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颅咽管瘤是颅内的良性先天性肿瘤 ,如能达到全切或近全切除 ,并辅助术后放疗 ,可使患者得到长期生存。我院 1998 0 6~ 2 0 0 2 0 3手术治疗颅咽管瘤 15例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1例 ,女 4例。年龄 3~ 46岁 ,平均 15岁。所有病例均有术前头颅CT和 /或MRI诊断 ,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后 1周或 3月、6月复查头颅CT以明确瘤钙化切除情况或MRI了解肿瘤切除的程度。1 2 术前治疗 术前检查激素水平 ,常规给予适量甲状腺素片和强的松口服。术前 3d给予适量苯妥英钠口服。1 3 手术治疗 根据术前CT、MRI…  相似文献   

2.
笔者将2000-01~2005-06间经显微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71例颅咽管瘤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1例患者中男51例,女20例,年龄2~71岁,平均29.5岁.其中<14岁儿童颅咽管瘤30例,成人颅咽管瘤41例.视力、视野障碍43例,头痛、呕吐颅高压增高39例,身材矮小20例,第二性征发育异常14例,多饮多尿5例,偏瘫3例,发作性抽搐1例.全部患者均行头颅CT和MRI检查,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肿瘤直径为1.5~6cm,平均3.4cm.肿瘤呈囊性7例,囊实性58例,实性6例.肿瘤钙化22例.术前电解质紊乱7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的发病率、发病高峰、临床及影像特点、手术方法、术后发病高峰期并发症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10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2病区收治的33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结果33例中全切13例(39.4%),次全切20例(60.6%),术后死亡1例,术中垂体柄明显受侵犯5例,术后随访6~44个月,失访2例,复发7例,其中4例为多次复发。结论儿童颅咽管瘤发病率低于传统观点所认为的30%~50%。颅咽管瘤的两个发病高峰集中于20~27岁和40~53岁,与传统的集中于5~15岁及45~60岁相比,也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 2 0 0 1年 5月开始应用内窥镜治疗第三脑室囊性颅咽管瘤 ,术后辅以伽玛刀治疗 ,近期效果好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2例。年龄 5~ 5 5岁 ,平均 38岁。病程 3个月~ 1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 ,双眼视力下降 ,2例伴多饮多尿。均行CT、MRI检查 ,肿瘤直径 3~ 5cm ,类圆形 ,6例均为囊性 ,其中 2例有部分钙化 ,确诊为颅咽管瘤。2 .手术方法 全麻后 ,在右额部钻孔 ,经右额角进入侧脑室 ,认清脉络丛、丘纹静脉、隔静脉和室间孔。此时 ,室间孔多扩大 ,可通过室间孔窥见肿瘤囊壁。调整内镜位置并固定支撑架。…  相似文献   

5.
1对象与方法2002年6月~2007年10月,我院采用经双侧眉弓锁孔入路切除鞍区巨大占位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2~62岁,平均32.4岁。颅咽管瘤6例,垂体腺瘤7例,脑膜瘤3例。临床表现:头痛9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13例,闭经、泌乳2例,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9年8月~2002年8月共收治颅咽管瘤患者62例,均施行经翼点入路肿瘤切除术。我们对手术后的患者实施严密观察及护理,均获得良好的预后。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颅咽管瘤患者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5~59岁,平均33.1岁,其中14岁以下患儿14例(22.6%)。病程5个月~6年,平均1.9年。二、手术方法62例患者中行手术全切除者26例(41.9%),近全切除者31例(50.0%),部分切除者5例(8.1%)。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一、尿崩症尿崩症为手术中损伤垂体柄所致。手术后患者尿量>250ml/h,尿渗透压<200mmol/L,尿比重1.001~1.005即可诊断为尿崩症犤1犦。(1)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近期和远期效果,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7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用经翼点、经胼胝体-透明隔间隙-穹隆间及经额部纵裂等4种入路切除鞍区和第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术后随访,记录内分泌、代谢、视力和视野改变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37例患者中,全切+次全切34/37例(91.9%),全切除肿瘤且保留垂体柄8例(21.6%)。术后主要并发症:暂时性尿崩26例,长期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14例;癫3例,中枢性高热2例,动眼神经损伤3例,垂体功能永久性低下3例;术后1周内死亡1例。随访时间12个月至3.5年,平均2.8年,36例中复发28例,死亡1例。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5分30例,4分4例,3分2例,1分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咽管瘤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在保护好下丘脑的同时实现颅咽管瘤的全切除将有利于延长术后生存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和提高生活质量,辅助放射治疗有助于延长不能全切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组织炎症与术后尿崩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0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毗邻下丘脑的颅咽管瘤组织中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以标记炎性细胞。