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儿发热,临证最多,其中尤以外感发热,更为常见。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初步获得一些体会。兹不揣浅陋,爱书于次,不妥之处尚祁同道指正。 1病之初寒热互见,疏表宜温凉并用小儿外感,有感于风寒者,有感于风热者,亦有风寒风热两感者。冬春季节,或气候暴暖之时,小儿外感病最多,且以寒热兼感为众;小儿脏腑娇嫩,“六气之邪,皆从火化”,即使感受风寒,也多从热而化;或素有里热,热为寒束,均形成寒热夹杂之证。此时治疗若单用辛凉解表,往往汗出不透,邪不畅达;若单以辛温发散,又常汗出而热不解。故常须辛温辛凉并用。一般风寒常用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前  相似文献   

2.
1 解表法主要运用发汗的药物 ,使病邪从汗解 ,达到“汗之则疮己”的目的。适应症 :适用于外疡初起 (有外感表证者 )或其它各期。用法 :解表分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二法。辛凉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热 ,如疮疡火欣痛 ,恶寒轻 ,发热重 ,少汗 ,口渴舌燥 ,二便如常 ,苔黄脉浮者 ,用牛蒡解肌汤治之 ;辛温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 ,如疮疡高肿 ,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头痛身疼 ,口不渴、苔白 ,脉浮紧者 ,用荆防败毒散治之。2 攻下法运用泻下的药物 ,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 ,从大便排出。适应症 :适用于外疡初起 ,中期、有便秘里实者。用法 :攻下主要分…  相似文献   

3.
感冒刍议     
感冒是临床上最常见多发的外感病证,西医认为本病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抗菌素治疗无效,故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中医根据本病寒热虚实之不同性质,挟湿挟暑不同兼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辨证论治常获得很好效果。中医认为感冒的主要病因是六淫中的风邪,在临床上常有风寒、风热两大基本证型和挟暑挟湿等兼证。辛温以治风寒,辛凉以治风热为治感冒之大法。风寒误用辛凉,则其邪冰伏,汗不易出,每致迁延不愈或生它变;反之,风热误用辛温,则助热伤津,甚至动血伤血。辛凉辛温乃对整个方剂性质而言,非指一药一物之性耳。感冒虽以外因为主,然内有宿寒热常不容忽视,临床组方用药,应根据寒热主次及演变适当调配辛温辛凉、解表清里药的比例,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赵文兰 《中国医刊》1999,34(9):49-50
赵绍琴教授从医从教 60余年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温病、湿温病的临床经验 ,现将其主要临床理论选介如下。1 病邪在表切忌寒凉滋腻湿病初起 ,邪在肺卫 ,病轻邪浅 ,只宜辛凉清解 ,宣郁清热 ,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 ,肺恢复其宣降功能 ,津液得以布散 ,自然微汗出而愈 ,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赵教授认为“在卫的辛凉清解” ,绝不是发汗解表 ,温病忌汗。必须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为例 ,即无辛凉解表之说 ,亦无解表之意。赵教授说 :“温病卫分证 ,属肺经郁热证 ,火郁当发之。”与治火热证不同 ,治疗…  相似文献   

5.
温病的常用治法中往往出现滥用误用之弊。作者在教学中临床中体会到其中最常用的5种方法亦是此种弊端最易发生之处,故当慎之。1 慎辛温发汗温病作为外感之疾,邪自外来,初起在表,表证宜汗;汗非辛温不发,故传统方法外感初起辛温发汗。虽然清代温病大家力辟此流弊,但在临床实际仍蹈覆辙。首先温病的常规疗法可汗而不可辛温。因为温为阳邪,阳胜则阴伤;汗为阴液之一,发汗徒损已伤之阴,不解侵入之邪。故作为外感病邪初起的经典方麻黄、桂枝之类绝不可轻用于温病初起。其次温邪在表,解之必以辛凉为则,要做到:(1)分病邪、季节不同有辛散凉泄解表,辛…  相似文献   

6.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机能未固,抗邪能力较弱,加之寒暖不知自调,因此最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发热,故外感发热在儿科发病率最高。感受风邪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是引起小儿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根据发病季节、气候以及病理的不同,临床可分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等证型。 (1)风寒型:此型多发生在冬季或寒冷地区。症见发热轻而恶寒重,畏冷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清稀,咽腔和舌质不红,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指纹浮红。此乃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而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故发热恶寒而无汗。治宜疏  相似文献   

7.
解表法的临床运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表法由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发表方剂为主统治一切外感热病,发展到运用辛温发表方剂应配合寒凉清热加减运用。至明清时代温病学形成,主张治疗外感热病应以寒凉清热为主,确立了辛凉解表的方法,遂形成了辛温辛凉两大解表方法及辛温辛凉两类解表方剂,此后辛温辛凉主治各异,泾渭分明。时至近代对解表法的运用又出现了辛温辛凉并施的辛温凉解法(辛凉复辛温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避免了早用或过用寒凉之弊,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停留在过去对表证寒温不分的认识,而是由寒温不分到辛温辛凉区分运用的一种发展,说明对解表法的运用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解表剂是治疗由于外感六淫所致表证的方剂,具有发汗、解肌、透疹、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属于八法中的汗法。外感六淫致病,一般是肌表首先受邪,由于太阳主表,故《素问·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素问·评热论》说:“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其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白,脉浮,无汗或自汗恶风等,此时邪轻病浅,可用解表剂进行治疗,每在得汗之后,表证随之而解。《素  相似文献   

