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作锋  薛黔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232-233,239
目的研究臂前群肌的构筑学特征,深入探讨该肌群的功能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6具,用肌构筑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肌重肱二头肌长头81.72±23.26g,短头67.20±20.43g,肱肌158.44±34.00g。肌纤维长肱二头肌长头9.32±0.77cm,短头10.24±0.70em,肱肌8.09±0.35cm。羽状角喙肱肌20.8±3.060。生理横切面积/肌重(CSA/MW)肱二头肌长头0.10±0.009,短头0.09±0.005,肱肌0.12±0.009。肌纤维长,生理横切面积(FL/CSA)肱二头肌长头1.00±0.24,短头1.74±0.78,肱肌0.44±0.07。结论肱二头肌为速度型肌肉,能提供的速度和动幅较大;肱肌倾向于力量型设计;喙肱肌为羽状肌,主要功能为维持上肢的姿势和肩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查清人颞肌的肌构筑学特征 ,了解颞肌前、后两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阐明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 10侧颞肌的肌构筑指数进行了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颞肌前部为多羽肌 ,内部有两个与肌表面平行的腱板 ,肌纤维排列较垂直 ,从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 ,后部肌纤维较长 ,呈前后水平走向附着于腱膜上。前、后两部各构筑指数比较 ,除生理横切面积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颞肌后部肌重大于前部 ,但生理横切面积与前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相反 ,前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重比率却明显高于后部肌 ,后部肌的肌纤维长 /生理横切面积比率高于前部肌。前、后两部各项构筑指数在左右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颞肌前部属力量型肌 ,后部较前部倾向于速度型肌。前部肌在维持下颌位置和产生咬合力上起主要作用 ,后部肌在下颌后退和侧移位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腰方肌的构筑学特征,为探讨腰方肌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利用肌构筑学法研究6具成人尸体的腰方肌.结果 腰方肌平均肌重(112.62士10.09)g,肌长(14.86±1.98) cm,肌纤维长(10.08±1.83) cm,生理横切面积(10.21±1.01) cm2.结论 腰方肌是位于脊柱两侧呈四边形的伸肌,下方要比上方宽阔.该肌倾向于力量型设计,主要作用为使脊柱侧屈及后伸运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髂腰肌的肌构筑学特征,为深入探讨髂腰肌的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研究5具成人尸体的髂腰肌.结果 髂腰肌平均肌重(295.6±16.77)g,肌长(53.6±4.41)cm,肌纤维长(52.8±4.96)cm,羽状角(14.9±2.77)°,生理横切面积(4.9±0.68)cm2.结论 髂腰肌是由髂肌和腰大肌构成的,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的特征,使髋关节产生屈曲、外展及旋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肘关节运动肌的构筑特征,并对这些肌产生的张力和缩短速度作量的评价。方法用肌构筑法研究12侧人肘关节运动肌。结果肱三头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是屈肘肌的1.9倍(41.56与21.69cm2),但前者的肌纤维长仅及后者的2/3左右(6.白与与10.37cm)。旋前和旋后运动的肌力大致相等。旋前圆肌、旋后肌、财肌和肱桡肌的生理横切面积合计达22.10cm2。结论由于肱三头肌的快缩纤维比例较大,再加肘关节的杠杆装置,肱三头肌的伸肘速度可与屈肘肌相匹配。肘关节周围的小肌对稳定肘关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阔筋膜张肌的构筑学特征,探讨其生理功能,为临床肌移植提供资料.方法用肌构筑学法研究10侧人阔筋膜张肌.结果阔筋膜张肌平均肌重48.1±6.9g,肌长17.3±0.8cm,肌纤维长11.9±1.2cm,生理横切面积3.9±0.4cm2.结论阔筋膜张肌是一块力弱的带状肌,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特征,在静力和动力状态下协助维持身体平衡.  相似文献   

7.
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和肌内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家兔胫骨前肌的肌构筑与肌内神经分布的关系.方法肌构筑法、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结果家兔胫骨前肌为梭形肌,肌重(2.39±0.13)g,肌长(3.08±0.03)cm,肌纤维长(2.00±0.01)cm,生理横切面积(1.13±0.07)cm2.支配胫骨前肌的神经分出3条初级神经支,即上、中、下支.上支到达肌的外上部;中支更多地密集在肌中部;下支发出两条次级支,即肌纤维支和肌腱支.上、中、下支的分支间存在吻合.结论家兔胫骨前肌是长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肌内神经分布和肌纤维空间排列有关.  相似文献   

8.
国人手骨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人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方法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8具做手骨间肌和蚓状肌的构筑学研究,对手肌在握持运动中可产生的力量和动幅作定量比较.结果骨间掌侧肌平均肌重1.79±0.21g,肌长4.68±0.43cm,肌纤维长1.85±0.11cm,肌生理横切面积0.96±0.08cm2.骨间背侧肌上述指数分别是4.21±2.19g,5.57±0.56cm,2.04±0.32cm,1.95±0.70cm2,骨间肌都是羽肌.蚓状肌是长肌,肌重平均0.80±0.27g,肌长6.31±0.84cm,肌纤维长2.72±0.37cm,肌生理横切面积0.19±0.06cm2.结论①骨间肌都是羽肌,肌重较大,肌纤维短,肌生理横切面大,是力量型肌.骨间背侧肌的生理横切面积总和比掌侧肌大1.71倍,在手的持握运动中能提供更大的肌力.②蚓状肌的肌纤维长是骨间肌的1.38倍,能比骨间肌产生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动幅,是速度型肌.  相似文献   

9.
前锯肌肌瓣具有较多优良特性,为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适用于对肢体远端软组织缺损造成的骨和肌腱外露的修复重建以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国内的应用鲜有报道.文章对前锯肌的解剖特点、游离前锯肌肌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前锯肌肌瓣具有较多优良特性,为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适用于对肢体远端软组织缺损造成的骨和肌腱外露的修复重建以及慢性骨髓炎的处理,其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国内的应用鲜有报道.文章对前锯肌的解剖特点、游离前锯肌肌瓣移植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锯肌瓣在扩张后假体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单纯乳腺切除患者(共47侧乳房)采用软组织扩张器并假体置入方式分期乳房再造,即扩张后假体置入乳房再造术(以下简称扩张乳房再造术),术式中均采用前锯肌瓣作为扩张器或假体外侧覆盖,观察一期及二期术后包膜挛缩?血清肿?血肿?切口裂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观察病例中,一期扩张器置入术后(47例)无血肿发生,无感染,无切口或皮瓣坏死,2例(2侧)切口裂开;二期假体更换后(46例),无血肿发生,无感染,无切口或皮瓣坏死,无切口裂开,平均随访(465.0 ± 2.5)d,随访期间未见包膜挛缩病例?结论:扩张后假体乳房再造术中运用前锯肌瓣能较好地固定扩张器及假体,减少并发症,防止假体移位,获得好的乳房形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前,A组选择前锯肌平面阻滞,B组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生命体征、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疼痛因子、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6.67%,B组的麻醉优良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平面、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阻滞操作时间缩短,阻滞持续时间延长。两组患者切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较B组减少(P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GE2、IL-6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