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ZD55-IL18)对裸鼠肾癌移植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荷肾癌裸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瘤体内注射ZD55-IL18、溶瘤腺病毒ZD55-EGFP、表达IL-18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IL18及PBS,每次注射病毒7×108PFU/只,连续注射3 d.注射后第7天,每组处死3只取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E1A、IL-18、CD34、VEGF表达及凋亡.第50天时处死动物测量肿瘤体积.结果 ZD55-IL18、ZD55-EGFP、Ad-IL18及生理盐水处理组肿瘤体积(mm3)分别为:299.7±52.9、536.8±90.3、570.3±99.0、766.1±145.8,ZD55-IL18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IL18处理组肿瘤无E1A蛋白表达,ZD55-IL18处理组有大量E1A蛋白表达,表明病毒复制.ZD55-IL18处理组肿瘤IL-18表达及凋亡细胞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d-IL18处理组.ZD55-IL18处理组肿瘤CD34、VEGF表达均显著低于Ad-IL18处理组.结论 表达IL-18的溶瘤腺病毒ZD55-IL18比增殖缺陷腺病毒Ad-IL18具有更强的抑制肾癌生长及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18与免疫性肾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细胞介素 1 8是一种Th1类细胞因子 ,它主要由活化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 ,与白细胞介素 1 β有相似的结构 ,而与白细胞介素 1 2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 ,特别是具有极强的诱生γ 干扰素和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能力。可能在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 ,研究IL 1 8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对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该类疾病的新途径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人白细胞介素-18(hIL-18)基因的修饰的大肠癌基因工程肿瘤疫苗,观察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MTT法观察X线照射后对SW480细胞生长的影响,治疗15d后,采用ELISA法检测实验鼠血清IFN—γ、IL-2、IL-12、IL-4、IL-10;将SW480细胞和SW480-IL-18细胞应用放射线灭活后接种于裸鼠左侧背部皮下,再接种SW480细胞于裸鼠右侧背部皮下,观察灭活后SW480-IL-18细胞的抗瘤效应。结果:经过高能X线照射后,SW480-IL-18细胞生长停滞,96h细胞全部死亡。未照射的106个SW48-1L-18细胞在24h内分泌IL-18的含量是182.7PG;照射组可是60.39pg。空载体转染的SW480细胞和未转染的SW480细胞上清液中未检测到IL-18。SW480-IL-18组较SW480组和pcDNA3.1/SW480组,能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P=0.01);而SW480组和pcDNA3.1/SW480组,对T细胞的刺激作用微(P=-0.27)。灭活SW480-IL-18细胞能有效地激活裸小鼠体内NK细胞活性。SW480-IL-18细胞治疗后,治疗组较其他对照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5)。治疗组小鼠存活期显著延长,有33.4%小鼠长期存活,高于对照组。结论:IL-18基因修饰的SW480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为大肠癌基因工程肿瘤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L 12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 ,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尤其是在抗肿瘤免疫和抗病毒免疫中有重要的作用。一、IL 12概况IL 12主要来源于单核 /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和B细胞 ,是由相对分子质量为 40× 10 3 和 35× 10 3 两个亚单位经二硫键连接形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70× 10 3 ,等电点介于pH4 5~pH 5 5。人p40和p35分别由两个基因编码 ,p40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5q3 1~q3 3 ,p35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3p12 ~ 3q13 2 。p35基因大于 6× 10 3 ,而p40基因跨及2 0kb、至少有 5个外显子。p40亚单位与造血细…  相似文献   

5.
