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血液透析中静脉压升高的原因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压(CVP)是指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心房内的压力。CVP主要用于测定右心室充盈压反应右心室前负荷,它可反映体内血容量、静脉同心血量、右心窒充盈压力或右心功能的变化,其高低对指导补血和补液的量、速度,防止心脏过度负荷及指导应用利尿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VP)对肝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肝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控制性降压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控制术中收缩压于90~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CVP于1~4 cm H2O(1 cm H2O=0.098 k Pa);对照组仅采取控制性降压。比较2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等相关指标,术后1 d、3 d检测其肝肾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肝门阻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Hb)值、血细胞压积(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时间及术后1 d、3 d肝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术后1 d、3 d肝肾相关指标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控制性降压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科显著减少肝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减少肝门阻断时间,且对术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临床应用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PICCO 技术与中心静脉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0 例入住ICU 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 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治疗组采取PICCO 技术,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中心静脉压监测(CVP),对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液体量、住院时间进行监测和观察,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分压/吸入气体氧含量(PaO2 /FiO2 )及尿量指标均得以改善,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治疗组患者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得以稳定;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平均液体量控好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PICCO 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有效进行重症颅脑损伤者液体管理,血管外肺水等指数增加,对预防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加中心静脉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5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29例,对照组223例。实验组病人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每天测2—3次中心静脉压、心率和血压,然后根据上述指标调整液体用量,使中心静脉压保持在5-7cm水柱,对照组仅进行神经外科常规治疗。病人入院2周后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腰椎穿刺测颅内压,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穿刺成功,无术中并发症的发生。中心静脉导管保留平均时间为12.6±6.5天,有2例发生穿刺点感染。2周后实验组GCS评分为8.7±2.36,对照组为7.4±2.2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后实验组颅内压为198.8±28.3mm水柱,对照组为223.4±30.5mm水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周后实验组GOS量化分值为3.9±1.15,对照组为3.2±1.2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安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可以指导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补液,防止过度脱水和脱水不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及护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会  鄢蓉 《亚太传统医药》2010,6(2):148-149
目的:探讨加强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压监测及护理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7月—2009年9月我院ICU收治的102例危重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动态监测及护理。结果:患者愈合情况、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等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营养状况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加强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压监测及护理可及时评估血容量、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变化,对临床医师指导扩容,避免输液过量和不足以及指导利尿等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能促进疾病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配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及中心静脉压监测。主要观察临床疗效、脑梗死发生率及格拉斯哥(GCS)评分情况。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2.38%、80.95%,对照组分别为44.44%、69.44%,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脑梗死均有发生,但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与对照组同一时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有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配合中心静脉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率,提高GCS评分,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探讨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叶切除术中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择期行肝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低CVP组(Ⅱ组)各30例,观察对比术后24 h 2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结果 2组治疗后Plt、PT、APTT、FIB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低中心静脉压应用于肝叶切除术中能有效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及凝血功能正常,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质化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中医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住院及门诊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CVC作为血透通路.将2018年2月-2019年1月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透析通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同质化管理后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进步,透析人数和生存时间逐年增加,血管通路问题是决定透析寿命的主要条件,中央静脉留置管导管已成为整体实施血液透析的一部分。我们对20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留置作血管通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气胸、血气胸、纵隔血肿等严重并发症。有6例次发生相关并发症,予以积极处理,未发生出血及其他并发症。说明护士操作和对病人日常护理对中心静脉置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中的重要性。方法:严格的无菌操作,不断改进和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结果:18例患者,导管留置时间3周~32个月,2例发生导管出口感染,经几次换药均痊愈;6例发生不完全性堵管,经管内溶栓均溶通;透析充分性均达标。结论:优质规范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堵管等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困扰的患者数以万计 ,每年以高出万分之一的比例发生。肾功能不全发展到晚期 ,要实施透析以替代肾脏的排泄功能 ,目前已将透析疗法发展到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复归率的血液净化疗法。在长期透析患者中 ,血液透析产生氧化应激反应 ,使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心肌病、心衰、同型半胱酸血症、高血压、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影响着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我院血透中心在治疗中除给予患者积极充分透析、间断采用血液透析滤过等净化疗法辅以促红素、罗钙全、铁剂调整患者贫血及代谢紊乱 ,并积极采用中医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尿毒症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组37例和血液透析滤过组35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血磷(P)、血清白蛋白(ALB)的清除作用及对血脂的影响情况。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治疗,随访6~12个月,透析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r、β2-MG、P均显著下降(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组的β2-MG、P改善更为显著,与血液透析滤过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组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及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滤过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β2-MG、P清除作用更强,并且不引起蛋白质流失,还能改善血脂状况,是较为理想的透析方案。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长期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初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无动静脉内瘘,或长期透析患者的瘘管血流量不足时则需要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来保证病人的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5.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在接受护理时充满希望,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的舒适程度均有改善,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极大的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6.
秋虹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169-17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给予本中心长期血液透析的病人在透析前、透析过程中及透析结束后三个阶段分别提供针对性的舒适护理。结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透析质量明显改善,存活率与5年前相比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的三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是利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是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也可用于治疗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滤过(HDF)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3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血液透析组(HD组)和血液透析过滤组(HDF组),每组19例,观察6个月。HD组每周行3次普通透析,HDF组每周1次血液透析滤过,另2次为普通透析。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甲状旁腺激素(iPTH),。肾功能指标(BUN;Scr)。观察因患心血管疾病需住院治疗的次数。结果两组相比,HDF组治疗后iPTH显著降低(P〈0.01),HDF组因患心血管疾病需住院治疗的次数明显减少结论间断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可显著减低iVFH,有助于减轻并发症,因心血管疾病需住院的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11月血液透析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6%和6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采用舒适护理,使患者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主动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接受血液透析(血透)的患者不断增加,尤其老年血透患者更有迅猛增长的趋势。但由于老年患者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肾脏功能已衰退,血管条件差,心理负担重,加之多并发症,使其对血透的适应性较非老年患者更为复杂。为探讨提高老年患者对血透的适应性,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方法,现对本院2001—2004年收治的30例老年患者(老年组)和30例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血透治疗情况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老年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90(71±3.47)岁;非老年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0~59(42±2.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