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胃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术的适应证及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胃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术的适应证及远期疗效。方法:观察35例胃癌的大小、大体类型、生长方式、浆膜浸润程度、肿块至脾门的最近距离、4s、4d组淋巴结转移及其与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对50例胃癌病人联合脾胰体尾切除病例5年生存率与未行脾胰体尾切除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肿块距脾门最近距离≤5.0cm并呈浸润生长时,与脾门淋巴结转移呈极显著相关(P<0.01),4s组淋巴结疑有转移癌或冰冻证实有癌转移时与脾门淋巴结呈显著相关(P<0.05),胃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与非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根治术后,比较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块边缘距脾门的最近距离≤5.0cm、4s组淋巴结疑有转移或冰冻证实有癌转移、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并接近脾门时,脾门淋巴结极有可能转移,至少应行胃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手术,同时胃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手术并未降低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因此,可以将胃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手术的指征再进一步放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胰体尾侵犯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和手术干预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6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癌数据库资料中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870例胃癌病人中有73例发生胰体尾侵犯。BorrmannⅣ型、肿瘤穿透浆膜、离胃〉3cm淋巴结转移、腹膜扩散与胃癌胰体尾侵犯相关(P〈0.05)。联合胰体尾切除根治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1/44),围手术期内无病人死亡。联合胰体尾切除根治术组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3%、24%和19%,其1年内各时点存活率总体上高于胃癌姑息性切除组和姑息性手术组(P〈0.05)。结论联合胰体尾切除的根治术具有可接受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能显著改善胃癌胰体尾侵犯病人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Qin H  Lin C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04-907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保留胰脾功能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即No10、No11)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 分析439例手术切除的胃贲门、体部和全胃癌侵入胰脾情况;对54例胃癌患者在术中从贲门和体部浆膜下注入亚甲兰观察胃的淋巴流向;63例胃癌采用保留胰脾功能性清除No10、No11淋巴结方法,与同期保胰法和胰脾切除法比较,分析No10、No11淋巴结转移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 439例胃贲门、体部和全胃癌侵入胰脾机会不多,分别为5.7%(25/439)和2.3%(10/439);54例胃的美兰淋巴引流不进入脾脏和胰腺内。保留胰腺法、保胰法和胰脾切除法3组No10、11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5%(11/63),19.1%(12/63);20.8%(45/216),25%(54/216);20%(6/30),23%(7/30),差异无显著意义。63例保留胰脾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保留胰法和胰脾联合切除法低,而生存期较高,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7.5%、52%,57.4%、47.4%和37.3%、30%。Ⅱ、Ⅲa期患者保留胰脾手术的5、10年生存率明显改善。结论 保胰脾法是一个安全、切实可行的保留脏器功能的胃癌手术,术后并发症低、生存率高。尤对Ⅱ、Ⅲa期患者应行保留胰脾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胃癌D2根治术中联合脾切除与否对胃上部、上中部及全胃癌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1989年1月至1994年12月问,对112例肿瘤位于胃上部、上中部或全胃的患者施行了D2根治术.其中61例接受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术(保脾组),51例接受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切脾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5年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T分期和N分期及TNM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脾组和切脾组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0%和39.2%(P〉0.05)。保脾组Ⅰ、Ⅱ、Ⅲ、Ⅳ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66.7%、27.8%和17-4%.切脾组分别为100.0%、70.0%、26.7%和5.6%,两组各分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脾组和切脾组胃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和2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胃癌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27.3d)长于保脾组(20.3d)(P=0.057)。结论对于胃上部、上中部或全胃癌,保脾改良淋巴结清除的D2全胃根治术不仅能取得与联合脾切除的耽全胃根治术相当的疗效,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的合理适应证。方法选取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期间50例进展期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脾脏是否切除分为切脾组(n=18)和保脾组(n=32),比较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脾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切脾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膈下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切脾组与保脾组术后病理检查出的第10、11组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时,脾脏和脾血管受侵是联合脾脏切除的合理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联合脾切除治疗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2根治术联合脾切除对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98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0.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D2根治术,其中联合脾切除术者(切脾组)73例,未联合脾切除术者(保脾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216例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0.0%和1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No.10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数目均明显高于保脾组(P〈0.05)。是否联合脾切除、肿瘤浸润深度和胃切除方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3期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和1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患者切脾组与保脾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4%和2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7%和17.5%,病死率则分别为4.1%和3.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脾切除有利于进展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清扫。对于T3期胃上部癌No.10淋巴结转移患者,施行全胃联合脾切除能够提高疗效,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Shao QS  Chen XR  Zou SC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38-740
目的 研究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调查施行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46例贲门癌病例,采用全胃切除根治术或全胃切除根治联合胰脾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者27例。近端胃切除根治术(D2以上)者19例。分析贲门癌的Borrmarm分型,癌肿浸润深度(pT)、生长方式,各组、站淋巴结转移的频度和术后5年生存的关系。结果 46例患者中BorrmannⅢ型占76%(35例),5年生存率40%(14/35);Ⅳ型占18%(8例),5年生存率为0;Ⅱ型占6%(3例),5年全部生存。pT2占31%(14例),5年生存率64%(9/14),其中淋巴转移10例,占71%(10/14);pT3占15%(7例),5年生存4例,淋巴结转移6例;pT4占54%(25例),5年生存率12%(3/25),其中淋巴转移率92%(23/25)。癌肿呈浸润性生长者占87%(40/46),5年生存率28%(11/40);呈膨胀性生长者占13%(6/46),5年全部生存。结论进展期贲门癌应行全胃切除的D2以上根治术,必要时行联合脾、胰体尾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进展期胃癌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胃癌全胃切除手术34例(对照组),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16例(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和1、3、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vs 5.9%,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5%vs64.7%,P0.05);两组的3年和5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o.10和11组转移淋巴结(6/23.1%)明显高于对照组(4/8.2%,P0.05)。结论: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不能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无脾转移或10、11组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应谨慎选择联合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胃底贲门癌侵及胰体尾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35例胃底贲门癌侵及胰体尾患者进行手术.其中剖腹探查术20例,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115例.对影响手术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剖腹探查术和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7个月和3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8,P<0.01).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26.6%;肿瘤的直径、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o.10或No.11淋巴结转移、根治程度和受侵脏器切除数目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其中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手术根治程度及受侵脏器切除数目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并发症发牛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0.0%和3.5%.结论 对于胃底贲门癌侵及胰体尾患者.施行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能够提高疗效.如果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或无不可根治因素存在、或无合并其他脏器受侵.施行联合脾及胰体尾切除术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0.
