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后左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影响。方法7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完成消融术后两次给予三磷酸腺苷诱导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对肺静脉电位恢复者补充消融重新到达肺静脉隔离。另有对照组8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常规完成消融术后不做诱导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心房颤动复发率21.33%,对照组心房颤动复发率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补充消融三磷酸腺苷“暴露”的肺静脉电传导间隙,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3岁,因"阵发性心悸3个月"入院,多次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心房颤动(AF),在局麻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所有的肺静脉(PV)均为隔离状态。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亦未诱发非PV触发灶,心房程序性刺激未诱发房性心律失常。后静脉推注ATP40 mg,可短暂恢复左房-左上肺静脉传导,并触发AF。再次隔离左侧PV后,静脉推注ATP40 mg未见左房-左上肺静脉传导恢复及诱发AF,术后随访12个月,在无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情况下,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  相似文献   

3.
导管消融已逐渐成为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有效手段,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肺静脉隔离是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但是非肺静脉触发灶在房颤的触发和维持中发挥一定作用,是房颤术后复发的主要预测因子。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有助于减少阵发性和非阵发性房颤术后心律失常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电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基础上,行非肺静脉(non-pulmonary veins,non-PV)触发灶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效果,探讨non-PV起源的PAF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的PAF患者108例,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过程分为CPVI组和non-PV+CPVI组,分析腔内电生理以及RFCA过程的特点,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观察RFCA的成功率。结果入选的108例患者共计行RFCA125人次,14例行2次RFCA,3例行3次RFCA。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过程分为CPVI组(88例),non-PV+CPVI组(20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共计90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3.3%;non-PV+CPVI组18例成功,累积成功率90%;CPVI组72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1.8%。Non-PV触发灶中,上腔静脉占15例,界嵴2例,房间隔1例,左心耳1例,右心耳1例。结论 non-PV触发灶是PAF常见原因之一。在CPVI基础上行non-PV触发灶消融治疗PAF的成功率较单纯CPVI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肺静脉隔离足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策略.但是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为非肺静脉起源.本文对非肺静脉起源阵发性房颤消融效果进行中长期随访研究.方法 入选2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女性62例,平均年龄(53±2)岁,行电生理检查,共发现27例(占10.5%)为非肺静脉起源(非肺静脉起源组),包括起源于上腔静脉(16例,占59.3%),左心房后壁(4例,占14.8%),界嵴(2例,占7.4%),冠状静脉窦(2例,占7.4%),卵圆窝(1例,占3.7%),左心耳(1例,占3.7%),左心房游离壁(1例,占3.7%).其余患者为肺静脉起源组.非肺静脉起源组中,所有病例的触发灶均在初次消融术中成功消融.4例(14.8%)需行2次消融术,其中3例为上腔静脉起源,1例为左心房后壁起源.肺静脉起源组52例(22.7%)需行2次消融术,6例需3次消融术.结果 非肺静脉起源组随访(40±12)个月,有25例(92.6%)无房颤复发,肺静脉起源组随访(44±12)个月,185例(80.8%)无房颤复发.结论 在房颤某些亚群的治疗中,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非常重要.而且对于该类病人,中长期的随访证实中长期成功率较高,提示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对犬快速右心房起搏所诱发的心房颤动(房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杂种犬28只,随机分为4组:交感刺激组、交感离断组、异丙肾上腺素组(Iso组)、美托洛尔组(Met组),每组7只。各组分别于交感神经干预前后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快速右心房起搏的房颤诱发情况,观察各组交感神经干预对其的影响。结果与基础状态比较,交感刺激组和Iso组干预后AERP明显缩短(P<0.05),交感离断组和Met组AERP明显延长(P<0.01);Iso组房颤诱发率明显升高(P<0.01)。与交感刺激组和Met组比较,Iso组房颤诱发率明显升高(P<0.01)。随着AERP时程延长,房颤的诱发率逐渐下降,呈负相关线性趋势(r=-0.728,P=0.003)。结论交感神经活性与心房电重构有一定的联系,单纯刺激交感神经不能改变房颤的诱发频率,但交感神经递质可使房颤更易于诱发。  相似文献   

7.
2例患者均主要以阵发性心悸入院,多次行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而拟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常规检查中发现肺癌,且压迫到肺静脉。提示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尤其是伴有呼吸道症状者应行常规肺纵隔CT检查。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标测指导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与结果  2 0 0 1年 5~ 12月 ,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7 8± 14 9)岁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在Lasso电极指导下标测肺静脉 ,以确定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起源处。确定房性早搏的消融靶点后 ,在有房性早搏或冠状窦远端起搏或右心耳起搏下寻找优势肺静脉电位 (PVP)放电消融 ,或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消融终点设定为 :①肺静脉电位振幅明显减低或消失 ;②肺静脉自律性电位与心房电活动无关 ;③诱发房颤的房早消失。结果成功隔离 2 6条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12条 ,右上肺静脉 8条 ,左下肺静脉 5条 ,右下肺静脉1条。有 2例仅消融 1条肺静脉 ,均为左上肺静脉 ;8例消融2条肺静脉 ,消融 3条与 4条肺静脉者各 1例。术程 (196 4±6 5 8)min ,X线曝光时间 (5 2 0± 14 4 )min。术后随访 2~ 8个月 ,有 1例频发房早发生 ,经口服胺碘酮后房早消失 ;4例有房颤短阵发作 ,其中 3例接受口服药物 (2例服用胺碘酮 ,1例服用索他洛尔 ) ,1例植入有抗房颤程序的DDDR起搏器 ,能够有效抑制房颤发作。术中选择性肺静脉造影发现 6例有轻度肺静脉狭窄 ,其  相似文献   

