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血气分析特点及高氧液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TBI)血气特点及高氧液的疗效.方法 40例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高氧液1瓶加入500ml液体中,1次/d,共5d.输注前后分别作血气分析,观察pH、PaO2、PaCO2、BE、SaO2、P(A-a)O2值.结果 (1)输注高氧液前后pH、PaO2、PaCO2、BE,前2d SaO2无统计学差异,P(A-a)O2,后3d SaO2有统计学差异.(2)输注高氧液前后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2.5%和1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χ^2=22.18,P<0.05);65例次低氧血症者输注高氧液前后PaO2均值分别为69.33±19.35、82.64±29.5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t=4.6291,P<0.05).(3)本组全部患者P(A-a)O2均明显高于正常.(4)酸碱失衡类型以呼吸性碱中毒最多见,输注高氧液后血气酸碱正常率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χ^2=8.87,P<0.05).结论 高氧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血气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贺礼进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10-1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11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检测血糖,并在第1周内隔天检测血糖,2~4周每周检测血糖一次,取入院时和1个月血糖水平,分析血糖水平与GCS评分、病死率、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GCS评分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入院时正常血糖组(3.6~6.4mmol/L)GCS评分较高,较高血糖水平组(〉6.4~11.0mmol/L)GCS评分较低,高血糖水平组(〉11.0mmol/L)GCS评分最低,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正常血糖组病死率为0(0/34),较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3.5%(2/57),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最高,为22.2%(6/27),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控制血糖1个月后,大部分患者血糖水平均下降,正常血糖组病死率为0(0/80),较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13.0%(3/23),高血糖水平组病死率最高,为33.3%(5/15),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糖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指标,患者血糖水平越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3.
郑英杰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21):F0004-F0004
颅脑损伤主要由车祸、坠落物及硬物击伤所致,伤情急、危、重。还具有突变、多变、易变的特点。所以对颅脑损伤的病人观察旨在提高警惕,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发现,为抢救赢得时机。 相似文献
4.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白细胞和血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随机选取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6月住院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5 0例 ,对其白细胞与血糖变化及与不同伤情、不同CT表现及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4例 ,女 6例 ,年龄 5~ 72岁 ,平均 34岁。本组病例中颅骨骨折 5例 ,脑震荡 2例 ,脑挫伤 17例 ,硬脑膜外血肿 16例 ,硬脑膜下血肿 10例。手术治疗 2 7例 ,保守治疗 2 3例。伤后 2 4h内入院 4 5例 ,伤后 2 4~ 72h入院 5例。2 .检验方法 :血白细胞标本于门诊或急诊室接诊时采取。血糖标本为住院第 1d清晨空腹抽取的静脉血。白细胞计数采用… 相似文献
5.
18例老年急性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旭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3):161-162
老年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我科自2002—02~2004—02共收治18例老年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通过仔细观察,耐心护理.取,导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晓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100-100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1-01-2013-01对收治的3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男220例,女80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4岁,平均42.2岁。就诊时间为伤后10min~48h。致伤原因:车祸等撞击伤、高处坠落伤、钝器伤、其他分别为180例、48例、56例、16例。根据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标准: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重型(5~8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采用χ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血糖变化与急性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血糖升高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血糖正常组患者(P〈0.01)。结论加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监控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可以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其发生率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占第2位,仅次于四肢损伤,但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居首位[1]。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且昏迷>6h的颅脑损伤。本文对我院2011-01—2012-01收治的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2010-01—2011-12入住我科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便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便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01—2011-12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18~72岁,平均56.3岁。观察 相似文献
10.
11.
