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评价体外皮肤移植法建立脂溢性角化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在裸鼠背部一侧掀起约10 mm×10mm的全层皮瓣,将制备好的10 mm×10 mm的脂溢性角化病组织块移植于创面上.观察裸鼠移植的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大体形态学变化,观察至1个月后将皮损切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后观察皮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20只裸鼠中有15只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15/20,75%),组织学上与人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态相一致.结论:体外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移植的裸鼠模型建模方法可靠,能比较真实地模拟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学形态,可为脂溢性角化病的研究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2.
【摘要】 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及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是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疾病,其皮肤镜特征对于明确诊断、与其他皮肤肿瘤相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手术以及动态监测皮损变化等都有一定帮助。本共识对这3种疾病的皮肤镜特征进行了总结。日光性雀斑样痣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虫蚀状边缘、模糊的色素网、指纹模式、棕色均质模式、假性网络。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皮损边界清晰、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脑回状模式、发夹样血管、摇晃试验中皮损整体移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胡椒粉样或颗粒模式以及周围可见日光性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或光线性角化病的皮肤镜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 mRNA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脂溢性角化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FGF10 mRNA正常皮肤组织和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28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的全层或中下层均可见FGF10 mRNA表达(100.0%);正常皮肤表皮的基底层或个别细胞内可见FGF10 mRNA的表达(3.57%);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FGF10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FGF10 mRNA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4.
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负性调节因子Smad7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性调节因子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中Smad7的表达。结果:Smad7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的表达较正常表皮显著升高(P〈0.01)。结论: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表皮中Smad7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表皮细胞的异常增生,促进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提高临床医生无创诊断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皮肤镜下3例表现为球状结构,1例表现为黑褐色均质样结构,所有皮损边界清晰;RCM下发现表皮内高折光细胞巢。结论皮肤镜与RCM检查可能为克隆型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40767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皮肤镜特点/李薇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涂平,杨淑霞…∥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11).-641-645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行皮肤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确诊的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皮肤镜图像。结果:共分析了100例患者的110个脂溢性角化病皮损,最主要的皮肤镜指征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粉刺样开口(63.6%)、发卡样血管和沟脊结构(均为42.7%)、粟粒样囊肿(40.0%)及灰白色粗壮网格样结构(30.9%)。  相似文献   

7.
EGF、EGFr在脂溢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以皮肤衰老为特征之一的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病变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的发病机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32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及作对照的10名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进行检测。结果SK组的EGF和EGFr在阳性表达强度上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GFr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角质层,颗粒层和棘细胞上层中有广泛的表达,并且棘层肥厚伴角化过度或乳头状瘤样增殖者表达呈强阳性。提示EGF和EGFr的这种异常或超表达可能与脂溢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和P16蛋白的表达,旨在了解它们在脂溢性角化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脂溢性角化病是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3cm,我科遇到一巨大皮损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表现为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男,52 岁.四肢皮肤丘疹、斑块20余年,右手背溃疡2 个月.右前臂斑块组织病理检查:同时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及脂溢性角化病的表现.右手背溃疡组织病理表现符合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细胞棘皮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9例大细胞棘皮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细胞棘皮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头面部和四肢,多表现为浅褐色斑块,临床上与脂溢性角化病不易鉴别。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棘层肥厚及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在部分皮损周围可见到日光性黑子或脂溢性角化病样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大细胞棘皮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脂溢性角化病及日光性黑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UVB治疗白癜风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出现轻度瘙痒、红斑、光毒反应,儿童白癜风在接受NB-UVB治疗后,皮损区域出现脂溢性角化样的改变既往尚未报道。本文报道一例13岁右下肢屈侧白癜风女性患者,予31次NB-UVB照射治疗后局部出现褐色斑丘疹,组织病理学特点符合脂溢性角化病改变。  相似文献   

