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手术方式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灶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预后等。结果:18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11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术,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术),2例行肠段切除术,2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经24个月到7年随访,5例死于转移和复发,其余13例生存,生活质量良好。随访资料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手术方法与病人的复发和死亡率无关;导致病人复发和死亡唯一危险因素是肿瘤的危险度分级。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最为常见的症状。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危分级是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来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外科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 DS  Wu XJ  Ding PR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Kong LH  Liang XM  Luo RZ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37-104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153例GI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化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着重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3.3%、73.3%、70.5%和64.3%。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仅2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局部切除或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 GIST仍应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4年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类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50.0%(7/14)发生在降部,其中恶性占57.1%(4/7).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6/14),右上腹隐痛不适(5/14)和乏力、体重下降(3/14),诊断手段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3/14)、B超(13/14)和CT(9/14).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或位于降部、直径≥5 cm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及较小者宜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 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CT、EUS确诊,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5月外科治疗的97例GIST。患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对患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7.3个月。完全切除术组患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无1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2795);但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比较。差异却有显性意义(P=0.00)。完全切除术患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其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结论 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103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腹外科收治的103例GIST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用寿命表法绘制总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该组病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的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86.3%、51.7%、42.8%。生存分析比较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手术性质是否为根治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是否联合脏器切除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用Flecther恶性潜能分级方法来判断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间质瘤的预后是合理、科学、简单、可行的方法,根治性手术仍是目前原发GIST的首选治疗,靶向治疗将成为治疗间质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27例胃肠道间质瘤外科处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8年来收治的GIS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者14例,B组为行肿瘤所在器官大部分切除、全切或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扩大切除术者12例,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期、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复发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A组14例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B组12例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两组比较,P〉0.05;A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4%和69.2%,B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83.3%和6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术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4.3%,B组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2例,占16.7%,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和转移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最好方法,只要肿瘤完整切除,采用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对术后复发和转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关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收治的5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22~81岁,平均(57.6±14.1)岁.结果 GIST发生部位食管1例,胃33例,十二指肠4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4例,肠系膜1例,腹膜后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52例,R1切除1例,R2切除2例.术后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按照NIH分级,低危险度23例,中危险度15例,高危险度17例,成功随访55例患者,术后共有8例高危险度患者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共死亡患者7例,其中患者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手术方式及危险度有关(P〈0.01).结论 GIST主要通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手术治疗特别是完整的肿瘤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行恶性潜能分级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136例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3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GIST多发于胃(57.1%)和小肠(20.6%),结肠、直肠及腹腔内其他位置相对较少,临床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2.4%)、腹痛(25.0%)、腹部包块(21.3%)。就诊时已发生转移的17例,余119例获得了根治性切除或局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7.5%(119/136)。术后转移复发率20.3%(15/74)。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对于无转移的病人,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转移复发率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Gleevec是目前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周边浸润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低危险期,针对性进行化疗.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症状,行体格检查和血生化、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了解患者预后.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反复黑便7例、右季肋区胀痛不适3例、无痛性右季肋区包块2例、急性大出血1例、黄疸1例.术前9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4例腹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十二指肠区;1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12例患者行内镜及EUS检查,其中11例提示十二指肠壁呈外压性改变或黏膜下隆起;11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间质瘤.14例患者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局部手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修补术2例、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胃瘫2例、吻合口瘘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高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1/7(x2=4.667,P<0.05).术后肿瘤标本直径为2.5~ 10.0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5 cm;其中<5.0 cm者10例,≥5.0 cm者4例,术中未发现肿大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象数:<5个/50个高倍视野者9例,≥5个/50个高倍视野且<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3例,≥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阳性12例,CD117阳性1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14例.4例高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使用伊马替尼;4例中危险期患者均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6例低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3例未行辅助化疗.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3例患者死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2%和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结合B超、腹部CT、内镜及EUS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险期,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的患者,术后应给予辅助化疗,首选伊马替尼,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对于伊马替尼治疗后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术前予以伊马替尼治疗,然后接受手术切除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伊马替尼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有3例为局部晚期原发肿瘤,10例为复发或转移患者。治疗有效(RD组)的5例中有4例、疾病进展(PD组)的8例中有1例共计5例(38.5%)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24.8个月,PD组的PFS为2.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D组和PD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晚期GIST患者中,伊马替尼治疗后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消化系统肿瘤。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病理学技术的发展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的提出,人们发现了更多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因此,本研究总结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是否破裂、手术方式、核抗原Ki67、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SDH)、原癌基因C-KIT突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突变表达等因素对GIST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39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可否行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功能的原则,同时结合患者情况和肿瘤位置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患者术后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情况施行术后辅助治疗.本组患者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书信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2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GIST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539例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40~ 70岁,占总例数的76.25%(411/539);肿瘤发生部位:胃316例、小肠100例、食管37例、腹腔37例、结直肠26例、盆腔23例.467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72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CD117阳性率为91.65%(428/467),CD34阳性率为86.30% (403/4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率为36.18%(106/293),S-100阳性率为9.78%(18/184).396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2~ 94个月),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4%、78.7%、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手术根治性、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x2=69.846,69.776,67.368,49.04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 =2.493,2.330,P<0.05).结论 GIST以40~70岁患者居多,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29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便、中上腹不适或腹痛.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但活检准确率低.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2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1例行肿瘤局部切除;5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后7例服用伊马替尼.术后随访2~118个月,平均48.2个月.26例患者存活至今.其中23例无复发或转移征象;4例出现肝脏转移;2例肿瘤复发.核分裂相≥5/50高倍视野(HPF)为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早期诊断和完整切除肿瘤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肿瘤破裂或高危患者术后应给予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网膜、肠系膜或腹膜表面,其中约60%发生于胃.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对于转移复发的GIST,手术仅限于解决穿孔、梗阻、出血等并发症.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局部或楔形切除.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胃窦小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进行远端胃切除,胃间质瘤患者极少实施全胃切除.发生于胃体大弯侧的间质瘤常需要联合脾、胰尾、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肠间质瘤手术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一旦发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结构,应该果断采取联合脏器切除.直肠间质瘤原则上采取低位前切除,避免腹会阴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经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18例患者中男57例,女61例,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胃59例,小肠35例,结直肠12例,胃肠道外12例,患者随访时间1~73个月,随访期间15例(12.7%)发生术后复发和(或)转移,11例患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破裂和核分裂像与GIST患者预后有关。Cox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GIST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肿瘤部位和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