9.
诊余随笔     
1.外感失治易成为内伤痼疾外感和内伤,在疾病的过程中,往往相互成因,临床辨证每多外感和内伤证候交错互见,不易明辨,一般素有内伤宿疾者,每因正虚卫疏,易招外邪,医者若只重视宿疾而忽于新感,早期失宣透之机,病情迁延,正气日虚,成为内伤痼疾。例如:素有肺虚劳损,复感客邪,身热汗多,干咳喉痒,医者若执劳多阴虚,热必潮热,汗必盗汗,重本轻标,致邪恋不解,渐至络损血溢,不可收拾。又如产后感邪,证见寒热头胀,纳呆肢酸,医者若执产后多血虚血瘀,忌表忌清,虽有外邪,不敢宣解,贻误非浅。又如风寒袭肺,早期多见喉痒干咳,音出不扬,若执  相似文献   

10.
在岭南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外感热病,每获良效。在岭南外感热病初起,"透邪"是整个治法的灵魂。如风温初起,辛凉透表,不避辛温;风温挟湿,清透表邪,疏表除湿;暑湿初起,透邪达表,涤暑化湿;燥热袭表,辛凉甘润,清透肺卫。与叶天士"温邪入气,邪未伤津,犹可透表"的原则一致。  相似文献   

11.
解表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历代医家对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实际,对表解用药的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系统分析了辛散透邪与寒凉清热解毒在表证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单用辛温者虽发汗透邪力强,但易助热伤阴;单用辛凉、寒凉者、虽能泄热解毒,但表散之力不足,又易致寒凉冰伏或寒凉伤阳。最终阐明了辛温与辛凉或寒凉清热解毒药相互配伍,已成为现代解表方的重要组方原则,体现了解表方药的用药规律,是表证治疗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史方奇认为,小儿脏腑娇弱,形体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卫外抗邪力差,易受六淫之侵;其脾常不足,食饮不节,易伤积滞之苦.故常因外感、积滞伤脾损胃,致纳化紊乱,升降失调,腹泻即作.初泻多实,解表祛邪,消滞和中则病易解.若治不得法,或复感外邪,或又伤积滞,脾胃更受克伐.小儿脾虚久泻即由此发生.  相似文献   

13.
凡用宣散发表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并具有发表、解肌、透疹等功能的,统称为解表剂。即“八法”中的“汗法”。本类方剂一般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一、辛温解表辛温解表法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或微汗、脉象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生姜、紫苏、羌活、防风、大葱等。代表方剂有桂枝汤、麻黄  相似文献   

14.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脾胃易伤,常为六淫之邪所侵,故临床以外感及内伤肺胃咳嗽多见.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的不同,其临床证候各异.临床上对外感咳嗽早期以宣肺散邪为主;中期以清热化痰为主,后期内伤脾胃以养胃建脾为主.  相似文献   

15.
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祛邪"为治疗温病的"第一要务",而透邪为祛邪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邪之法即透法是选用輕清、芳香的药物,配以辛凉、甘润、苦燥、化湿、凉血之品等以透达肌表,募原,空窍,从而驱邪外出的一种治法. 本篇具体阐述"透邪"在卫气营血及后期各阶段的应用:邪在卫分-辛凉透汗;辛凉甘润,清透肺卫.邪在卫气-芳香宣透.邪在气分-轻宣透热;清泄宣透;战汗透邪;透解秽浊;芳香辟秽,开窍透邪.邪在营分-透热转气;清心开窍透络.邪在血分-清热凉血透斑.温病后期-扶正透邪.  相似文献   

16.
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由于四时气候不同,产生病毒有异,其病证亦各具特点。但他们之间也存在共同性,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全身酸痛、咳嗽、咽痛等表卫证为特征。温热病表证通常多热象偏重,世医每喜用辛凉苦寒之味,而畏用辛温发汗之药,殊不知姜防辛温走散,非桂附温热守中可比,并无助热之弊。对于病初表邪郁闭较甚之时,寒凉药又不直用之过早,薄荷、蝉衣之类轻透之药于表实者欠其力微。临床治疗宜侧重辛散,当辛温解表药透其外邪,使寒邪从微汗而解,庶不致有凉遏冰伏之弊。余多年未对药物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吕草原老中医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的临床经验,根据小儿脏腑娇嫩、纯阳之体、易感外邪及感邪后易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确立"卫气同治,截断扭转"为治疗原则,注意卫气营血同治,在解表同时,亦清气分热及透营血分之热,并注重固护津液。遣方时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及时凉血透营,配伍养阴保津,如此数法联用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19.
温病热变最速,用药尤关重要。热在皮毛肌肉,未入胃府化燥,固当辛凉透汗,若热邪内传,汗不外出,内则口燥而渴,舌苔干黄灰滞,若妄用辛温发散,可致津液干枯,而发厥成痉。误用苦寒清火,化燥伤阴,则热闭神昏。误用消导攻下,则痰食阻结,而成动风厥逆之证。惟宜用泻热存津药物,救其津液,外证可得汗而邪有出路,内得清润而病情缓解,这就是吴鞠通所谓:“温病忌汗(指辛温发汗),汗之不唯不解,反生他患。”“只许辛凉解肌,辛温义不可用”。义有“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 ,字寿甫 (186 0~ 1933年 ) ,河北盐山县人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本书为作者的临床经验总结 ,对辨证论治、立方选药 ,有不少独创见解 ,在中医界影响较大。今就张锡纯 (以下简称张氏 )对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探讨如下。1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张氏曰“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 ,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 ,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张氏言伤寒风温两种不同病证皆宜汗解 ,只风温之发汗费解 ,但中医确诊风寒或风热之表证 ,均须解表治疗 ,只是辛温与辛凉不同 ,伤寒使用辛温解表 ,风温却用辛凉解表 ,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