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12例。占同期妇科住院患者总数3589例的3.12%。同期妇科开腹手术3506例,异位症占3.19%。本组腺肌症(子宫内膜侵入肌层者)69例,外在型(子宫肌层以外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3例,混合型(二者同时存在者)10例。病变位于卵巢者35例,其中累及双侧卵巢14例。位于子宫直肠陷凹7例,腹壁切口和子宫颈各1例。说明腺肌症多于外在型,外在型多于混合型,子宫肌层以外病变中以卵巢最多见。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子宫内膜异位症六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一种常见病,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病等盆腔内内异症多见.盆腔外内异症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又分为4类:消化道、泌尿系统、胸腔内以及其他部位内异症.腹股沟内异症是一种少见的盆腔外内异症.现将我院19年间诊治的6例腹股沟内异症的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断层诊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育龄妇女多发疾病,其中包括原因不明的不孕患者,近几年发病率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异位发生在子宫肌壁内为子宫腺肌病,又名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盆腔内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波检查的适应证,为子宫腺肌病及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形成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播种在盆腔内腹膜面和子宫韧带小的蓝色浆果样斑点超声诊断困难。一、子宫腺肌病:比巧克力囊肿发病率高,单纯型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确诊率为86.2%。 (一)超声被扫描特点:(1)肿瘤在宫体。(2)子宫表面光滑。(3)超声回音在子宫前壁边界清晰,而后壁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4.
盆腔良性肿物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血清CA125水平在妇科良性肿瘤、结核性肿物及其他炎症性肿物、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盆腔良性肿物中的升高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492例妇科盆腔良性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卵巢良性肿瘤237例,其他盆腔良性肿物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结核及其他炎症性肿物等共25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血清CA125的检测.另随机选取60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盆腔结核、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泡膜-纤维组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中位数值均高于正常值(35 kU/L以下),分别是465.0、88.9、59.0、44.5 kU/L.本组盆腔良性肿物中, 血清CA125水平单例最高值为卵泡膜-纤维组肿瘤(1281.0 kU/L),中位数值最高者为盆腔结核(465.0 kU/L).60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者达95.0%,其中位数值是755.5 kU/L,与良性肿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中,以血清CA125≥50 kU/L为标准,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相对较高,分别是72%、94%、79%和91%.结论血清CA125水平升高也可见于一些盆腔良性肿物,主要有盆腔结核、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泡膜-纤维组肿瘤等,但其中位数值均明显低于卵巢上皮性癌.血清CA125水平检测有利于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定义是:“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于官腔以外的任何部位”。过去习惯的“內异位”与“外异位”的概念已有所更改,近代文献已将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肌层内者称为子宫肌腺病,由于其发病原因与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已不包括在本症范围;但如异位的内膜生长在子宫浆膜层则仍属本症。又因绝大多数的内膜异位发生在盆腔,故文献不指明部位者,均指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42例分析杨柳娜子宫腺肌病又称子宫肌腺病,是指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同时出现在子宫肌壁而言,此种子宫内膜,应属异位的子宫内膜,故应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的范畴[1]。因其发病机理、症状、体征及病理变化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不同,故称之为子宫腺...  相似文献   

7.
