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艳红  王海艳 《海南医学》2016,(23):3868-387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特征和主要临床症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治的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并伴有X线异常的青少年患者116例,根据X线平片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程度,将入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34例)、重度组(44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减小和变直分别占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的29.31%和37.93%;轻、中、重三组患者中头痛积分随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程度增加而逐渐加重,且血压呈上升趋势,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三组阳性Hoffmann征积分分别为6.0、18.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berg征阳性积分分别为18.0、35.5、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曲度异常是颈椎病较早出现的X线征象,对青少年早期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及时明确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7月诊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曲度、疼痛和颈椎功能障碍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和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较治疗前减小,颈椎曲度较治疗前增加;其中观察组患者疼痛(VAS)和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等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减少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MCSM患者60例,所有患者行第3~7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不佩戴颈托,术后第2天即开始康复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即刻佩戴颈托,3周后去除颈托开始康复锻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18个月时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颈部脊髓功能,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测量患者颈椎活动度(ROM)和颈椎曲度,术后12个月评定患者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时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时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颈椎ROM、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颈椎ROM和颈椎曲度小于术前(P <0. 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颈椎ROM和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0. 0%(6/30)、50. 0%(15/30),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3. 955,P <0. 05)。结论 MCSM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不佩戴颈托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安全可行,能有效降低颈椎ROM和颈椎曲度的丢失,降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源性头痛(CEH)与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CEH患者116例,根据X线侧位平片将其分为颈曲变直组、前凸组、反弓组和S型组,对患者头痛程度采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分;同时根据头痛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分析颈源性头痛程度与颈曲异常的相关性;同时对其进行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NRS评分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116例患者中颈曲变直51例(43.97%),颈曲前凸32例(27.59%),反弓20例(17.24%),S型13例(11.21%),其NRS评分分别为(5.81±3.20)分、(4.89±1.89)分、(5.07±2.11)分、(6.74±3.32)分;随CEH头痛程度的加重,NRS评分与生理弧度(D)、颈椎曲率(CI)、颈椎角(CSA)呈负相关(r=-0.325,r=-0.425,r=-0.342,P<0.05),且夹角越小,疼痛越严重;10例患者因各种原因中断治疗,其余106例中治愈率为48.11%,显效率为28.30%,好转率为13.21%,总有效率为89.63%;四组患者治疗后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源性头痛与颈曲异常改变关系密切,头痛程度与生理弧度、颈椎曲率及颈椎角有相关性,治疗颈源性头痛时应辅以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矫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MRI测量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以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脊髓病患者,根据术前X线片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5)、曲度变直组(n=14)和曲度正常组(n=23),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C3~C7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的差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3组患者脊髓均后移,但C3~C75个节段的PCS测量值、末次随访JOA得分、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认识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的X线平片评定与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无明显骨质退变或骨质退变轻微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X线平片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77例X线均有颈椎生理性曲度改变,其中曲度变直71例(40.11%),曲度反弓53例(29.94%),生理前突减小27例(15.25%),生理前突加大2例(1.13%),成角6例(3.39%),阶梯状错位16例(9.04%),颈曲变直或变小中伴有弧顶上移或下移34例(19.21%)。结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及弧顶点移位为生理性曲度异常改变的主要X线平片表现,临床具有隐匿性,对诊断早期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cKenzie疗法配合物理疗法对年轻颈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年轻颈痛并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McKenzie疗法配合牵引、微波、理疗等传统物理疗法,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物理疗法。治疗4个月后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颈曲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McKenzie疗法对改善颈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7):649-653
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对照组(n=30)和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观察组(n=3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时颈背部的轴性疼。影像学检查观测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SVA),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CCI、C2~7SV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CI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CCI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ROM低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患者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ROM丢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2~7SVA高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患者C2~7SVA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C2~7SVA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随访24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6. 7%),脑脊液漏3例(10. 0%),轴性症状6例(20. 0%),第5颈神经根麻痹7例(23. 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 0%(18/3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8. 3%),脑脊液漏3例(8. 3%),轴性症状1例(2. 8%),第5颈神经根麻痹2例(5. 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 0%(9/36);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 119、4. 391、0. 829,P <0. 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恢复效果,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康复训练操结合功能性颈椎枕对飞行员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21-01/2022-08月,作者单位收治的169例飞行员颈椎病患者为治疗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康复训练组(n=41)、颈椎枕组(n=43)和综合组(n=45)。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作者单位自拟的六步颈椎康复训练操进行康复治疗;颈椎枕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功能性颈椎枕治疗;综合组采取对照组+六步颈椎康复训练操+颈椎枕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后,从患者颈椎病发病时疼痛评分、颈左侧和颈右侧旋转角度、颈椎曲度、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治疗效果和复发率方面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在疼痛评分方面,康复训练组和颈椎枕组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综合组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和康复训练组(P<0.05)。在颈椎左侧旋转角度方面,康复训练组和颈椎枕组旋转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综合组旋转角度大于对照组和颈椎枕组(P<0.05)。在颈椎右侧旋转角度方面,康复训练组旋转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颈椎枕组旋转角度小于...  相似文献   

10.
