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及射频消融后长期随访的结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入选48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行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或获得性心脏病后发作房速的患者.双环折返性房速的定义为心房同时存在两个折返环,同时在折返的可能路径上进行多部位拖带均为隐匿性.结果 共观察到8例患者术中存在双环折返性房速,男4例,平均年龄(40.4±22.0)岁.第1次外科术后至房速发作时间为(79.0±65.2)个月,第1次房速发作至第1次消融的时间为(20.8±28.3)个月,所有患者房速均持续发作.所有患者的双环折返性房速均与三尖瓣峡部以及右心房游离壁切口相关.5例患者在消融三尖瓣峡部过程中,心动周期突然变化;1例患者消融三尖瓣峡部时,心动周期无变化,右心房游离壁多部位拖带为右心房游离壁折返性房速,间隔部位拖带证实此部位不在折返环内,可能提示右心房游离壁折返性房速为主导折返环,;1例患者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同样行切口致下腔的线性消融;1例患者消融三尖瓣峡部时心动过速无明显变化,但冠状静脉窦的激动有细微变化,拖带标测提示三尖瓣峡部不在折返环内,右心房游离壁多部位拖带提示为围绕右心房切口瘢痕折返的心动过速,行外科切口下部至下腔静脉消融时,房速终止.平均随访(33.6±16.7)个月,3例复发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其中1例复发房速,另外2例复发房颤.结论 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速主要与三尖瓣峡部以及切口相关,三尖瓣峡部以及切口至下腔静脉线性消融常能够治疗这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心房扑动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房扑动(房扑)病例电生理特点及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房扑的效果。方法对26例房扑患者标测心房激动顺序,用隐匿拖带方法确定折返环部位。用长导引鞘作支撑,在心房内行线性消融方法治疗房扑。结果26例房扑中23例折返环位于三尖瓣环部位,1例位于右心房游离壁部位,1例位于左心房,另1例在三尖瓣环及右心房游离壁部位各有一折返环。对20例临床上有房扑病史者行射频消融治疗,17例成功。典型房扑15例(包括1例有2个折返环的房扑),14例消融成功;不典型房扑6例,4例消融成功。结论房扑的大折返环可采用心房激动顺序及隐匿拖带的方法确定其部位。用长导引鞘作支撑行线性消融是治疗房扑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外科修补术后形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脏电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因ASD术后房速于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患者20例,在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右心房,根据激动标测及电压标测结果指导消融。结果:入选患者共诱发20种心动过速。8例患者为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房速,10例为同时围绕三尖瓣环及右房游离瘢痕的8字型折返,2例为围绕右房游离壁瘢痕顺钟向折返房速。对所有右房游离壁或前壁瘢痕至下腔静脉距离进行测量,双环折返及围绕三尖瓣环单环折返分别为(31±4)mm和(14±2)mm,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所有入选患者首次射频消融术成功率为100%,随访(25±14)个月,2例复发。结论:ASD术后患者间隔部位起源房速发生比例低。90%均为三尖瓣环相关房速。游离壁瘢痕至下腔静脉的不连续性为双环大折返房速提供了电解剖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外科手术后的瘢痕相关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和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特点及消融方法。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我中心诊治的1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右心房房速患者,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和射频消融。结果14例患者中有4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和Carto电解剖标测符合右心房大折返性房速且在Carto电解剖电压标测中显示出“自发性瘢痕”,瘢痕分布于右心房游离壁。这4例患者年龄32~48岁,病史(23.40±15.43)个月,曾使用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2例患者右心房轻至中度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和心外科手术史及导管消融史。3例患者在瘢痕区内标测到缓慢传导的峡部,2例可诱发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逆时针心房扑动(房扑)。在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与瘢痕之间、下腔静脉与瘢痕之间、瘢痕与三尖瓣环之问,瘢痕与瘢痕之问或瘢痕区内缓慢传导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4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随访(4.2±1.8)个月,3例未再发作心动过速,1例偶尔发作非持续性房速,服药控制良好。