彭丽秀  张怡  周昌菊 《生殖与避孕》2006,26(11):672-67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的表达及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3例内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40例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TNFR1的表达,并与20例非内异症(对照组)在位内膜进行比较。结果:内异症组和腺肌病组异位内膜TNF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在位内膜和对照组(P<0.05);TNFR1在内异症Ⅰ-Ⅱ期和Ⅲ-Ⅳ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内异症r-AFS临床分期亦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TNFR1在分泌期的表达为内异症、腺肌病异位内膜<其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P<0.05)。结论:异位内膜TNFR1的低表达可能在内异症和腺肌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R1与内异症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伴不孕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影响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因不孕行开腹或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25例的临床及手术情况.结果治疗后125例患者中34例受孕,妊娠率27.2%.妊娠率Ⅰ~Ⅱ期高于Ⅲ、Ⅳ期患者(P均<0.05),单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高于仅有盆腔其他部位病灶患者和囊肿合并盆腔其他部位病灶患者(P<0.05),右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高于左侧和双侧(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的影响是肯定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辅以药物治疗后有一定的妊娠率.临床期别、内异症病灶部位、巧克力囊肿侧别与治疗后妊娠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分析影响妇科良性疾病盆腔积液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腹腔镜检查和(或)治疗的育龄期患者,术中留取游离的盆腔积液,测量盆腔积液量并记录临床资料。结果:入组11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1.74±6.85岁,收集的盆腔积液量平均为7.39±6.72 ml,范围为0.3~44.0 ml。主要临床问题包括不育、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输卵管积水、畸胎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与腹腔镜下未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患者相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盆腔积液量增加(P0.05)。与无相应疾病的患者相比,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患者的盆腔积液量有减少的趋势,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盆腔积液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育患者与生育力无异常的患者相比,盆腔积液量(7.27±6.71 ml vs 7.83±6.9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体重指数增加,盆腔积液量减少;年龄增加,盆腔积液量增加;子宫腺肌病患者盆腔积液量增加;输卵管积水患者盆腔积液量减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盆腔积液量增加,其他妇科良性疾病及不育患者中未发现盆腔积液量的明显变化。临床中诊断和处理盆腔积液时,应结合疾病及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患者盆腔结构改变,卵巢子宫内膜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常合并不孕、流产,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的表达,探讨H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的表达,并与30例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子宫腺肌病组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两组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2)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及在位内膜中Hpa mRNA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的异位与在位内膜表达(P<0.05)。结论:(1)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发病有关;(2)Hpa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有关,是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进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子宫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腺肌症(腺肌症)和子宫肌瘤是否与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的多态性有关进行以下研究。 研究对象为203例年龄24~48岁、月经周期正常妇女。经开腹或腹腔镜手术,术前未用内分泌治疗。组织学诊断为EMs109例,腺肌症/肌瘤67例,无上述病变27例。另以179例进行每年常规检查的老年妇女作为正常参照。将EMs组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原因和诊治研究进展周应芳,麦永嫣,郑淑蓉子宫腺肌症,以往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现它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已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现已成为妇科...  相似文献   

14.
正王梦1,王芳2,苏迎春2(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14;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1诊断(1)继发不孕;(2)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3)子宫腺肌病。2诊断依据患者继发不孕7年,一般情况良好,轻微痛经,月经量较多,双侧附件区包块,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查体示盆腔固定,左侧附件区包块8 cm,质硬。B超检查提示子宫腺肌病,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的危险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的危险性 ,为临床子宫腺肌症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对子宫腺肌症患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标本的子宫体下切缘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子宫体下切缘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切缘阳性 )的发生率为 12 %。切缘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肌层最大厚度、临床症状以及是否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切缘阴性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但切缘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宫体纵形长度明显小于切缘阴性者 (P <0 .0 5)。结论 :子宫腺肌症患者的病程较长 ,病变弥漫、痛经明显且时间较长、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子宫体下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 ,手术时切口过高是子宫体下切缘阳性的直接因素。子宫腺肌症患者如年龄较大同时存在高危因素 ,则应行全子宫切除术 ,如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切口位置应尽量低 ,而且应对子宫体下切缘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会阴和腹部手术切口,少数发生在某些特殊部位,如膀胱、直肠、肛周、肺部、椎旁等,同时累及盆腔外多脏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较为少见。我院收治了1例盆腔外多器官的内异症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以往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可以和“外在性”或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该病首次由Frank命名,1972年Bird等描述其为“子宫内膜对子宫肌层的良性浸润,产生弥散性子宫长大,显微镜下呈现为肥大增生的子宫肌层环绕着异位、非恶性的内膜样腺体和间质”。子宫内膜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在不同部位其侵入范围和深浅可不同;后者异位内膜仅侵及某一部分的肌壁,形同子宫肌瘤,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Ang-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2在内异症和腺肌病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1和Ang-2的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一、发病机制:大致分为由化生和移植而来两大类。化生学说是指由胚胎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腹膜或浆膜具有形成子宫内膜的潜能,因此主张由化生产生本症,在现阶段仍是本病发生的主流意见之一。移植学说可分为二种:其一为子宫内膜直接向深层侵入增殖,另一为经输卵管种植和转移性增殖。在子宫腺肌症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面,伊藤(1984)指出二者关系密切,认为子宫腺肌症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