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没有PCI术后心绞痛的说法,根据临床上患者PCI治疗后出现的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和发病特点,我们可将其归类于传统医学中的"胸痹"、"心痛"。"胸痹"之名,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提出胸痹心痛的概念和病机,为其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中归纳病机为"阳微阴弦"~([1])。《灵枢·本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吼痹、逆气。"《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是眩仆。"《杂病广要·身体类·胸痹心痛》曰:"胸痹、心痛,其病如二而一,均是为膈间疼痛之称。胸痹轻者仅胸中气塞,心痛重者为真心痛。"均是对胸痹心痛的论述,二者常相兼出现,故往往合称"胸痹心痛"。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气短等。  相似文献   

3.
浅谈胸痹     
胸痹,是以胸膺部位痞塞疼痛为主的病证。其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由于胸痹与心痛发病部位相邻,因此二者在临床上往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胸痹、心痛二证常兼见短气,故《金匮要略》将“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列为专篇讨论。隋唐以后的医著,代有记叙,其中以《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圣济总录》等书论述最详,对仲景学说多有发挥。本文试从温习《金匮要略》以及有关著述,结合临床,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闷塞及疼痛为主的病证。祖国医籍对于胸痹心痛的记载甚多。《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同篇还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相似文献   

5.
胸痹之名,始见于《内经》,然语焉不详。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本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总观全篇内容,其篇日中所并提之“心痛”、“短气”则是指“胸痹”病的两个突出症状,并不包括其他各种心痛、短气的病证在内。盖痹者是痞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胸痹、即指胸部痞塞不通或痛之谓。按证候分析,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痛”“心绞痛”颇相类似。我们按此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某些“冠心痫”患者,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因此,如何正确掌握胸痹的证治,有其现实的临床意义。今就对胸痹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病案,略作讨论。辨证与治法据原文论述,本病以胸满、痞、痛为其主证。至于短气、喘息咳唾、背痛,这是依主证的发展而出现的或有证。《金鉴》云:“胸痹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其治疗原则,当以益气通阳,涤痰理气、和胃泄浊、化瘀宣痹为主。但在具体治法上,还须审辨虚实轻重,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胸痹心痛证是临床常见疾病。轻者,胸闷如窒,心悸刺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相当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顽固,治法繁多。笔者临床多年,现将胸痹心痛证中医辨治八法简述如下:1养血和营,益气止痛法...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在祖国医学属“胸痹”范畴,《灵枢·五邪》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中医所谓“胸痹”是指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部闷痛,甚则心痛彻背、气短、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证的疾病,属中医学“心痹”“胸痹”“真心痛”“胸痛”等范畴。中医文献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刺热篇》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厥论篇》谓:“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论述了身热也是心痛的一种证候。  相似文献   

9.
<正>胸痛(一)胸痛是病人自觉胸膺及左胸部位闷痛的症状,轻者闷痛如窒,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痛在中医的论述中,也有称之为"胸痹"或"心痛"的。胸痹的名称首先由《金匮要略》提出,此后历代医籍中均不乏论述。前人对胸痹的描述是:"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等等。有关心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说:"心病先心痛","心病者,胸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中、下三脘发生疼痛的病证。胃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古代所谓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并非今之“心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这就是很好的说明。胃脘痛病证,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急  相似文献   

11.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如有“水饮”,“积饮”、“溢饮”的记载。《金匮》对饮证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篇论述甚详,它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此外还敞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淤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主要是论述饮证。笔者学习体会到《金匮》对饮证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现分述供同道者参考。一、温肺化饮法:适宜于饮在上焦,主要特征有胸满咳喘,咯唾痰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  相似文献   

12.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痰饮病之概念、病机、治疗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诚开论治痰饮病之先河。然而纵观全书,仲景论治痰饮症并非只限于“痰饮”篇中,而于其他篇中,亦有不少的论述,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奔豚气病”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等等,不下于八篇之多。余不揣鄙陋,就《金匮》中“痰饮”篇外,有关痰饮病的论述,陈以管见,冀望于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内经》称“厥心痛”“真心痛”,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这个病名,认为是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以致寒凝气滞和痰浊阻心脉,影响气血运行所致,并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进行了专门论述。胸痹病实际包括心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诸多证候病,这与西医把冠心病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  相似文献   

14.
心胃同病的论述,启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有了较大发展,突出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论述了心胃同病,并开创了心胃同治的证治先河。 胃心相通,生理上互相资生,关系紧密。如《素问·经脉别论》中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直指方》亦说,“心之包络,  相似文献   

15.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50-750
胸痹的症状是胸部痞塞不通,因不通而作痛,兼伴有气短是也。早在《内经》就有详尽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谓:“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病》又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胸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相似文献   

16.
考胸痹之病名,出自《灵枢.本藏》篇。其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瓜蒌薤  相似文献   

17.
胸痹一词始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书中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症状:“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  相似文献   

18.
1 历代医家综论脾阴虚 有关脾阴虚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 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 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但《内 经》对脾阴虚的治疗和方药均未涉及。开 创脾阴虚证治方药先河当首推,汉·张仲 景,《金匮要略》言:“脾中风者.翕翕发热,  相似文献   

19.
试论《金匮要略》胸痹与肺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金匮要略》胸痹与肺的证治奚肇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210029)关键词《金匮要略》,胸痹,肺疾病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述有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以脉证、方药论及胸膺部位的脏腑虚实变化,推求病因病机,辨识病情轻...  相似文献   

20.
“胸痹缓急”析疑一、原文《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二、疑义“胸痹缓急”疑点是“缓急”。对此,历代注家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胸痹疼痛时发时止、时缓时剧,如清·吴谦《医宗金鉴》(卷二十):“缓急者,谓胸痹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