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脑梗塞的专述,根据脑梗塞的症状,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中风病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经过了从外风-内风-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从古今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医论入手,分析各时期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中风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临床实践家 ,他的中风理论源于河间、东垣、丹溪、景岳诸家 ,而又有创新。病机上提倡“阳化内风”论 ,治疗则首重“甘味熄风”。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已有了较大发展 ,本文拟从现代认识对叶氏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如下。1 叶氏中风病理论探源关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宋以前都以“正虚邪中”立论 ,主张中风是外风 ,是体虚招风所致 ,治疗多以祛风扶正立法。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此提出质疑 ,倡导内因是中风的主要病因。河间提出“烦劳则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的观点 ;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丹溪则认为“湿土生…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名自开始创立以来,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和内外风认识三个不同的时期,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也各不相同,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中风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5.
“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古今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外风致病”、金元时期的“内风致病”、明代的“内伤外感相兼致病”、清代的“肝风内动致病”以及现代的“多因素致病”。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为古代风、痨、臌、膈四大绝症之首,其病机是争论的要点,《黄帝内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围绕本病,基于时间顺序梳理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根据治疗分为外风论、火热论、痰瘀论、脾胃论、气虚论、肾水论、肝风论,该文整理出近十年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定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邓老对前人的论述作了分析。认为:《内经》论中风,有外风又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病因病机古今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古今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外风致病"、金元时期的"内风致病"、明代的"内伤外感相兼致病"、清代的"肝风内动致病"以及现代的"多因素致病"。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论治中风病渊源已久。唐宋以前多从外因(风)论治,金元以后多从内因论治,但有主风、主火、主痰、主瘀、主虚等不同学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各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的角度不同,形成了中医论治中风的百家争鸣。直至近年来,中医学者逐渐统一认识,使中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探索之后,对中风病的论治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风又名“卒中”,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口眼喎斜、言蹇语涩、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中风之病名来源甚古,延用已久。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阐述,认识亦逐步深化,尤其是对病因、病机以及外风、内风的争论,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有了很大的发展。古代对本病的治法,由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亦比较混乱,临床疗效不能令人满意。现仅就个人对本病临床治疗的点滴体会简述于下,以供临床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明代新安医家孙一奎对中风一证多有创建。其认为中风的病因是“血病、痰病为本,外邪为标”,是由于外感与内伤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应简单以“内风”与“外风”分类。对于中风的治疗,孙一奎认为应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主张内外同治,不可偏废。此外,孙一奎对中风的先兆症状非常重视,强调饮食起居的慎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释中风的源流及发展,探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阅读先秦至明清时期古代文献中与中风有关的文献资料,将其按照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药方剂、养生防病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梳理中风病的源流,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并将整理和归纳的古代文献进行筛选和考证,辨伪存真,总结提炼。[结果]"中风"的病名及理论基础的建立奠基于《黄帝内经》,"中风"的辨证论治理论首创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医家发展了中风理论,完善了其理论体系。中风的病因病机在唐宋以前多以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立论,治疗当扶正祛邪;金元以后多以内伤积损立论,治疗当以内伤为主。[结论]古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及治疗论述较多,养生及预防提及较少,临证当注重预防及康复。  相似文献   

14.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中风专辑》中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方剂的初步分析,并与现代医家的用药规律相比较,从而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结果:通腑泄热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历代医家多配合扶正解表法,而现代医家多配合化痰活血法。结论: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中风病机复杂,多归于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近年来提出肾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补肾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有一定效果,本文就其进行综述。1 理论依据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然以“内风”立论,如刘完素力主“心火爆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可谓中风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折。之后,张景岳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大体经历以下4个阶段:(1)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各医家认为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以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2)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拓展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巢元方的"风邪入脑"和孙思邈的中风"由热引起"理论,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开拓思路。(3)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提出了"心火暴甚""气血自虚""痰湿生热"理论,丰富内因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理论。(4)完善阶段:明清时期,重在调整和充实前人的理论内涵,逐渐认识到中风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力所伤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本为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初步形成了中风病之因机认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各有不同,在《内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都有详细的论述。现将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如下。1病名中风病,历代皆有阐述,而对该病的最早认识,当首推《内经》。其对中风有多种命名,如“偏枯”、“薄厥”、“大厥”、“卒中”、“晕厥”等。《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相似文献   

18.
导痰汤治疗中风病的应用体会沁县中医院(046400)王发强刘秀英*科技处王毅强中风又名“率中”乃危急重症,临床极为常见,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亦有未见昏仆,仅见口呙僻不遂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如刘河间提...  相似文献   

19.
对有关中风病机的“气虚血瘀”学说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内经》至清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首倡“体虚邪中”之论,为后世各种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气虚血瘀”学说的先导。宋、金、元、明的医家提出的各自独立的“气虚”与“血瘀”病机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清代学者继承发展了前人学理,提出并完善了对中风病机认识的新学说。即:气虚血瘀说。  相似文献   

20.
论中风病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回顾了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唐以前以外风立论,宋以后多持内风说.该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临床上不必强为分外风、内风,而应根据"证"的情况,灵活掌握,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