根据CD45标记的炎性细胞数量将肿瘤炎症分为4级,术后尿崩按发生程度分为轻度尿崩、中度尿崩及重度尿崩,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D45标记的炎症反应在毗邻第三脑室底部的颅咽管瘤组织中广泛存在,炎症Ⅰ级(0.0%,0/5)和Ⅱ级(0.0%,0/8)患者重度尿崩发生率明显低于(P<0.05)Ⅲ级(25.0%,3/12)和Ⅳ级者(60.0%,3/5)。结论颅咽管瘤组织炎症与术后尿崩程度有关,分析颅咽管瘤组织炎症有助于预测术后尿崩发生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复发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复发性颅咽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0~56岁.手术采用原切口入路13例(翼点入路10例,额下入路3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1例,联合入路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垂体柄保留6例,断离4例,未见垂体柄5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单眼失明1例;尿崩12例,电解质紊乱7例;垂体功能低下6例;癫痫3例;无死亡.结论 复发性颅咽管瘤与其周围结构关系紊乱、粘连重或钙化,但手术切除仍然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手术切除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的适应证、方法、并发症预防及预后。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收治并采取经皮质-侧脑室入路切除的38例第三脑室颅咽管瘤,结合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点、手术效果、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颅咽管瘤采用经皮质-侧脑室入路切除肿瘤,其中3例联合翼点入路,手术死亡率为0,达到术中全切的为28例(73.7%)。术后癫痫发作和术区硬脑膜下积液分别为2例(5.3%)和4例(10.5%),患者术后综合效果良好。平均随访26.3个月,7例(18.9%)患者复发。结论经侧脑室入路能安全切除部分第三脑室颅咽管瘤,死亡率、致残率低,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寻找颅咽管瘤手术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经鼻神经内镜切除颅咽管瘤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88. 9%)的肿瘤完全切除,2例患者(11. 1%)的肿瘤次全切除。6例患者(33. 3%)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鼻漏1例、尿崩症2例、发热1例、低血钠1例、甲状腺功能下降1例。结论 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通过多图像融合和三维重建原理,联合术中多普勒超声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时显示病变与邻近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提高了颅咽管瘤的全切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咽管瘤手术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并为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颅咽管瘤术后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40例,次全切14例,大部分切除6例;症状改善(有效)44例,恶化10例,死亡6例。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釉质上皮型49例,鳞状乳头型11例。釉质上皮型肿瘤直径为2-4cm所占比例(32.7%,16/49)明显低于鳞状乳头型(81.8%,9/11,P〈0.05),而直径〉4cm所占比例(61.2%,30/49)明显高于鳞状乳头型(9.1%,1/11,P〈0.05),釉质上皮型肿瘤呈实性所占比例(6.8%,4/49)明显低于鳞状乳头型(36.4%,4/11,P〈0.05)。手术有效的患者中肿瘤大部分切除所占比例(2.3%,1/44)明显低于手术无效(恶化+死亡)的患者(31.3%,5/16,P〈0.05)。结论不同病理学类型的颅咽管瘤患者在肿瘤大小及肿瘤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颅咽管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鞍区肿瘤手术下丘脑功能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科1997年至1999年所作鞍区肿瘤手术造成下丘脑功能损伤病例,以便提高该区域肿瘤手术技巧和全切率,降低死亡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垂体腺瘤16例,垂体脓肿1例,颅咽管瘤8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肿瘤直径2.5~4.0cm,病程10月~3.4年(平均1.5年)。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37.13。1.2 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视力障碍13例,头痛、内分泌改变4例。颅咽管瘤:视力下降5例,内分泌改变3例。鞍结节脑膜瘤:视力下降4例,头痛1例。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或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咽管瘤组织中CD44V6的表达与颅咽管瘤钙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6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标本54例。