗死的MRI影像分布特点。结果:将78例结核性脑膜炎和20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44例仅累及基底节区的前部;在缺血性卒中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148例仅累及后部。结核性脑膜炎腔隙性脑梗死累及豆状核和内囊膝部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在结核性脑膜炎腔隙性脑梗死累及基底节区后部的34例患者中,有26例有卒中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分布取决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基底节区前部的受累,尤其是尾状核和内囊膝部以及病变的多发性常提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性;而后部受累,多提示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许玉珠 《中国校医》1997,11(3):198-19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就诊时往往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给诊断、治疗造成困难。本文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对临床诊断为TIA的5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的血流频谱(峰速、均速、舒张期速度、频谱形态及音频)变化进行观察,探讨TCD对TIA病人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仪器及指标采用美国第二代TCD诊断仪,通过额、眶、枕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ICA)、双侧椎动脉(VA)、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和基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阻力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28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进行检测,观察频谱形态,并对其收缩期流速(Vp)、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双侧MCA流速均较对照组减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侧MCA流速均较治疗前有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TCD)可作为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治疗前后观察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管阻力状态变化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颅内感染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了解脑血流动力学与颅内压之间的联系。方法以大脑中动脉(MCA)为靶血管,观察颅内感染组及对照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情况;腰穿或应用甘露醇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颅内感染组Vp、Vm、PI、RI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在腰穿前大脑中动脉Vp、Vm、PI、RI均高于腰穿后;使用甘露醇后大脑中动脉Vp、Vm、PI、RI均低于使用甘露醇前。结论颅内感染患儿脑血流动力学多异于正常,脑血流动力参数可因颅内压而变,TCD可反映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因此TCD有助于判断颅内感染患儿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根据颅脑MRI的结果,将160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96例和单纯性高血压组64例,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白昼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V)、夜间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V)、白昼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V)、夜间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V)、晨峰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结果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24 h SBPV、dSBPV、nSBPV、24 h DBPV、dDBPV、nDBPV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0.15±0.03比0.11±0.02、0.14±0.02比0.10±0.03、0.14±0.03比0.10±0.08、0.13±0.08比0.11±0.04、0.14±0.02比0.11±0.07、0.14±0.05比0.0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晨峰收缩压-SD、晨峰舒张压-SD、晨峰收缩压-CV、晨峰舒张压-CV均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15.37±4.55) mmHg(1 mmHg=0.133 kPa)比(13.53±2.26) mmHg、(13.64±4.95) mmHg比(9.80±3.46) mmHg、0.141±0.048比0.113±0.037、0.145±0.056比0.105±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BPV水平,尤其是晨峰BPV水平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BPV增大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改变与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3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Ins)、C-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另3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ISI方法进行胰岛素抵抗(IR)计算。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Ins、C-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ISI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ISI明显降低,存在IR,IR作为腔隙性脑梗塞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胎儿血流动力学检测与胎儿窘迫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宫内窘迫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比值(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进行了测量,以同期相同孕周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宫内窘迫胎儿大脑中动脉各项阻力指标均低于正常组,而脐动脉各项阻力指标均高于正常组。结论:通过对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脐动脉血流动力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胎儿宫内低氧状态,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