结论“自发性瘢痕”相关性右心房大折返性房速临床少见,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无三维空间定位系统监测下经瘢痕区至上、下腔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大折返性房速(MRA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右心房内大折返性房速患者采用隐匿拖带方法确定折返环所在区域,并在其相邻瘢痕区附近多点行拖带标测确定激动沿该瘢痕区折返,从瘢痕区至上腔或下腔静脉行线性射频消融。结果 11例存在14个折返环,位于游离壁11例、房间隔3例;其中8例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消融中房速转为房扑,消融房扑后心房静止,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失败;平均随访2.3 a,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复发、经再次线性消融后房速终止。结论对多数MRAT患者采用隐匿拖带及瘢痕区标测的非三维空间定位方法确定房速折返环部位,进行从瘢痕区至上、下腔静脉的线性消融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心房扑动 (房扑 )电生理机制的理解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认为 ,房扑的电生理机制是心房内的大折返 ,折返环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 ,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域形成。Kalman等[1 ] 根据房扑心电图形态及对折返机制的理解进行分类 ,将局限于右心房、围绕三尖瓣环的、峡部依赖的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称为典型房扑。其余类型的房扑 ,如右心房低位环折返、间隔部折返以及左心房折返等类型的房扑全部称为不典型房扑。对于典型房扑而言 ,射频消融方法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2 ] 。而对于不典型房扑 ,…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arto系统对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射频消融。方法入选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9例,平均年龄(47±13)岁,男性15例,女性14例。在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心房和/或左心房。根据双极电图电压确定瘢痕区。对于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瘢痕区与正常解剖障碍区之间或两瘢痕区间,对于局灶性房速,点消融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结果29例患者中,共标测39种心动过速,右心房切口性房速13例(45%),右心房峡部心房扑动(房扑)19例(66%),其中单一出现患者11例(38%),伴发出现患者8例(28%),即时消融成功率93%(27/29),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26±20)个月,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常见为右心房切口性房速和右心房峡部房扑,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心房扑动(房扑)是右心房内的大折返所致已成共识,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因此,射频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并产生峡部双向阻滞,是成功消融典型房扑和减少复发的可靠标志。目前,多采用心房激动顺序或消融部位的双电位技术确定峡部双向阻滞的存在。通过比较房扑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从而提出峡部传导时间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术后远期出现的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电生理标测及导管消融疗效。方法8例患儿(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7.1±4.1)岁,VSD术后1~5年发生持续性IART,8例均有左心室扩大,其中5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行心房电生理标测,部分应用三维标测(EnSiteNavX)技术,标测折返环的关键峡部并行导管消融。结果8例均自发IART,折返环关键部位分布:6例位于三尖瓣环峡部,1例于右心房界嵴至下腔静脉间,1例于三尖瓣环9点位置至界嵴问。所有(100%)患儿手术即刻成功,无并发症。平均随访(25.2±16.5)个月,2例复发,其中1例再次消融成功,总成功率7/8(87.5%)。左心室人小及射血分数均明显好转。结论儿童VSD术后IART机制多为三尖瓣环一下腔静脉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可经导管消融治愈或明显改善。三维标测技术能准确快速定位折返环的电生理峡部并指导消融,显著减少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0.