13.
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患者女,60岁.鼻右侧出现新生物2个月,无痛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伴角囊肿形成,增生表皮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其基底部与两侧正常表皮位于同一平面上;真皮浅层有基底样细胞形成的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在脂溢性角化病与鲍恩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88例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和18例临床诊断为鲍恩病的患者典型皮损做CLSM检查,然后取该处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脂溢性角化病CLSM图像特征:全部有表皮脑回状结构,另有角蛋白充填的囊性包裹体,表皮突呈小梁状下延;基底层细胞排列呈条索状或放射状9例,基底层及真皮层可见折光性明亮的结构6例。鲍恩病CLSM图像特征:表皮中下层细胞灶状排列紊乱,体积较大,细胞形态不规则,有明显的异形,真皮浅层散在单个核细胞浸润。结论脂溢性角化病与鲍恩病在CLSM成像上有不同的特征性,CLSM可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晕皮炎2例     
报告发生于脂溢性角化病及色素痣上的晕皮炎各1例.例1.女,24岁。左小腿丘疹3年,周围出现红斑、丘疹及脱屑2个月。皮损中心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脂溢性角化改变。相邻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角化不全.海绵形成,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切除该丘疹3d后原周围湿疹样改变逐渐消失。例2.女,43岁。躯干、四肢色素痣周围相继出脱红斑、丘疹及鳞刷,湿疹样改变自行消退时中心色素痣逐渐缩小、消失,局部留下萎缩性瘢痕。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一60岁妇女因右腓部多年皮损近数月缓慢生长而来就诊。检查:皮损直径达2cm,高出皮面,边缘不规则,表面粗糙,有草莓状粗颗粒,皮损内一小区域的颜色比其余部分为黑。切除后作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恶性黑素瘤(表面扩散型),Clark水平Ⅳ级,Breslow 0.45mm,伴脂溢性角化病。在表皮内和脂溢性角化病典型的不规则的表面发现有角化过度和许多假性角囊肿。此外,有许多未分化的细胞巢侵及表皮并进入真皮乳头和网状层。有核分裂象出现,及明显慢性炎症反应。表  相似文献   

17.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6):335-337
目的:探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1)男女患病比例为1∶1.08,发病年龄23~89岁,病程2个月~30年;(2)头、面部为好发部位,51~70岁患者最为多见;(3)皮损单发性37例,皮损多发性111例,皮损直径1~30 mm,大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黑褐色或黑色疣状扁平丘疹;(4)148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者93例,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2.8%;(5)148例中棘层肥厚型63例(42.6%)、角化过度型40例(27.0%)、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混合型19例(12.8%)、腺样型13例(8.8%)、刺激型9例(6.1%)、菌落型2例(1.4%)、黑素棘皮瘤型1例(0.7%)及角化过度型和腺样型混合1例。结论:结合病史,脂溢性角化病在临床上诊断并不是很难,但应与某些疾病相鉴别,其组织病理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在不典型脂溢性角化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RCM观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5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结果 5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虽然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其皮肤RCM检测均能发现其共同的且具有特异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呈脑回样结构,可见假性角囊肿形成等,从而辅助临床诊断。结论 RCM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皮肤科检查方法,有助于不典型脂溢性角化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内皮素转换酶-1( ECE-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 , SK) 皮损出现色素沉着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30 例脂溢性角化病(SK) 皮损组织中ET-1、ECE-1和 TNF-α的表达,并选用10 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SK组中ET-1、ECE-1和 TNF-α的阳性表达程度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SK组织中存在ET-1、ECE-1和 TNF-α的过度表达,这种异常高表达的ECE-1和 TNF-α可能通过参与脂溢性角化病(SK)的自分泌生长环路而上调ET-1的表达,并且与脂溢性角化病(SK)的色素沉着有关。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4年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153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情况。病理诊断主要是棘层肥厚型、角化过度型、棘层肥厚型和角化过度型的混合型、腺样型、刺激型、菌落型与黑素棘皮瘤型。该病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组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15例中,组织病理符合91例,临床误诊率为20.9%;病理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的153例中临床误诊62例。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日光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成及其发病年龄提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