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早期踝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早期下肢踝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药物相同。治疗组采用麦粒灸结合Bobath疗法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则只进行Bobath康复训练,各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下肢运动功能、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Fugl-m eyer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73.33%(P<0.05);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对照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在仰卧位、坐位和站位下踝关节的背屈、跖屈运动评分均明显优于单纯对照疗法(P<0.05)。结论: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踝关节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新Bobath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 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 A)、改良Barthel指数(M BI)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MBI和步行功能较治疗前均提高(P 0. 05),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运动训练方式差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以及步行能力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能够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于Bobath理念下运动治疗结合呼吸引导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8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病历资料,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53例,平均年龄54.85±9.51岁,共治疗4周(20次治疗),每天1次,每次40min,所有脑卒中患者均接受基于Bobath理念下的运动治疗项目结合呼吸引导训练,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0次治疗后,患者BBS评分、WGS评分、巴氏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下肢Fugl-Meyer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基于Bobath理念的运动治疗结合呼吸引导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而提高核心控制与平衡功能、步行步态,建议将该技术运用于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踝关节护理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8年10月该院接收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干预组,参照组(n=35)行常规护理,干预组(n=35)行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护理1周时两组患者患侧踝关节和下肢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周时两组踝关节功能障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踝关节护理效果显著,能减少后遗症,促进步行功能恢复,临床推荐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腧穴电针治疗配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技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下肢痉挛程度均有所缓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优于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疗法,且患者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Bobath技术及镜像训练技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偏瘫上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Bobath技术结合镜像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的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偏瘫早期患者行康复训练和针灸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FMA积分、FCA评分和下肢Bmnnstmm分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早期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康复护理介入脑卒中急性偏瘫患者功能的进行作用进评估.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入的脑卒中患者共6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行护理介入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两组患者于护理介入前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法评定运动功能以及wichell-Brunnstrom 脑卒中功能恢复阶段评定法评定偏瘫恢复阶段功能.并统计学评估结果.结果: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法评分发现两组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对比有统计意义.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法评分发现观察组愈后较对照组要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护理介入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愈合有很大提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针及醒脑开窍针刺法(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Bobath疗法,治疗组应用Bobath疗法及组合针刺,分别观察2组改良Ashworth评分及患侧上肢、下肢FMA评分及总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4周时,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简便、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9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B组(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即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训练及针灸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58例早期偏瘫患者,并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下肢评分(FMA-L)、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行走功能评分(FCA)分别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康复训练及针灸方法有助于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采用踝关节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7月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1例,分别采取踝关节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合格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率、护理合格率为100.00%、95.12%,与对照组的75.61%、68.29%相比优势明显,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低于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低于实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个性化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该次研究分析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从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20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按照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分为2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结果数据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功能分析较为优异,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3例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早期治疗组发病2周内开始治疗,晚期治疗组发病2周至1个月内开始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后分别采用肢体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早期治疗组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大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腹针介入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康复训练疗法和针灸疗法对偏瘫早期患者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和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下肢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瘫早期患者运用康复训练疗法和针灸治疗,可以有效恢复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断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温针灸治疗)和对照组(接受电针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上肢和下肢Fugl-meyer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温针灸能够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踝关节护理模式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该院接收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FMA评分与FI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护理模式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强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推广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