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误下脉促或上冲”与“短气不与但坐同”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34条、第48条入手对表证误用下法和表证汗出不够进行分析.结果:①表证误下之后的“脉促”与“气上冲”病理机制相同,只不过一个是表现在脉象上,一个是表现在症状上.②第48条原文中“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应在短气后断句,而不应该在但坐后断句,本句指出了短气一症的病因所在.结论:误下脉促或上冲与短气不与但坐同是表证误下的救治与发汗不彻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治疗外感,不论伤寒温病,辛温解表或辛凉发散,都应重视患者脾肾正气之强弱,不能不顾正气,一味发表。如遇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体倦,脉沉细弱者,最忌发汗。仲景《伤寒论》有“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再伤寒发汗不当或过汗,都会引起不少变证。仲景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简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人,故复恶寒,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救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罂而手足便利矣。  相似文献   

3.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应用于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5.
赵玺忠  袁凤仁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7-3147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证治。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的。将六经作为辩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热论仅是论述了六经热证,而《伤寒论》又分述了虚证、寒证。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的为三阳证,治疗以祛邪为主;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的为三阴证,治疗以扶正为主。而一分为三的方证观为其《伤寒论》的又一特点。《伤寒论》一分为三的方证观,如同三阴三阳比阴阳二者更能确切地认识和划分自然界与人体,在浅深轻重层次上,潜在着一分为三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探析《伤寒论》的方证、可加深对仲景某些方证精神实质的理解。1太阳病一分为三观太阳病、中风、汗出、脉浮缓者,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伤寒、无汗、脉浮紧者,以麻黄汤解表发汗。对介于二者之间的证候,既使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也非典型的麻黄汤证,虽经汗解,续有表闭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表湿轻,或经有小汗、但汗出不透、形似症、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若以表虚为多,略兼邪郁,则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此轻中重三方,层次分明,要在仲景立言寓意上揣摩,不必拘泥于条文表面。2阳明病一分为三观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 ,此为逆也。”“伤寒 ,筋脉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发之乃法之之说也。法者 ,道也 ,道者自然也 ,其中无穷无尽矣 ,此乃圣人立方于法之中 ,后人错看而至。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引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此汤险峻 ,须风寒俱甚 ,又加烦躁 ,乃可与之 ,不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为稳 ,尤不若九味羌活汤加石膏、知母、枳壳也。”徐大椿对此持怀疑态度云 :“此条必有误。脉…  相似文献   

7.
参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有关大青龙汤的条文是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三十九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讲义》还对条文要点进行了解说。“凡用大青龙汤,必须见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状。至于脉之紧缓,身疼之有无,不必备具,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亦可用之。”又“如果主证不备,仅有身疼痛,或身重、乍有轻时症状,还不足以为用大青龙汤的依据。”还从八纲分类说明:“用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本文作者介绍了他的少数经验是表实里热证可用,且发热时即使没有恶寒或烦躁者也可  相似文献   

8.
真武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第 84条方 ,原文为“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目闰动 ,振振欲辟地者 ,真武汤主之”。太阳病本当发汗 ,但是汗不及时或汗不如法 ,都将发生不同的变证。本条即为过汗阳虚 ,水气上泛的 1例。汗不如法 ,故虽汗出病仍未愈 ;汗出过多 ,阳气受损 ,其人仍发热 ;阳虚不能制水 ,致水气上泛凌心而心悸 ;水气上犯 ,清阳不升故头眩 ;阳虚水冷 ,筋肉失去温煦濡养 ,又受水气浸渍 ,故见筋肉跳动 ,全身振颤 ,站立不稳 ,欲倒于地。证属阳虚水泛 ,治疗用真武汤温阳化水。现举 1例如下 :患者 ,女 ,6 3岁 ,2 …  相似文献   

9.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组成,原载于《伤寒论5》。该书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又该书316条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五六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选读》第46、61、104条~注之管见祝大中山东青岛橡胶三厂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  相似文献   

11.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临床症候为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其次治疗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辟地等。近年来,笔者在西医积极抢救心衰的同时,采取中医辨证的方法,运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心衰38例,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有清肺泄热平喘之功,主治邪热壅肺之证,近年来,其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可喜进展,现概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理论探讨 1.1、源流简述:《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相似文献   

13.
药后观汗,是指医者不仅在辨证时要辨汗,而且在用药后,特别是用了发汗剂后要观察病者有汗、无汗和汗多、汗少或发汗后有何变证,这是使用发汗法后,所必须注意的。 发汗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病邪随汗而解,只能适可而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则伤律耗气,不及则病邪余留。张仲景对此很为重视,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论述,如桂枝汤方后就有详细的记述,不仅详谈了桂枝汤的煎服法,禁忌,还说明了桂枝汤服后,若其人微微汗出,是药到病所,  相似文献   

14.
正0引言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方由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五味药组成,《伤寒论》中记载真武汤证有两条,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1]少阴病篇第316条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1]该方具有温阳利水之功,  相似文献   

15.
麻黄汤与衄血关系的探讨福建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福州350003)林宁麻黄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伤寒证,本方应用多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脉浮紧为主症,衄血则被列于其禁忌证中。然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谈到衄家不可发汗,用麻黄汤后见衄...  相似文献   

16.
发汗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患者出汗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的发汗术及其戒规都是很多的,就《伤寒论》而言,用之最广且禁令亦最多,原著中有近10条原文言及“不可发汗”,如83、84、85、86、87、88条等。对此历来授者肃然。多释为“虽有外感,亦不能发汗”,故学者拘然,常视为圭臬而束缚了手脚。笔者体会到发汗不当,确能延误病机或引起不良反应,但《伤寒论》中之所举,实言体虚而从慎,但如有外感时,未必禁忌发汗。若如此,则与仲景之辨证论治思想相悖甚远矣!  相似文献   

17.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经常提到瞑、眠、睡、卧、寐五字。对于这五个字,《伤寒论》在使用时是十分讲究的,虽均与睡觉、闭目有关,但又有所区别,常用以描述不同的临床表现。瞑,《说文》说:“翕目也。”即合目、闭上眼睛的意思。但《伤寒论》原文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条文中“目瞑”是指目眩,目力昏花,“瞑”是“瞑眩”之意。眠,本义也是闭合眼睛,后来引申为睡眠、睡觉。《伤寒论》中“眠”字多用其…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原方主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以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证。后世学者发展了仲景此说,将真武汤广泛用于各类属于肾阳不足,水气上泛的病  相似文献   

19.
桂枝一药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应用较多 ,其用途各异 ,运用之灵 ,用法之妙 ,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本文就其在《伤寒论》中与其他药物相伍时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1 桂枝与麻黄相伍1.1 解表发汗 ,祛除外邪 主治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苔白、脉浮之证 ,如麻黄汤以麻黄发汗 ,桂枝解肌 ,共同达解表发汗、祛除外邪之目的 ;兼表证轻者以微发其汗 ,故减轻麻黄用量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1.2 通阳散寒 ,发越水气 主治表寒阴郁、水邪停聚而致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水气内停者 ,如大青龙汤以桂枝通…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38)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论(39)条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两条大青龙汤证,以前注释大都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