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7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分,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52例,非进展组148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结果进展组糖尿病、脑卒中、血压节律异常、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狭窄闭塞、多发病灶、分水岭区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OR=3.113,95%CI:1.483~6.532,P=0.003)、血压节律异常(OR=2.724,95%CI:1.291~5.749,P=0.009)、血管狭窄闭塞(OR=3.499,95%CI:1.557~7.860,P=0.002)、多发病灶(OR=2.794,95%CI:1.359~5.744,P=0.005)及分水岭区脑梗死(OR=3.843,95%CI:1.752~8.426,P=0.001)为老年轻型脑卒中早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血压节律异常、血管狭窄闭塞、多发病灶及分水岭区脑梗死可能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展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的改变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PD患者98例为PD组,根据有无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52例,无睡眠障碍组46例;另选健康体检者86例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检测血浆Glu和GABA水平,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睡眠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及分层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浆Glu和GABA水平的改变与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 PD组患者血浆Glu和GABA水平及Glu/GAB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障碍组Glu和GABA水平显著低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PD患者PSQI评分与Glu(r=-0.409,P<0.05)及GABA(r=-0.597,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Glu和GABA水平改变可显著影响PD患者睡眠质量。结论血浆Glu和GABA水平下降可能与PD伴睡眠障碍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与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可靠的预测因素和有效的防治措施.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机制在缺血事件级联反应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浆谷氨酸水平增高是END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是个体对END易感性的潜在原因.一些拮抗谷氨酸能通路的治疗策略可作为干预END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与预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56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判定卒中有无进展,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卒中进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27例(22.3%)患者诊断为进展性卒中,其3、6个月死亡、死亡/残疾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者(P〈0.05);卒中进展是3、6个月死亡、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20%病情呈进展性,卒中进展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检测对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按照病情进展情况分为2组: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52例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5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谷氨酸水平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为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谷氨酸水平升高的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美国每年有20万~50万患者被诊断为TIA[1]。研究表明,虽然TIA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短暂的,但TIA后的脑卒中风险较高,7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8%~10.5%,90d内为10.5%~14.6%,其中约有半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IL-10在进展期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关系,以便早期预测脑卒中是否进展.方法病例组纳入120例,其中进展期脑卒中组60例,非进展期脑卒中组6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非患该病的患者30例.血清IL-10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IL-10水平在病程24h即升高,至病程3d时达高峰,在病程7d已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非进展期脑卒中组,血清IL-10水平在病程24h即升高,病程7d时达高峰(P<0.05).病程24h、3d进展期脑卒中组IL-10水平高于非进展期脑卒中(P<0.05).结论 在缺血损伤早期,损伤越重血清IL-10水平越高.血清IL-10浓度变化越剧烈,缺血性脑卒中越进展,神经功能损伤越重.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IL-10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老年人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尿甲醛浓度。方法随机选取年龄≥65岁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和确诊为AD患者-(AD组)各30例,对2组患者的尿甲醛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AD组患者尿甲醛浓度(0.26±0.22)mmol/L,显著高于正常组(0.04±0.0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9,P0.01)。结论机体内甲醛浓度超标可能是老年人发生AD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1例,根据出院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32例[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预后不良组189例(mRS 3~6分)。采集整理患者入院时人口学信息、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及疾病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心房颤动、收缩压、TC、LDL、尿素、NIHSS评分、脑梗死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住院时间、死亡和出院mR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尿酸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NIHSS评分和尿酸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OR=1.017,95%CI:1.003~1.031,P=0.018;OR=1.274,95%CI:1.178~1.378,P=0.000;OR=0.993,95%CI:0.989~0.996,P=0.000)。结论血清低尿酸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区单发小梗死(SSI)的分布模式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区急性SSI患者126例,根据神经功能评分分为END组36例和非END组90例。以3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反映患者短期功能预后,去除5例失访患者,预后良好组102例(mRS 02分),预后不良组19例(mRS≥3分)。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灶直径、动脉主干病变、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近端SSI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端SSI与END独立相关(OR=3.222,95%CI:1.1702分),预后不良组19例(mRS≥3分)。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糖尿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灶直径、动脉主干病变、无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近端SSI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近端SSI与END独立相关(OR=3.222,95%CI:1.1708.874,P=0.024)。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5.44±2.69)分vs(7.00±1.91)分]、近端SSI(51.0%vs 78.9%)、END(22.5%vs 52.6%)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ND与30d的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4.126,95%CI:1.2418.874,P=0.024)。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5.44±2.69)分vs(7.00±1.91)分]、近端SSI(51.0%vs 78.9%)、END(22.5%vs 52.6%)比例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END与30d的不良功能预后独立相关(OR=4.126,95%CI:1.24113.713,P=0.021)。结论椎基底动脉穿支供血近端区域的SSI患者早期容易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稳定斑块9例和不稳定斑块31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特点,ELISA法检测2组不同时间血清CXCL16水平。结果病例组发病72h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00±1.77)ng/L vs(4.28±0.74)ng/L,P<0.05];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复发患者发病72h及1周时血清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6.24±1.26)ng/L vs(4.68±1.92)ng/L,(5.55±1.23)ng/L vs(4.25±1.51)ng/L,P<0.05]。结论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31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及特点,探讨其相关的因素。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检测31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老年脑梗死组),184例非老年脑梗死患者(非老年脑梗死组)和61例健康老年对照者(健康老年对照组)血浆中Hcy的水平,对老年脑梗死组Hcy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17.91μmol/L)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12.69μ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老年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高于非老年脑梗死组(15.72μmol/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9);老年脑梗死组患者Hcy水平存在性别差异(t=3.628,P<0.001);Hcy水平与叶酸水平、年龄、性别相关,回归系数分别是-0.137,0.008,-0.086。结论老年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健康老年对照组,男性高于女性,Hcy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37(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临床分型、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232例,又分为3个亚型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组(脑梗死组)115例、脑栓塞组31例、腔隙性脑梗死组(腔梗组)86例;另选健康者235例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各组Cx37基因C1019T多态性分布。结果脑卒中组及脑梗死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空腹血糖、血压、血脂等因素后,Cx37基因C1019T的TT基因型脑卒中其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发病风险明显增加(P<0.05)。但其各基因型与脑卒中预后无相关性(P>0.05)。结论 Cx37基因C1019T的T等位基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之一。Cx3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4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vs 10.0%,38.6%vs 20.9%,36.4%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与14 d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1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3例。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1 d内收缩压下降10%~20%,入院7 d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入院14 d内血压稳定在上述水平。动态监测2组患者14 d内的血压变化,采用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死亡/残疾比率。结果 2组入院14 d 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14 d NIHSS评分、死亡/残疾比率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入院NIHSS评分、入院血压及1 d血压下降幅度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脑梗死14 d预后,降低14 d死亡/残疾的风险(OR=0.338,95%CI:0.136~0.840,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