心房扑动是心房内大折返,折返环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围绕有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域形成.围绕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称为典型心房扑动,其他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为非典型心房扑动.传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在心房扑动消融中虽已获得很大的成功,但由于传统影像学定位很难确保消融线的完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导管射频消融方法及结果。方法入选先心病外科术后房速患者,首先行电生理检查明确房速起源心腔。之后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导下行靶心腔的电解剖标测,明确房速机制后对大折返关键峡部或局灶房速的最早激动点进行消融。结果共入选26例,诱发出30种心动过速,其中单纯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3例;单纯右房疤痕折返房速4例;右房疤痕房速合并房扑6例,其中3例为两者同时存在形成"8"字折返,3例为两者先后出现;单纯局灶性房速2例;合并有疤痕折返及局灶两种机制的1例。首次消融手术成功率96.2%(25/26),随访(38±23)个月,有6例患者复发。共经三次消融后,总体手术成功率88.4%(23/26)。结论先心病外科术后的房速以三尖瓣环大折返房扑最为常见,其次为游离壁大折返;总体而言,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Mahaim样纤维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总结前传递减性右心房 -右心室旁路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 方法 对 7例患者 ,其中男性 3例 ,女性 4例 ,平均年龄 (32± 16 )岁左束支阻滞图形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  7例患者的旁路只有递减性前向传导功能 ,三磷酸腺苷能够阻断旁路的传导。心动过速时 ,行心房期前刺激和标测心室最早激动点 ,证实旁路起止于邻近三尖瓣环的右心房和右心室。于三尖瓣环上成功消融所有的旁路 ,消融部位的局部 V波明显提前 [平均 V-δ间期(2 5± 4) ms],但不伴有旁路电位。平均随访 (16± 5 )个月 ,无 1例心动过速复发。 结论 前传递减性右心房 -右心室旁路是“Mahaim样纤维”的一种类型 ,射频消融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成功消融部位可不伴有旁路电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天先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即Cart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则右心房,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标识瘢痕区,观察电热图,传导图,于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位线性消融,结果:4例房速呈持续性,1例(三房心)术中不能诱发,电势图示低电压区主要分布于右房游离壁,在右房中侧壁下侧壁分别标测到瘢痕区1(S1)和瘢痕区2(S2)。4例持续性房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折返环位于低电压区,中心解剖障碍区均为中侧壁瘢痕区1,3例折返经过S1-S2,1例经过S1-三尖瓣环之间的关键峡部,于上述关键峡部消融,均获成功,三房心患者(未诱导心动过速)于S1-S及三尖瓣环-下腔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无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其中1例(三房心)于术后1个月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结论: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速的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可清楚地显示折返途径,消融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可望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疑难右侧游离壁旁路的导管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详述常规消融无效的右侧游离壁旁路电解剖特征。方法本组共入选17例常规消融无效的右侧游离壁旁路患者,消融失败1~3(1.8±0.6)次。3例在顺向型心动过速下构建右心房电激动模型,14例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下构建右心房电激动模型。逆向传导的心房最早激动点代表旁路的心房插入端,冷盐水消融最早心房激动点。结果17例患者中,最早激动点距离对应部位三尖瓣环的宽度为9—20(13.6±3.4)mm,较相对部位三尖瓣环的局部激动时间提前18~80(31.5±16.3)ms。共14例患者记录到独立的旁路电位。1例患者在导管标测时阻断旁路逆传,冷盐水局部巩固消融;16例患者冷盐水消融均成功阻断所有旁路的传导,其中1例患者的旁路心房插入端呈广泛分布而行片状消融。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随访了3~41(18.6±12.7)个月,无旁路传导恢复及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的右侧游离壁旁路可能具有特殊的解剖特征,如旁路在三尖瓣环水平沿心外膜走行,旁路的心房插入部位远离瓣环。