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关于厥证,《内经》中有很多阐述。观《内经》厥字之意有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此厥字作气逆解;同篇:“寒则厥,厥则腹满死。”厥作受寒而四肢厥冷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使人煎厥”“使人薄厥”,厥作昏眯解。以气、血、痰、食为主要致病原因,其中以精神因素比较突出,病理为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张景岳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相似文献   

2.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轻者多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故《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笔者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此类病人,下面就此谈一下最常见的气血两厥的辨证施护,有不当之处,敬请同道给予以斧正。  相似文献   

3.
凡小儿脏腑功能及阴阳气血逆乱而产生的手足厥冷,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手足厥冷等均可称之为厥证。厥证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都可能出现的一类证候。小儿因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神气怯弱,抗病力差,故厥证的发生率较成人高。但是,如果临证时对引起厥证的病因认识不清,总以阳虚寒盛统之,投以温阳救逆之品,则后果不堪设想。导致厥证的原因甚多,如阳气衰  相似文献   

4.
气厥证因暴怒伤肝。导致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逆之气阻塞清窍.从而使经气厥逆,阴阳失调所致。笔者近年来,采用点刺十宣穴放血治疗气厥症82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论厥,内容丰富,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一、《伤寒论》厥的概念: 《伤寒论》337条曰:“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可见厥证必然有手足逆冷的症状。又《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寒则厥,厥则腹满死”;金匮真言论:“使人煎厥”, “使人薄厥”;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这里的厥分别当作气逆,四肢厥冷,昏迷,不省人事解。厥的病理机制,《伤寒论》337条说:“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陈平伯解释为“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  相似文献   

6.
气厥乃厥证之一,属临床急症范畴,可见于西医的癔症性晕厥、呼吸性碱中毒等病。厥,气机逆乱者也,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记载:"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气厥分虚实,发病时皆可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症状。实证又见呼吸气粗,口噤拳握等;虚证见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遵循"急则救其标,缓则治其本"总则,救治必当及时,以醒神回厥为首。实则开窍醒神、理气解郁;虚则益气回阳、救逆醒神。石学敏院士首创的"醒脑开窍"针刺法自提出以来,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研究证实其对人体多系统具有良性导向作用,本篇为笔者在急诊遇气厥实证患者时,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选取"合谷、太冲、人中、内关、膻中"组穴,救治成功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7.
厥证是指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移时即醒,甚则一厥不复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急危重症,相当于西医之休克。关于厥证的分类,你可能听说过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等,  相似文献   

8.
谈厥     
厥,考之古籍,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1)逆气自下而上,上冲胸咽;(2)突然昏晕不省,移时方苏,或一厥不还;(3)手足寒冷。《伤寒论》中的厥证主要论述四肢厥冷甚则体厥之证,对昏厥和逆气上冲间有论述,不属主要。今就论中四肢厥冷证(姑称狭义厥证)作一总结,以利更好地体会论中辨治精神。  相似文献   

9.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10.
1 气血痰火为患曹氏于高血压 (眩晕 )病的认识 ,宗《素问·调经论》经旨“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承继先贤论述 ,结合自己经验 ,认为高血压的病机在于气、血、痰、火四端 ,不离阴阳两纲。气属阳 ,血属阴。气为血帅 ,血之灌输脏腑 ,淖泽肌肤 ,周流不息 ,无不赖诸气之推动。气充调和 ,则血行调畅。若气横肆窜扰 ,则血易于涌决 ;若气耗浮弱 ,则血易于凝泣。因而 ,眩晕、耳鸣、昏仆、偏枯诸症 ,纷陈杂见 ,皆由于气血违其常序。而气血之违常 ,又由于火之窜扰。高血压患者 ,每多紧张、愤怒、忧愁、思虑过度等情志的刺激 ,致阴液耗伤。…  相似文献   

