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维化(HF)的防治是一项重大的医学难题。目前普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参与HF的发生发展和逆转过程。本文讨论了ERS与 HF发生的关系,以为防治HF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组织学基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共同途径,活化的HSC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如ECM生成过量大于降解并沉积,则引起肝纤维化。胶原蛋白(C01)Ⅰ、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是ECM的主要来源。RhoA是Rho家族蛋白中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是一种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且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肝纤维化进程中ECM各种成分比例、分子结构的改变及其ECM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对HSC的激活、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许多慢性肝病晚期共有的、渐进性的病理改变,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主要病理特征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在肝脏的过量沉积。发病机制在于各种损肝因子引起肝细胞损伤,激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使其转变成为肌纤维母细胞。损伤及再生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Kupffer细胞在肝纤维化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慢性损伤后发生的一种修复反应,其特征是以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结构组成发生紊乱,并在肝内过量沉积。正常情况下,ECM的合成和降解处于动态平衡,而在肝纤维化时,肝内以胶原为主的ECM合成增多,降解相对不足,过量沉积在肝内,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表现为ECM大量沉积,肝星状细胞(HSC)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肝纤维化恢复期,HSC的减少不是由于其表型从活化状态向静息状态转变,而是由于细胞凋亡的结果。本研究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对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及TUNEL法来观察丹芍化纤胶囊对HSC增殖、活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梓宇  覃山羽 《内科》2010,5(1):38-40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问的一种肝非实质细胞,约占正常肝内细胞总数的5%~15%。活化的HSCs合成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肝内ECM过量积聚,胶原合成过多,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由此可见HSCs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HSCs的激活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要逆转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白艳锋  尤红 《肝脏》2009,14(2):162-164
目前已阐明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特别是后期降解减少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肝脏ECM的代谢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因子(TIMP)共同调节。MMPs促进ECM降解,而TIMPs通过抑制MMPs阻止ECM降解,从而形成或促进肝纤维化。此外,TIMPs还通过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核心作用的肝星状细胞(HSC)凋亡而促进肝纤维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HF)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特点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增殖、迁移、合成和分泌大量ECM是HF形成和发展的中心环节与细胞学基础。在此过程中,许多细胞因子(CK)、氧化应激产物、ECM组构的广泛改变、化学分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以及核转录因子(NF)参与HSC的激活。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炎病毒、酒精、药物与毒物、血吸虫、代谢和遗传、胆汁郁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慢性刺激肝脏,使肝窦内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失衡,生成大于降解,促使肝脏ECM沉积与组织结构重构。而HSCs活化和功能改变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对HSCs的干预无疑将成为防治肝纤维化的核心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贾继东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1):725-72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由于肝内纤维生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有炎症、缺血缺氧,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多产生和沉积是肝纤维化的核心表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仍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2.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门脉高压,其本质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多种损肝因子,启动炎性细胞,导致HSC激活,活化的HSC事实上是ECM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是多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创伤愈合反应,持续的炎症与纤维形成最终导致肝硬化。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生成细胞,肝脏内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是其主要功能。各种促纤维化因子如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瘦素、结缔组织因子等可与HSC表面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并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进而导致HSC的激活、增殖,ECM过度沉积,引起肝纤维化形成。因此,了解各种促纤维化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可为抗纤维化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曲颖  宗蕾  陆伦根 《胃肠病学》2008,13(11):692-695
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活化HSC、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沉积等作用。TGF-β-Smad信号通路是TGF-β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主要通路,其分子组成和分子调节复杂,与其他信号通路存在广泛交互影响。深入研究TGF-β-Smad信号通路可进一步阐述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动态的病理过程,是反复肝损伤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失衡,导致其过度沉积的结果。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通过产生细胞外基质蛋白和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肝纤维化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可转化纤溶酶原为纤溶酶,活化MMPs,降解多种ECM成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具有抑制uPA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抑制MMPs对细胞外基质有降解作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是HSC活化标志。我们测定不同肝纤维化分级中α-SMA、基质金属蛋白-1(MMP-1)、TIMP-1蛋白表达以及血浆uPA、PAI-1的水平,旨在了解它们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肝星状细胞(HSC)为肝纤维发生发展中心环节,活化状态HSC的凋亡是纤维化的关键特征。HSC激活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MFC)表型,收缩、增生,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ECM)参与肝内结构的重建,通过集成信号网络调节ECM的沉积从而促进纤维化或者修复损伤。肝纤维化进展和逆转都需要特定信号通路,了解其在肝损伤中如何互动和演变对揭示肝纤维发生发展的复杂机制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7.
五灵胶囊(WL)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中药复方新药,临床应用于慢性肝炎治疗。药理研究表明,WL能对抗化学物质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加强受损的肝组织修复,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HF)作用。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功能的金属蛋白酶系(MMPs)及其抑制因子(TIMPs)在HF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WL影响MMPs和TIMP-1调节胶原I、Ⅲ、Ⅳ的作用,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云  唐红 《肝脏》2006,11(3):203-205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继发于各种形式慢性肝损伤之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它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显示,HF发生的中心环节是肝星状细胞(HSC)增生和激活,激活后的HSC进一步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后者可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ECM)蛋白,而ECM的大量沉积最终导致了HF形成.HF的发生机制一直是慢性肝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有关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β-榄香烯对肝星状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为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细胞。HSC在诸多因素(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肝细胞、Kupffer细胞、内皮细胞等)的调控下,HSC持续激活导致胶原生成细胞增多,并最终引起ECM的大量沉积,同时在肝纤维化的逆转过程中,HSC的减少主要通过凋亡机制。因此HSC的激活增殖是各种原因引起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阻抑激活的HSC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是治疗慢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莪术为临床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常用中药,不少研究显示该药具有抗肝纤维化、抑制ECM生成的作用。榄香烯为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榄香烯是否为莪术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成分尚少见报道,本实验采用传代的HSC系HSC-T6初步探讨β-榄香烯对HSC凋亡、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盛迪  王吉耀 《肝脏》2009,14(1):71-73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常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遗传和代谢疾病、化学毒物或药物、肝脏淤血、寄生虫、脂肪肝等)引起肝脏损伤和炎症,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其中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是纤维化的中心事件。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进一步阐明,防治策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抑制HSC活化和抑制ECM合成,促进降解,成为当今抗肝纤维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