三维电解剖标测有助于精确定位旁路的心房插入端并指导消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三尖瓣环的传导时间在确定心房扑动(房扑)消融终点中的价值。方法19例经体表心电图证实为典型房扑的患者,在心动过速中根据房扑激动顺序及拖带标测证明折返环沿三尖瓣环运行。测定房扑周长(tachycardial interval,TCL)及起搏后间期(post-pacing interval,PPI)。在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消融,经冠状窦口及低位右心房起搏证明峡部双向阻滞。分别在冠状窦口、冠状窦远端及高位右心房刺激,用大头电极在峡部消融线上记录在3个部位起搏时的双电位间期(double potential interval,DPI),DPI=刺激信号至第二个电位间期(T2)-刺激信号至第一个电位间期(T1);三尖瓣环传导时间(tricuspid valve annulus conductiontime,TACT),TACT=(T1 T2)-(PPI-TCL);计算TACT/TCL。结果19例患者在消融术中均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无并发症发生,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27±8)个月,复发1例,经再消融后成功。TCL为210~385ms(平均267·21±36·64ms),冠状窦近端测得的PPI为235~390ms(平均291·32±42·88ms),冠状窦远端PPI为273~450ms(平均334·25±43·04ms),高位右心房的PPI为230~385ms(平均277·13±35·91ms)。提示高位右心房及冠状窦口接近折返环(与TCL相比,P>0·05),而冠状窦远端远离折返环(与TCL相比,P<0·05)。经冠状窦口及低位右心房起搏证实峡部双向阻滞后,分别于冠状窦口、冠状窦远端及高位右心房起搏测定DPI,分别为(152·56±56·66)ms,(150·08±48·35)ms及(85·6±34·47)ms。高位右心房起搏时DPI与冠状窦起搏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部位计算的TACT分别为(234·72±58·03)ms、(219·73±40·87)ms,(232·3±43·2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部位计算的TACT/TCL分别为(0·87±0·14),(0·82±0·12)及(0·9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尖瓣环传导时间不受起搏部位的影响,仅与环内折返运动时间长短有关。不论房扑周长的长短及双电位间期的大小,只要三尖瓣环传导时间与房扑周长之比接近于1,提示峡部完全阻滞。  相似文献   

18.
对5例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行右房射频消融术。3例单型房扑消融成功,2例复合型房扑/房颤失败。3例成功者随访6个月无复发。房扑与右房内大折返运动有密切关系。射频消融结果与右房结构、房扑的类型及折返运动有关。右房射频消融的远期效果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初步探讨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非典型房扑CARTO标测的方法学和射频消融效果。 4例经电生理标测证实的非典型房扑患者 ,男、女各 2例 ,年龄 2 4~ 5 7岁。 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三房心外科术后 ,1例为慢 快综合征。房扑发作时在右房或左房CARTO标测 ,三维重建右房或左房 ,寻找房扑折返径路的关键峡部区域行线性消融。结果 :3例为右房非峡部依赖性房扑 ,1例消融径线为 2条 ,即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IVC)口和右房后外侧至IVC ,1例消融径线为右房前中外侧 ,1例为右房下外侧。 1例左房房扑 ,消融径线位于右上肺静脉口下方至卵园窝。 4例均即时消融成功。随访 8~ 2 4个月 ,有 1例先心病术后房扑复发 ,再次行CARTO标测发现房扑折返环位于左房 ,划线消融未成功。结论 :CARTO标测非峡部依赖性房扑有一定的优势 ,能显示房扑折返环和关键峡部 ,并能指导线性消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术中测量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CTI)依赖心房扑动(房扑)消融前后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探讨峡部传导间期百分比在CTI线性阻滞消融终点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入组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诊断CTI依赖房扑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共3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35例,河北省儿童医院2例),术中均诱发CTI依赖房扑,并采用解剖消融方法沿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行线性消融,术后经右心房激动标测验证CTI呈线性阻滞。分别统计入组患者心动过速周长(TCL)、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前局部传导间期(P-ABL1)、冠状窦起搏下消融后局部传导间期(P-ABL2),计算局部传导期间百分比(P-ABL2/TCL)。评估P-ABL2/TCL对诊断CTI双向传导阻滞的价值,并通过消融后激动顺序验证其有效性。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解剖方法行射频消融,并行激动标测验证CTI呈线性阻滞。术中诱发TCL为(310.00±46.32)ms。术前测定P-ABL1为(92.16±27.65)ms,术后测量P-ABL2为(173.65±16.35)ms,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