转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瘤苗诱导大鼠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逆转录病毒载体将hIL2基因导入大鼠Walker瘤细胞WT256中,PCR-SouthernBlot检测证实hIL2基因已整合到WT256细胞基因组中,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证实转基因细胞具有分泌hIL2活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利用阳离子脂质体Transfec tam将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 (mIL) 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导入小鼠肝癌细胞 ,经放射线照射后制成瘤苗 ,观察其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主要试剂 :阳离子脂质体Trans fectam购自Promega公司。mIL 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法 )测定 ,检测试剂盒购自Endogin公司。质粒携带mIL 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VR1110 ) [1] 由美国Vical公司惠赠。2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雌性BALB/C小鼠 ,6~ 8周龄 ,购自上海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肝…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携白细胞介素12(mIL-12)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细胞(PA317-mIL-12)瘤内注射后,对肿瘤生长的抑制及对荷瘤动物生存的影响。方法在非免疫缺陷的结肠癌动物模型上分别施以化疗、放射免疫(放免)导向治疗、PA317-mIL-12基因治疗以及放免导向与IL-12基因联合治疗,比较各治疗组的肿瘤抑制效果和荷瘤动物的生存情况。结果经筛选后的携有mIL-12逆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细胞系PA317-mIL-12的上清,mIL-12浓度48h达27ng/106细胞。治疗3周后,IL-12基因治疗组(GT组)和IL-12基因与RIT联合治疗组(GT加RIT组)无论瘤体积还是瘤重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A317-mIL-12瘤内注射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动物的生存时间。基因治疗疗效优于化疗、放免导向治疗。放免导向与IL-12基因联合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白介素18(hIL-18)对结肠癌sw480细胞的抑制效应及hIL-18对sw480细胞移植瘤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法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结肠癌sw480细胞、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的pEGFP-sw480细胞、转染携带hIL-18基因表达质粒(pE...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表明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炎性介质的过度产生有关 ,白细胞介素 (IL) 18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致炎因子可能参与了严重创伤后的脓毒症过程。为此 ,我们采用大鼠烫伤模型 ,初步观察了烫伤后肠和肺组织中IL 18、γ 干扰素 (IFN γ)mRNA表达的变化。一、材料和方法雄性Wistar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6只 ) ,烫伤组 (2 4只 )。烫伤组大鼠经 2 %戊巴比妥钠麻醉后 ,以2 0 %硫化钠脱毛 ,将动物背部浸入沸水中 12s,致 30 %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 6h腹腔注射林格液 40ml/kg抗休克。烫伤后观察时间为 :伤后 …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8与免疫性肾损伤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白细胞介素-18是一种Thl类细胞因子,它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与白细胞介素-1β有相似的结构,而与白细胞介素12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具有极强的诱生γ-干扰素和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能力。可能在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研究IL-18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对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治疗该类疾病的新途径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白细胞介素 18(IL 18)和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对胰腺癌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用药物诱导制成BALB/c小鼠的胰腺癌模型。通过IL 18和癌细胞裂解物修饰小鼠DC(MTSC4) ,制成DC疫苗 ,检测各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L 18、干扰素γ(IFN γ)的浓度 (分为DC IL18 裂解物组 ,DC 裂解物组 ,DC IL 18组 ,DC组 ,PBS组 ) ,研究了其对小鼠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作用。结果 DC IL18 裂解物组中IL 18与IFN γ的浓度 ( 2 161± 43 9)μg/L和 ( 4 3 5± 72 ) μg/L ,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DC IL18 裂解物组接种胰腺癌细胞后 5 0d均未见移植肿瘤形成 ,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对胰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以DC IL18 裂解物组最强 ,DC 裂解物组次之 ,DC IL18组较弱 ,其余 2组则缺乏 (P <0 .0 1)。DC IL18 裂解物组的小鼠的生存期比他各组明显延长 ,且肿瘤的重量比其他各组明显减轻 (P <0 .0 1,P <0 .0 5 )。结论 IL 18和胰腺癌细胞裂解物修饰的DC疫苗对胰腺癌荷瘤小鼠有明显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转染人白细胞介素-18(hIL-18)基因的大肠癌细胞株,并研究IL-18基因转染后SW480细胞肿瘤原性的改变。方法:将携带hIL-18的质粒pcDNA3.1-hIL-18转导入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中,通过药物G-418进行筛选,利用RT-PCR和ELISA法对IL-18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裸鼠致瘤实验观察肿瘤原性的改变。