11.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内经》厥冷症郑禹林(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南昌330008)《厥冷》即手足逆冷,为《内经》厥证中的一个类型。《内经》论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泛指脏腑经络气血逆乱;二是指昏厥不省人事;三是指四肢逆冷。第一类厥逆是讲病机,后二类厥逆是指症状。厥虽可...  相似文献   

13.
三、厥证的主要证型厥证病因繁多,见症复杂,历代分类颇不一致,有以五脏分的肝厥、肾厥;有以病因分的酒厥、色厥、暑厥、中恶等;伤寒、温病分阴阳寒热,杂病分气、血、痰、食诸厥;本文分类原则一是根据病机分类使之有利于辨证论治,二是合伤寒、温病、杂病诸厥为一体,分为寒、热、气、血、痰、食、蛔、水八类.其中,中恶归于寒厥;痛厥归于寒厥或瘀血;暑厥、酒厥归于热厥;色厥归于血厥;肝厥归于气、寒、热之厥;肾厥归于寒厥、热厥.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中"厥"的含义有二:一为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为厥逆,亦称厥冷,系四肢清冷不温,即肢厥.<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逆又分寒厥、热厥.<素问@厥论>首先提出"热厥"一词,"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张仲景论及了外感病阳明实热内结致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指出温病热厥有三,其论补<内经>、仲景言之未尽.然厥证不同,治疗各异.兹依据<条辨>所论,对温病热厥证治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厥脱证治     
厥脱 ,为内科危急疑难病症之一。多由感受温热邪毒内陷营血 ,或大汗、大吐、大下和大失血之后 ,或久病劳伤 ,气阴亏耗、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气机逆乱而起。临床以四肢逆冷面色苍白 ,时出冷汗、神情淡漠 ,脉微欲绝 ,甚至昏不知人 ,唇面发甜等为特征。证有寒厥热厥之分 ,阴脱、阳脱和阴阳两脱之别。临证辨证论治 ,采用中药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现就验案三则 ,浅谈体会。一、热厥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梁×× ,男 ,2 6岁 ,工人。主因高热、咽痛、四肢厥冷入院。患者于 3天前因受暑热引起咽痛 ,发热 ,体温 39.5℃左右 ,曾用红霉素、APC及物…  相似文献   

16.
气血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考血脉也",人仍气血构成.《寿世宝元》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行".说明了气血的生理关系,因此"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灵枢、阴阳清浊论》曰"人之气血,苟能如一,则天下为一矣".阐述了病理上的气血因果关系,古人对血证治气,气证治血,论述比较详尽.  相似文献   

17.
心脏骤停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循环和呼吸的突然停止和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紧迫的急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厥证,是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中医分虚实进行急救,然后按气、血、痰、实论治,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8月共收治13例心脏骤停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厥证是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调所引起的病证。该病以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关于四肢逆冷之厥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趾)而于膝……”。又如《伤寒明理论》说:“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干四逆也”。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笔者临床遇此证,采用针灸疗法以涌泉穴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其效果较为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昏厥》(一)昏厥,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发凉,甚或四肢逆冷的症状。病情轻的可以移时醒,醒后无偏瘫、失语或口眼歪斜等后遗症。病情特别严重的,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致一厥不起,导致死亡。昏厥属于中医“厥证”的范畴,厥证也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内经》诸厥、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痱、瘖痱等病证的分析,认为《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逐一分析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瘖痱、不仁等病证及其病机,认为这些病证与中风类似,是后世研究中风的临床基础与理论借鉴。其次,梳理上述病证发病特征、病因与病机规律。诸厥与仆击以急暴发病、昏不知人为共性,病机责在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仆击、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等发病急暴,病责在风,损在营卫。第三,当代中风病机理论主要涉及阴阳失调、脏腑损伤、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营卫逆调、血脉损伤、累及脑髓神机等,基本可以表述中风不同时间、不同病证的不同层次病机变化,其理论本源在《内经》。基于《内经》相关论述,从阴阳、脏腑、气血、营卫、经脉、官窍、肢体运动感觉等层面认识与研究中风病机损害,方可构建完整的中风病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