王建凯  樊效鸿 《四川医学》2012,33(8):1482-1484
目的为了解目前大学生颈椎健康状态,探讨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成都两所高校480例大学生进行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病调查研究。结果成都中医药大学组颈曲异常194例(80.8%),颈椎病76例(31.7%);成都体育学院颈曲异常165例(68.7%);颈椎病65例(27.1%)全部受试者颈曲异常的百分比为74.8%,颈椎病百分比为29.4%;两组受试者颈曲异常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试者颈椎病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曲异常是颈椎病发病的早期表现及诊断依据之一,与颈椎病发病关系密切,且表现形式多样;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颈曲异常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定  李劼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44-46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在诊治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行宫颈锥切手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变化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变化,评价宫颈锥切诊断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LEEP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冷刀锥切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电子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一致率为71.12%(101/142)。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级别升高15例(10.56%),手术前后HPV-DNA负荷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较电子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宫颈浸润癌检出率更高,宫颈锥切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高危型HPV感染,是一种诊断、治疗CIN的非常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宫颈糜烂"是女性宫颈的常见状态,在妇科临床上是应用最多的诊断术语之一.Alan H.DeCherney and Lauren Nathan的世界权威教科书《当代妇产科学诊断与治疗》第9版认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无关.但国内目前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到底有无因果关系.就"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减压、颈椎空心螺纹内固定器(CHTF)椎间融合,代替传统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方法:对18例CMS采用环锯减压再潜行扩大减压,植入CHTF无磁性医用钛合金突心螺纹内固定器椎间融合,随访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植入CHTF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症状改善明显,稳定性好,生理曲度恢复达正常,无椎间隙高度丢失,无CHTF滑脱、移位。术后平均4.5个月椎间隙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所有患者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间隙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及后纵韧带,取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行椎间融合,钛板固定。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30~90min,出血量10~100ml,术后随访时间9~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量化疼痛与麻木程度,术前4~5分,术后迅速下降到0~2分,最终下降到0~1分,疼痛完全缓解,椎间骨性融合。 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入路简单、出血少的特点,并且对脊髓与神经根前方的椎间盘和骨赘切除彻底,疗效确切,可避免保守治疗长期反复发作的缺点,比后路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向年轻化。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逐年改进,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但因其是有创操作,风险大,而且费用高,手术治疗者仅为少数,非手术治疗有独特的优点,多数不需住院,患者痛苦少,花费少,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封闭治疗是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一种,症状缓解,疗效最佳。本文从交感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上阐明封闭疗法的理论基础,并概述了各种封闭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关系.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的患者1 200例, 分为无柱状上皮异位组 (A组) 、轻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B组) 、中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C组) 和重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D组) 4组, 均行LCT检查和HC2检测.对任一项阳性者阴道镜下取活检后送病检.分别比较各组之间LCT、HC2结果、CIN及宫颈癌疾病构成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并分析年龄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关系.结果 从年龄分组来看, 各年龄组间宫颈有无糜烂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各年龄组间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LCT、HC2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CIN和宫颈癌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无必然的联系.不应该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作为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在颈前路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颈椎骨折、脱位,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5例脊髓型颈椎病,1例颈5椎体骨髓瘤,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除1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死亡外,其余病例获6月以上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植骨均完全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术中应用,可获得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移位,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丁丽娟 《医学综述》2015,(3):428-430
MUC1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黏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在生殖系统中,MUC1的表达可能与月经周期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有关。通过对MUC1在正常宫颈及其相关病变和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提示MUC1可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该文就MUC1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