关于进展期胃癌是否进行联合脏器切除以及联合脏器切除后胃癌患者是否受益一直备受争议。我们认为,胃肿瘤能否能做到RO切除是实施联合脏器切除的前提,也是胃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不能做到R0切除,则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患者并非获益。关于胃癌联合脏器切除,主要涉及如下三种情况:①为清扫淋巴结而实施的联合脏器切除,主要为清扫脾门周围淋巴结Nos.10、Nos.11组淋巴结而施行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的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切除方式对胃中部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222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开腹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6例(DG组),行开腹全胃切除术患者156例(TG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结果DG组和TG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和4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之下,TG组患者肿瘤更大、分期更晚、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1)。按TNM分期进行分层预后分析显示,相同病期的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以4cm、5cm还是6cm作为近切缘截点,不同近切缘距离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而胃切除方式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胃中部癌患者如果能够达到根治手术的要求,其预后不受胃切除方式的影响,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No.14v淋巴结清扫)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8例胃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转移者19例(14.8%),No.14v淋巴结阴性者10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微转移者5例(3.9%),No.14v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18.8%。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及No.6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37.5% vs. 77.9%)及无病生存率(29.2% vs. 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142、28.691,P=0.000、0.000)。 结论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No.6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伴有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胃癌根治术中进行No.14v淋巴结清扫的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70例胃癌患者中,No.14v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例(11.4%)。单因素分析显示,No.14v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肿瘤部位(P=0.019)、肿瘤大小(P=0.004)、浸润深度(P=0.001)、TNM分期(P=0.006)及其他各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P〈0.05和P〈0.01)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No.6淋巴结转移预测No.14v转移的准确度为94.3%(66/70),假阴性率为1.7%(1/60)。结论No.6淋巴结转移与否能够较准确地预测No.14v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行D2根治术时No.12b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0例患者中发现12例有No.12b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0%。其中BorrmannⅢ、Ⅳ型者No.12b组淋巴结转移率为31.25%(10/32),淋巴结转移N2~3期者为30.30%(10/33),肿瘤浸润T3~4期者为29.73%(11/37),明显高于BorrmannⅠ、Ⅱ型〔7.14%(2/28)〕,N0~1期〔7.41%(2/27)〕及T1~2期者〔4.35%(1/23)〕,P〈0.05;No.12b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No.12b组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进展期胃远端癌是必要且可行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T4b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联合脏器切除治疗的96例T4bN0-3bM0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12例(12.5%)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胰瘘4例,腹腔感染5例,肺部感染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全组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全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42.1%和23.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类型、淋巴结分期及胰腺侵犯与TAb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有关(均P〈O.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淋巴结分期和病理类型是本组‘I曲期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淋巴结分期为pN0或pN,的高分化T4bM。期胃癌患者,在接受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后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进展期胃癌脾门区淋巴结转移及其清扫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门区淋巴结(No.4sa、No.10和No.11d)转移状况及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590例行近端或全胃切除术并标准D: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该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联合脾或胰体尾切除对该区淋巴结清扫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脾门区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数目占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7.5%(99/565),其中No.4sa、10、11d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7.8%(41/230)、13.9%(29/209)和22.8%(29/127)。脾门区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患者数/患者总数)为7.1%(42/5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No.4sb淋巴结转移是脾门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联合脾或胰体尾切除病例(23例)和未行联合脏器切除病例数(553例)脾门区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4.8%(4/27)和17.2%(91/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6/23)和5.4%(30/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4.3%(1/23)和0.9%(5/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脾门区淋巴结存在着一定的转移规律,其与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No.4sb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联合脾或胰体尾切除并未增加脾门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和阳性淋巴结的检出。反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谨慎施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特征及其在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46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淋巴结转移特征,按照肿瘤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60例患者中,320例检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9.57%(320/460)。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胃癌的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相关,TNM分期越晚、原发灶直径越大、Borrmann大体分型级别越高,则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胃癌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原发灶大小以及Borrmann大体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患者复发及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根治性手术的127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切脾组和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及转移、术后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25例(19.7%)联合脾或脾、胰体尾切除术(切脾组),102例(80.3%)未行脾切除术(保脾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3/25),保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1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仅1例(4%),为肝转移;而保脾组术后复发及转移6例(5.9%),其中腹腔内种植转移致大量腹水3例,肝转移1例,吻合口复发1例,腹腔内淋巴结转移1例。2组复发及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脾组患者5年存活率为18.2%,而保脾组为41.7%,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2脾与否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肿瘤复发及转移无明显影响,但保留脾脏能延长患者术后的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