结果:IL-18基因成功转导入SW480细胞中并能顺利表达;RT-PCR电泳结果显示IL-18基因在mRNA水平有表达;ELISA结果显示,106个转染细胞在24 h内分泌IL-18的含量是(145.71±4.42)pg;空载体转染的细胞未检测到hIL-18;生长曲线显示转染hIL-18基因后的细胞生长明显减慢;黏附曲线显示SW480-hIL-18组的黏附率在各个时相点均明显升高,而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致瘤实验表明,接种SW480-hIL-18细胞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SW480组和SW480-pcDNA3.1组;抗瘤实验结果显示,放射灭活的SW480-pcDNA3.1细胞和SW480-hIL-18细胞免疫接种裸鼠后,再接种SW480细胞于裸鼠左侧背部皮下,SW480-hIL-18细胞免疫接种组肿瘤长出的时间比SW480-pcDNA3.1细胞免疫接种组明显延长,并且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SW480细胞免疫接种组。结论:hIL-18基因能成功整合到SW480细胞基因组中,并且能在转染的肿瘤细胞中持续表达。hIL-18基因转导后的SW480细胞生长受到抑制,黏附能力增强h,IL-18基因转染降低了SW480细胞的肿瘤原性;hIL-18基因修饰的SW480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为大肠癌基因工程肿瘤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L-18对胰腺炎肠黏膜M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IL-18治疗6 h组、12 h组、24h组,胰腺炎6 h组、12 h组、24 h组及对照组.检测血清IL-27、TNF-α、淀粉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内毒素等水平.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移位细菌菌落数.病理切片,观察肠黏膜和胰腺组织学形态.采用二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肠淋巴滤泡相关上皮内M细胞TNF-α、NF-кB、IL-27情况.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获取肠黏膜M细胞,检测小肠淋巴滤泡相关上皮内M细胞TNF-α、NF-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血TNF-α在AP组升高,在IL-18 6 h组、12 h组升高,但在IL-18 24 h组下降.IL-27在AP组均升高,在IL-18 6 h组上升,在IL-18 24 h组下降至阴性对照组水平.IL-18各组TNF-α表达增加.NF-кB在AP组和IL-18组的表达增加,以IL-18组更明显.IL-27蛋白在AP组和IL-18组的表达均增加.小肠淋巴滤泡相关上皮内M细胞TNF-α mRNA的表达在AP各组及IL-18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IL-18 6 h组和IL-18 24 h组均高于AP组(P<0.05),并随时间逐渐升高.NF-кB mRNA的表达在IL-18组均高于AP组(P<0.05),且以术后12 h达高峰,24 h有所下降.结论 IL-18可能引起M细胞细胞因子的变化,对M细胞功能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与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联合治疗肝硬化大鼠的疗效。方法:由大鼠胫骨及股骨骨髓腔分离培养MSC,鉴定后制备成1×10^7/ml的细胞悬液。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模型组、MSC治疗组和MSC+IL-18BP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不制模,其余3组采用四氯化碳(40ml/L)0.2ml/100g腹腔注射、每周2次、连续6周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MSC治疗组于制模后6周尾静脉注射MSCs 300μl;MSC+IL-18BP组在给予MSCs的同时腹腔注射IL-18BP 0.5mg/kg;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模型组于相同时间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4周后各组动物眼眶静脉取血检测血清白蛋白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处死取肝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学观察及肝纤维化分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匀浆中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病理学观察显示肝硬化模型组肝纤维化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ALT明显上升,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明显增强(P〈0.05)。MSC治疗组和MSC+IL-18BP治疗组纤维化程度均减轻,ALT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改善,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明显下降,且MSC+IL-18BP治疗组比MSC治疗组各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MSC联合IL-18BP治疗肝硬化较单纯MSC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能更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利用阳性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基因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对结肠癌细胞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分别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pEGFP),并依据静电吸附原理制备携带基因的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再将转染阳性的树突状细胞(DC)移植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结果 成功构建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得到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携带酪氨酸激酶受体3 配体(FL)基因的阳离子纳米脂质体成功转染DC,发现基因在细胞内得到很好表达,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72h时表达量最高.基因移植后发现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最快,FL基因组肿瘤体积增长较慢;FL基因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EGFP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离子纳米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定优越性.基因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在结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TRAIL融合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膀胱癌细胞株玎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计算转染率。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TRAIL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噻唑蓝(MTT)法、细胞倍增时间和集落形成率观察TRAIL的抑制作用。