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擅长从气、血、痰、郁辨治杂病。胃癌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气血不足为基础,痰瘀互结、邪实郁滞为要素,因此临证可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从气、血、痰、郁论治。从气论治,当治以健脾益气、调理气机;从血论治,可治以养血化瘀、清化血热;从痰论治,应治以实脾化痰、顺气导痰;从郁论治,宜治以理气解郁、开郁散结。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杂病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锡涛  路喜素 《新中医》1994,26(6):11-13
本文总结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杂病8字大法,即:补益、调顺、健运、顾护。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虚损证侯应从脾胃论治,脾居中土,为留邪之地,祛湿邪首当健运脾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升清降浊必赖枢机之调顺,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新病沉疴临证莫忘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4.
张波教授临证经验30年,秉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对从脾肺相关论治慢性肺系疾病有独到见解,临床效果满意。本文归纳总结了张波教授对脾肺在生理、病理方面相关性的认识,遵循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基本治则,主张从脾治肺、治肺顾脾,并且注重病缓防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和既病防变思想,其从脾肺相关论治慢性肺系疾病的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聂莉芳教授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脾胃症状突出患者采用调理脾胃法治疗,临证时主张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先治水肿、后治蛋白尿和分阶段论治。从降逆止呕、升清止泻、兼顾协调气血与摄精、配合食疗以及强调守方等方面论述了调理脾胃法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病从脾胃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今文献,从脾胃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论述了乳腺增生病与脾胃的关系,着重阐述了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功能变化对乳腺增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对临床从脾胃论治的经验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7.
朱红梅 《光明中医》2008,23(4):508-509
因脾居中央,"脾主枢"、"中气如轮",故脾胃功能障碍人体易上下左右俱病,症状表现纷繁复杂,所以疑难杂症当从脾论治。文中举三例验案,以补中益气汤治高血压,以理中汤治夜半咳嗽,以黄芪建中汤治夜半发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说明从脾论治疑难杂症是重要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8.
明代女医谈允贤上承丹溪东垣,仿效先贤从气血出发论治脾胃病.其临证常内外治疗相结合,先以灸法温脾开郁,配合用药以加强健运中焦、调理气机之功.谈允贤治疗其他内科杂病时善究疾病根源,认为杂病多由情志与脾胃虚弱所致,故治疗当以脾胃为根基,并时刻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9.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脾胃系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论》中讲到"百病皆由脾胃而生";《金匮要略》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张景岳曰:"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均说明调理脾胃是中医防治疾病的关键环节。脾胃与五脏关系密切,脾胃调则五脏调,因此脾胃系统一旦出现了结构或功能的紊乱,必将影响到其他各系统的脏器功能,故防治疾病可从脾胃论治。目前西医治疗多应用抑酸、黏膜保护、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来恢复紊乱的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应东教授认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导致膏脂生成及转运输布异常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脾气虚形成的痰浊、血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贯穿疾病始终,以脾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为主,方选四君子汤、二陈汤及桃红四物汤随症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腹胀"嘈杂"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病损虽然由误下伤中,饮食阻滞,湿浊内阻,七情失和,脾胃虚弱引起,但最终均导致痰湿内生,久病血瘀,中焦气机不利而成痞满。所以化痰祛湿,理气活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整个病程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环节。  相似文献   

14.
总结陕西省名中医李守朝教授辨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经验; 李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在气,逐渐由气到血; 脾胃虚弱为本,痰湿、气滞、血瘀为标,这几个方面互为影响。临证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治以益气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治法上强调辨证论治为先,以补虚为主; 注重脾胃生理特性,用药轻灵; 脾胃升降平衡,寒热平调; 通络活血化瘀,气血兼顾。  相似文献   

15.
名中医梁君昭认为冠脉支架术后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可归纳为正气不足、气机失调、痰瘀痹阻。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极易导致痰浊瘀血的产生。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痰瘀既是病理产物,亦可成为致病因素,阻滞气机的正常运行。名中医梁君昭在治疗冠脉支架术后心绞痛时基于气机理论,尤重视中焦脾胃之枢纽作用,善用药对,强调扶正通络、调理气机、祛瘀化浊。其学术特点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卢红蓉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作者为总结现代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规律和各家特点,提炼和阐明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开展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学术调研。作为调研内容之一,首先就2012年以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治冠心病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进行文献调研。文献调研的初步结果表明:有相关科技成果33项,期刊论文149篇。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代表性学说有血瘀说、瘀毒从化说、痰瘀互结说、心脾痰瘀相关说、脾胃相关说、络病说等。其中,血瘀说又有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等不同类型。上述病机学说,有侧重正虚、邪实的差异,共同点是均强调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并据此开展了不同角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蕴湿、痰阻、血瘀、气机紊乱等病证,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证治新理论--"脾弱胃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脾弱胃强阐释糖尿病的证候,认为本病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痰湿、瘀血为标,其病机以脾胃失调为主要特点,从而确立扶脾抑胃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琪老师认为正常高值血压阶段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阴阳气血失常、气机升降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改变,此类病变多由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导致,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张老师从中医体质理论出发,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阴虚质重在滋阴补肾,痰湿质重在健脾化湿,气郁质予以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