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92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根据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9.8%;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6.7%),其次为中药(23.9%);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7.3%),2周内者次之(27.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3%),其次为黄疸(57.5%);临床治愈60例(65.2%),好转29例(31.6%),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3例(3.3%).结论 临床许多药物都可致药物性肝损害,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3.9%,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 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3.
赵守城  孙艳丽 《现代医学》2006,34(6):431-432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2003年在本院治疗的7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致肝损害的药物共涉及12类,其中抗生素占首位(56.6%),其次为神经精神病类7.8%、降脂类(7.8%)及心血管药类(6.6%).结论 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对82 例药物性肝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32.9%(27/82),其次为抗生素,占13.4%(11/8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5.1%(37/82),轻微肝病症状的占48.8%(40/82).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多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损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病12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超  张学武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2):1059-106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西药占63.3%(76/120),居前几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抗甲状腺药、抗肿瘤药、抗菌药物等;中药占36.7%(44/120),以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药物为主。女性(55.8%)多于男性(44.2%)。潜伏期1~8周。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高度重视中药所致的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6.
张荷花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21-3422
目的通过3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化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结果多种药物均可导致肝功能损害,以抗结核药物占首位,积极保肝治疗效果较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应用损肝药物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药,积极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以利临床医生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避免延误诊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人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以抗生素、抗肿瘤药物为主。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与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差异,但合并有慢性肝炎的病人其病情较重。结论①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抗肿瘤药多见,但中草药也不容忽视。②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为黄疸与转氨酶升高,与普通病毒性肝炎无明显特异性。经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引起重症肝炎而死亡。③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害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发病规律、诊断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01~2006-12本院的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30.84%,其次为中药(18.69%),解热镇痛类药物(7.48%),抗肿瘤药物(5.61%);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7.95%,胆汁淤积型占23.36%,混合型占18.69%;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病人预后较好(89.72%)。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俊交 《中外医疗》2013,(31):79-80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药物造成的肝损害的特点,致肝损害药物分布及如何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提高临床上用药安全和合理性。方法收集142例2008—2012年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然后分别对肝损害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药物治疗等统计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引起黄疸、恶心、厌油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主要中药、心血管药物和抗菌药物等,其中以中药或者中成药造成肝损害的比例最大。所有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其中大部分临床症状都有好转。结论医院医师在选用可能会造成肝损害的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有可以替代的药物时用可替代的药物。同时注意联合用药,控制单一品种药物的剂量,以求将药物对肝脏损害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5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7.2%),其次为抗结核药(16.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痛(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r-G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9例(70.9%),好转13例(23.6%),恶化自动出院2例(3.63%)。死亡1例(1.81%)。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5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7.2%),其次为抗结核药(16.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痛(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r-G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9例(70.9%),好转13例(23.6%),恶化自动出院2例(3.63%)。死亡1例(1.81%)。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袁炳康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2):111-111,118
目的探讨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和防治。方法将有肝功能损害、有病前明显服药史、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8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5例药物性肝损害以抗结核病药物和中草药最为多见,分别占41%和26%;经停用引起损肝的药物,护肝解毒对症支持治疗,84例痊愈或好转,1例死亡。结论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应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结论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病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急性药物性肝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急性药物性肝病发生的类型、药物年龄分布概况。方法对6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及致损害药物进行分析和归类。结果肝炎型39例,淤胆型8例,混合型13例;致损害药物有12类计26种。中药损害占第1位,其次是抗癫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等。结论急性药物性肝病常见,临床用药时注意肝损害的发生,特别是中药制剂应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 6 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显示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 ,尤以中药最多见 ( 38 2 % ,2 6 /6 8) ;临床以肝实质损害型最多见 ( 6 1 7% ,4 2 /6 8) ;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方法 ,分子吸附再循环人工肝对药物性重型肝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收集958例确诊的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包括初治患者726例,复治患者232例,对其中的92例抗肺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女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3.10%(54/412)高于男性为6.95%(38/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P=0.001);92例中61例(66.30%)为肝炎型肝损害;15例(16.30%)为肝内胆汁淤滞型肝损害;16例(17.40%)为混合型肝损害;其中2例(2.16%)亦判定为过敏性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和利福平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周内;吡嗪酰胺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8~12周内。乙胺丁醇一般与其他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多出现于用药12周后。结论女性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认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临床类型和致病因素,可减少和避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收治的34例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多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尿液发黄;实验室检查可有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表现.所致药物性肝病以药物性肝炎常见,占67.6%,肝硬化占26.5%,肝衰竭占5.9%,常见并发症有腹水、电解质紊乱、原发性腹膜炎、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本组患者死亡率为2.9%.结论中草药治疗银屑病所致药物性肝病临床并不少见,长期服用可致肝硬化,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5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无任何肝病临床表现,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复查肝功能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占48.2%;有发热、黄疸、右上腹胀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占51.8%。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依次为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免疫抑制剂、神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用药、心血管类药物、中草药等。基础疾病依次为恶性肿廇、结核病、肝病、甲状腺疾病、高血压、癫、高血脂、风湿热、血液病。结论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仅在定期复查肝功能时发现肝功能损害。不典型病例极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故在使用具有肝损害作用药物时,务必定期复查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致病药物.方法 对15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多因子进行回顾性综合性分析.结果 多药物可致肝损害,西药较中药多,居前几位的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化疗药和抗菌素等.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老年易致病,最常见肝细胞损害型.结论 药物性肝病是多因子损害,应该以预防为主,切忌乱用药,早期诊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认识,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01~ 2013-08间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多见(15例,48.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1例,35.5%)与混合型(5例,16.1%).用药4d~4周出现肝损害最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中草药繁多,尤其是治疗皮肤病、风湿关节病等的中草药,不同给药途径均可发生.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最易在用药4周内出现,临床上以肝细胞型最常见,临床医生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时,应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