根据术中所见及影像学表现确定肿瘤钙化程度,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分析肿瘤组织类型,免疫组化法检测CD44V6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钙化程度与CD44V6表达强度的关系。结果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41例,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13例。经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CD44V6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Z=-4.813,P〈0.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成釉细胞型中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CD44V6表达程度显著增强(rs=0.527,P〈0.01)。结论CD44V6与颅咽管瘤的钙化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其钙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垂体脓肿四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脓肿发病率低,常与垂体瘤和颅咽管瘤混淆,其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 一年来我科收治4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2~48岁,平均35.75岁;病程2~10年,平均5.75年;4例均以头痛伴视力下降发病,其中3例就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右翼点入路163例,经胼胝体前入路5例,经翼点-胼胝体前联合入路7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49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出现尿崩127例,发热40例,电解质紊乱94例。142例随访1个月~10年,复发28例;按GOS预后评分,5分118例,4分8例,3分12例,1分4例。结论颅咽管瘤早期诊断,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巨大、实质性肿瘤且伴有糖尿病者手术危险性较大。翼点入路是鞍区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强调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少数难治性颅咽管瘤治疗困难,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脑肿瘤切除术后脑性耗盐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肿瘤切除术后脑性耗盐综合征 (CSWS)的病因、类型、诊断及处理方案。方法 分析 2 3 4例脑肿瘤术后出现 2 1例脑性耗盐综合征的病例资料及诊疗情况 ,患者多在术后第 4~ 9天出现血钠下降 ,血钠均低于 13 0mmol/L ,2 4h尿钠排泄均超过 10 0mmol,CVP <6cmH2 O。结果  18例一过性低钠血症 ,经充分补钠、补液治疗 4~ 9d后恢复正常 ;1例颅咽管瘤患者术后第 10天死亡 ;2例持续性低钠血症患者病情明显恶化 ,但补钠效果不佳。结论 鞍区肿瘤术后CSWS发生率较高 ,常伴有尿崩症 ;颅咽管瘤术后CSWS发生率较垂体瘤术后高 ,血钠降幅更显著。CSWS存在一过性和持续性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内镜辅助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从2001年9月起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7例,女1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垂体腺瘤16例,胆质瘤12例,颅咽管瘤3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2.设备:(1)瑞士徕卡公司生产的MS-2手术显微镜。(2)德国Rudolf公司生产的硬性内镜及配套的监视设备包括0°、30°、70°镜头。(3)切除颅内肿瘤所需的显微器械。3.手术入路:本组35例中15例垂体腺瘤、3例颅咽管瘤、3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采用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12…  相似文献   

19.
开颅术中额叶牵拉的压力对颅内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男 12例 ,女 2 0例。年龄 2 5至 5 4岁 ,平均 34 5岁。病程4个月至 2年 ,平均 14 3月。其中颅咽管瘤占 16例 ,垂体瘤 9例 ,鞍结节脑膜瘤 7例。有内分泌改变者 19例 ,视功能障碍者 2 4例 ,CT和MRI扫描明确诊断。肿瘤直经 1 5~ 3 7cm ,平均 2 8cm ,脑室系统无扩大改变。术前腰穿脑压 8 4~ 11 3mmHg ,平均10 9± 2 0 8mmHg。方法 :首先腰穿蛛网膜下腔置管测颅压。全麻平卧 ,冠状切口右额开颅。骨窗平均 5cm× 6cm。额极牵拉上抬距眶板最大距离平均 2 3cm。将压力传感器固定于脑压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鞍膈内型颅因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收集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鞍膈内型颅咽管瘤10例,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3∶7,发病年龄在15~48岁之间,多以视力减退、闭经泌乳和头痛作为首发症状,女性尤以闭经泌乳常见.病变呈囊性或囊实性.2例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鼻漏.10例均得到随访,闭经泌乳、视力下降、尿崩症状改善明显,2例复发.结论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膈内型颅咽管瘤以力争全切肿瘤为原则,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合理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显著改善此类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