9.
肺静脉内的折返是促使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最可能机制,肺静脉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实时左心房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肺静脉环状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已成为可能。这里我们评价术前16排螺旋CT指导下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治疗顽固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三磷酸腺苷(ATP)激发肺静脉(PV)传导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56例接受PV电隔离术治疗的房颤患者[男38例,年龄(59±12)岁],在PV隔离20 min后给予ATP(0.2 mg/kg),观察PV传导恢复与否,并对传导恢复的PV再次消融,直至ATP激发试验阴性,分析与PV传导恢复相关的临床及术中指标.结果 19例(33.9%)患者PV传导恢复,其中右侧PV(RPV)4例,左侧PV(LPV)10例,双侧PV传导均恢复5例.室间隔增厚(>11 mm)和LPV消融时间长(≥20 min)的患者在ATP试验时更易出现阳性反应(与室间隔≤11 mm及LPV消融时间<20 min者比较,P值分别为0.024和0.021).结论 室间隔增厚和LPV消融时间长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中PV电位恢复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12.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 Progress of balloon devices for pulmonary vein (PV) isola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F) has been remarkable. However, these techniques were...  相似文献   

13.
14.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评价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4例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 ,前 5 0例的消融靶点为房颤特异性早搏或房颤的起源部位 ,消融终点为自发和诱发的房颤特异性早搏或房颤消失 (终点 1) ;后 2 4例的消融靶点为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的开口部 ,消融终点为该肺静脉的肺静脉电位消失 (终点 2 )。结果 共发现 111个异位灶 ,行76次消融术 ,有 5 8例 (78 4% )达到消融终点。随访 1~ 31(12 9± 6 6 )个月 ,2 3例 (31 1% )消融成功 ,可以无需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术中达到消融终点者的成功率为 39 7% (2 3例 / 5 8例 ) ,其中达终点 1者为 34 1% (15例 / 44例 ) ,达终点 2者为 5 7 1% (8例 / 14例 )。并发症 :无症状的单支肺静脉狭窄 5例(6 8% )、气胸 1例 (1 4% ) ,均发生于本组的前 30例中。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较为安全 ,但成功率尚待提高 ,目前可用于部分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而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远期的成功率、抗凝或抗栓治疗和栓塞事件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连续住院的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并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在环状标测电极(Lasso)引导下进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术后通过24 h的Holter、体表心电图、话和书信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房颤复发、抗凝或抗栓治疗和栓塞事件、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成功随访97例,失访9例.随访病例中,男性65例,年龄(54.8±11.2)岁.平均随访(60.7±11.8)个月,3例因恶性肿瘤死亡.其余94例中,68例(72.3%)维持窦律(窦律组),26例(27.7%)房颤复发(复发组),其中8例(8.5%)为晚期复发.窦律组56例(82.4%)停用抗凝或抗栓治疗,没有发生栓寒事件.复发组中仅1例华法林抗凝,11例服用阿司匹林,其中2例发生脑栓塞;其余14例(53.8%)停用抗凝或抗栓治疗,1例发生脑栓塞.复发组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窦律组(P<0.01).窦律组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比率明显高于复发组(80.9%比56.0%,P<0.05).结论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有较高远期成功率,远期复发率低;房颤根治者远期可以停用抗凝或抗栓治疗,且明显减少栓塞风险,并通过减少该类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应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 9例肺静脉相关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合并其他类型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经验。方法  9例PAF患者 ,男性 6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2~ 6 2(4 9 8± 12 5 )岁 ,PAF病史 3个月~ 10年。其中 3例合并预激综合征 ,2例成功阻断旁路传导 ,1例失败 ;2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结慢径 ;3例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均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 ,2例导管消融成功 ,1例未消融 ;3例术前有典型心房扑动 (AFL)发作 ,行右心房峡部消融实现双向阻滞。经上述消融后 ,各病例仍有频繁PAF发作 ,电生理检查发现肺静脉异位冲动触发PAF发作。 8例进行了心脏大静脉电隔离 ,1例在电隔离后出现典型AFL发作 ,行右心房峡部消融成功。结果 随访 7~ 2 5个月 ,7例无PAF发作 ,2例仍有频发房性早搏和PAF发作 (包括未行肺静脉电隔离 1例 ) ,其他成功消融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无复发。结论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房室结慢径、右心房峡部、室性心律失常后不能消除或减少肺静脉相关的PAF发作 ,几种心律失常并存可以先后消融成功。肺静脉相关的PAF特点突出 ,旁路、双径路、典型AFL、室性心律失常的存在一般不会混淆其诊断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