陈平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2):13-14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BNP水平与颅脑损伤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01-2013-01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损伤组(GCS 13~15,n=17)、中度颅脑损伤组(GCS 9~12,n=29)、重度颅脑损伤组(GCS 3~8,n=32)和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入院当日、治疗第3~5天和第15天收集血浆样本测定BN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浆BNP增加明显(P<0.05),且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损伤组及中度颅脑损伤组(P<0.01).血浆BNP变化与颅脑损伤后(ICP)增高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颅脑损伤后ICP增高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颅脑损伤134例手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死亡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或继发性颅脑损伤过重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经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合并伤和术后并发症是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损伤手术后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对此类病人采取综合救治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黄芪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和S-100蛋白B(S-100B)含量的影响。方法按标准选取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6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治疗组两组。黄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患者血清NES、MBP和S-100B浓度,并行GCS评分,3个月后行GOS评分;同时检测96例健康成人血清的NES、MBP和S-100B的浓度,然后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的NES、MBP和S-100B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成年人(P〈0.05)。治疗后黄芪治疗组血清NSE、MBP和S-100B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黄芪治疗组在入院时的GCS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1周和2周其GC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3月后其GO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黄芪能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MBP,S-100B含量,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宝鸡市1991~2000年儿童颅脑损伤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颅脑损伤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 991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 1 30 0例儿童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之比为 2 65∶1 ;年龄以 1~ 6岁居多 (50 35% ) ;前两位伤因顺位是跌坠伤(38 8% )和车祸伤 (2 5 5% ) ;损伤类型以中型颅脑损伤多见 (42 77% ) ,其次为轻、重型 (32 46 %、2 4 77% )。结论 :儿童颅脑损伤发生有一定内在规律性 ,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因地制宜的制定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实现脑保护的机理。方法将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人院时间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劳宫、厉兑和涌泉三穴位。应用Partec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人院后第1天、2天、3天和第5天脑脊液中IL-6及IL-10的含量。结果针刺组脑脊液中IL-6浓度在人院后第1天最高,第2、3、5天持续下降.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针刺组患者脑脊液中IL-10浓度在人院后第1天较高,高于对照组,第2、3、5天持续下降,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抑制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中IL-6的表达.并有可能减轻IL-6表达水平上调相关的炎症反应所介导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的管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目前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主要介绍血压管理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急性期血压调控的争论,重点探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明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Pharmacologic blood pressure elevation is often utilized to prevent or treat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acute neurologic injury,
and routinely requires administration of vasopressor agents. Depending on the indication, vasopressor agents may be administered
to treat hypotension or to induce hypertension.
Methods Although numerous guideline statements exist regarding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in these patients, most recommendations
are based largely on Class III evidence. Further, there are few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vasopressor agents
in these patients and selection is often guided by expert consensus.
Results We discuss the clinical evidence regarding vasopressor administration for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neurologic injury. The effect of various vasopressors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is also discussed.
Conclusion Although high-quality clinical data are scarce,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norepinephrin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vasopressor of choice when blood pressure elevation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neurologic injury. 相似文献
19.
颅脑损伤急性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损害的关系。方法伤后24h内入院的非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163例,分别于伤后1d、3d及14d三个时间段采血测定外周血PLT数量、PLT平均体积(MPV)、PLT体积分布宽度(PDW);于入院时、伤后1d、伤后7d进行GCS评分,并通过CT计算脑出血量及脑水肿体积;伤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分析上述指标与PLT计数、MPV和PDW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的PLT计数、MPV和PDW作为对照。结果伤后1d及3dPLT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PV和PDW值明显增加(P〈0.05);伤后14dPLT计数、MPV和PDW值均恢复正常;GCS〈8分者PLT计数明显低于GCS≥8分者,而MPV和PDW则明显高于GCS≥8分者(P〈0.05);脑水肿体积伤后逐渐扩大,至伤后7d时水肿体积最大(P〈0.05);脑水肿体积与PLT计数呈负相关关系(r=-0.238,P〈0.05),与MPV和PDW的值呈正相关关系(r=642、0.593,P〈0.05);GOS评分与外周血PLIT计数呈正相关(r=0.883,P〈0.05),而与MPV和PDW值呈负相关(r=-0.235、-0.267,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颅脑损伤后PLT参数的变化可能与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对颅脑损伤伤情、预后的判断,并为颅脑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