结果48h观察重组载体转染率为38.4%,空载体转染率为35.3%(P〉0.05).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转染后EJ细胞中TRAIL的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率明显高于转染空白载体和未转染组(P〈0.01);EJ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TRAIL具有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膀胱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双自杀基因重组腺病毒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含CD/UPRT双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D/UPRT,观察其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用0~100感染复数的重组腺病毒转染肺腺癌A549细胞后加入(0~1000)mg/L的5-氟胞嘧啶(5-FC),MTT法检测杀伤效率;将转基因细胞与未转基因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观察旁观者效应。结果Ad-CD/UPRT转染A549后对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细胞杀伤效率随腺病毒滴度及5-FC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转基因细胞占混合细胞10%以上,即可观察到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Ad—CD/UPRT联合5-FC对肺腺癌A549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后对其体外成瘤性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促血管生成素—2在肝癌血管生成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身不表达Angiopoietin-2的肝癌细胞系SMMC7721,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Angiopoietin-2基因导入SMMC7721肝癌细胞系,并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用RT—PCR和免疫荧关法检测是否成功构建了携带Angiopoietin-2基因并稳定表达的SMMC7721肝癌细胞系。将30只裸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未转染和转染了Angiopoietin-2基因的SMMC7721肝癌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产生肿瘤结节,观察肿瘤生长的速度并对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进行检测。结果 用RT—PCR方法从RNA水平以及用免疫荧光法从蛋白水平均可以证实新构建的肝癌细胞系携带了Angiopoietin-2基因并能稳定表达其蛋白产物。表达Angiopoietin-2基因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的数量较未转染前明显增多。结论 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增强了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体外成瘤性并促进了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促血管生成素可能参与了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Human interleukin-1β (hIL-1β) injected intratumorally has demonstrated growth inhibition of transplanted subcutaneous tumors in mice, regression of metastatic lesions, resistance to tumor rechallenge, and increased survival. Vaccinia virus (VV) can b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to produce cytokines and may be an effective vector for gene therapy of cancer.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 construct a VV expressing hIL-1β, (b) assess tumor cell infection in vitro with this construct, (c) measure hIL-1β production, and (d) assess the bioactivity of the secreted cytokine. Methods: The hIL-1β gene was amplified from a plasmid clone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n cloned into a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 and expression vector, which was used to insert the hIL-1β gene into the VV genome. Selection of the recombinant VV (vMJ601hIL-1β) was based on inactivation of viral TK and expression of β-galactosidase. vMJ601hIL-1β infectivity and cytokine production was assessed by infecting tumor cell lines and analyzing culture supernatants for hIL-1β. Bioactivity of the hIL-1β produced was demonstrated using an IL-1 dependent T helper cell line. Results: The hIL-1β gene was successfully cloned into the VV genome by HR, which was confirmed by PCR. vMJ601hIL-1β efficiently infected tumor cells, as shown by increased hIL-1β secretion (0 to >500 ng/ml) and morphologic evidence of viral cytopathic effect. vMJ601hIL-1β-infected cells secreted large amounts of hIL-1β (mean 772 ng/106 cells/24 h). The secreted hIL-1β was bioactive (mean bioactivity 6.8×108 U/mg of hIL-1β). Conclusions: (a) hIL-1β can be cloned into VV, (b) vMJ601hIL-1β retains its infectivity, (c) a large amount of hIL-1β is secreted, and (d) the secreted hIL-1β is bioactive. Recombinant VV may allow in situ cytokine gene delivery and expression in established tumors. Presented at the 47th Annual Cancer Symposium of The Society of Surgical Oncology, Houston, Texas, March 17–20, 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