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of the ki-dney, CDCK)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少见亚型,生物学行为独特.本次研究共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例1,男,28岁,查体发现左肾占位3d于2008年4月2日入院。泌尿系超声:左肾中上部实性占位,约86mm×76mm。腹部CT:左肾肿块,考虑肾癌,左肾多发囊肿。cT-NM分期T2N0M0,全麻下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回报:左肾集合管癌。术后行免疫治疗,12个月后发现骨转移,调整应用索拉非尼靶向治疗,术后存活30个月。  相似文献   

3.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并发破裂更少见.本科曾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膀胱透明细胞癌病理形态学特征和诊断依据。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探讨。结果 瘤细胞胞质透明,呈腺管状与实性巢状浸润生长。间质红染的团块状结构。瘤细胞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CK、EMA及CA125阳性,vimentin、CEA、CgA阴性。电镜见胞质中大量糖原颗粒聚集,并见特征性的天才密电子小体。结论 膀胱原发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低分化癌,可以来源于苗勒管上皮。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牙源性透明细胞癌1例。患者为3岁女婴,肿瘤位于左下颌骨、并有左颌下淋巴结转移。X线检查,左下颌骨病变处呈多房性暗影,周界不清。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月包质透明,呈岛状实体巢状排列,无腺样分化。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呈上皮膜抗原阳性,皱彩蛋白和S—100蛋白阴性。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7.
<正>肾癌约占成年人恶性肿瘤的2%~3%[1],肾透明细胞癌约占肾癌的75%[2]。早期的肾癌常无明显表现,经常通过查体才得以发现。进展期肾癌多以“腹部包块、血尿、腰痛”三联征为主要表现。但以肾透明细胞癌合并顽固性低钾血症表现的患者临床上并不多见,病因难寻、治疗棘手。本文通过报道此病例,对临床医生遇到类似病例提供参考。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8岁。2019年9月因查体发现左肾肿物3周入院。既往体健。入院体温 36.6 ℃,  相似文献   

8.
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鼻腔透明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鼻腔透明细胞癌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鼻塞并出现间断排血性鼻分泌物。镜下瘤组织主要由多边形上皮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由富含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小,居中或偏向一侧,核分裂罕见,胞质丰富透亮,呈空泡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显示keratin、S-100阳性,HMB-45、vimentin、actin、CGA、Syn、和α-SMA阴性;纤维组织vimentin阳性。结论:鼻腔原发透明细胞癌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2岁,住院号289552。因渐进性吞咽困难伴持续上腹痛半个月入院。嗜酒30年,平均每日250mL,吸烟32年,20-30支/d。既往有发作性上腹痛史10年,未行正规诊断治疗。6月前门诊CT示胰管扩张,胰腺多发钙化斑,胆囊结石,仍未重视。入院查体,慢性消耗病容,营养状况差。右锁骨上窝饱满,似可触及成团淋巴结,皮肤巩膜无黄染,甲状腺无肿大及结节,心肺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喉透明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报道1例喉透明细胞癌,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喉透明细胞癌癌细胞胞质透明,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上皮抗原标记( ),电镜观察发现肿瘤细胞有腺样结构形成。结论 喉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分化较低的腺源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特征,应与其他部位转移的透明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亚新  钟定荣  氐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71-372,I0016
目的 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调研病人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大体、光镜及电镜下的形态,运用免疫组化检测CK34βE12、CK19、CK13、vimentin、S-100、CEA、Ki-67,并对4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4例肿瘤主体位于肾髓质,其中2例累及肾周脂肪囊;1例大部分突入肾盂(镜下肿瘤表面尚被覆移行上皮黏膜);肾集合管癌细胞中等大小,部分胞质嗜酸,部分透亮,部分核呈空泡状,有小核仁,组织结构呈小的腺管状、实片状、乳头状,癌组织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其中2例伴片状坏死,1例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瘤细胞CK34βE12和CK19(+),CK13、vimentin、S-100(-)、Ki-67 10%~15%;2例患者术后死亡,2例存活.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具有特殊形态和免疫表型、预后较差的肿瘤,应通过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等方法与其他胃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13.
肾集合管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例外科治疗的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病发病年龄35~42岁,临床无特殊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肾细胞癌。病理上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内,组织学瘤细胞呈管状、管状乳头状结构,胞质透明或颗粒状,核大,核仁清晰,典型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间质纤维增生,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显示CK(AE3)、EMA和vimentin( ),CD10、CEA、CK7和CK20(-)。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的恶性肿瘤,肿瘤呈管状、乳头状排列,细胞呈靴钉状伴间质的纤维增生和炎细胞反应,确诊本病时应与肾乳头状癌和肾髓质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肾癌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血液和孵育组织中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Ⅱ)的表达量,以期探讨UⅡ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及20例对照人群通过放免方法检测血液和孵育组织UII的表达。结果肾癌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血液和孵育组织中均有UⅡ表达。放免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血浆UII水平(50.08±4.77 pg/ml)与正常对照组血浆UⅡ(45.55±6.05 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孵育后UII水平(30.83±8.51 pg/mg pro)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16.09±3.13 pg/mgpro)(P<0.01)。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可分泌UⅡ,且较正常肾组织高,提示UⅡ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UⅡ可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10(NAT10)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对100例CCRCC临床病理标本进行NAT10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染色结果进行观察。 结果100例CCRCC患者中,NAT10的表达率为100%,染色强度高于肿瘤旁正常组织,其着色部位为细胞核及胞浆,并在核仁区有特异着色。 结论NAT10在CCRCC中高表达,并在核仁区有特异着色,NAT10有望成为临床辅助CCRCC诊断及核仁的新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17.
18.
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结果 165例共有172处病灶.肿瘤的最大径为1~12 cm,平均4.6 cm.本组97.1%(167/172)肾透明细胞癌有共同的CT、MRI表现: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最明显处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相似或更强.结论肾透明细胞癌多为富血供性,有特征性CT、MRI表现,可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27例囊性肾癌超声表现和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本组27例囊性肾癌患者经超声检出25例,声像图表现为混合回声(16例)、低回声(5例)、稍高回声(3例)及等回声(1例)4种类型,其中混合回声型居多,占64.00%(16/25),且肿瘤最大径在3.60~11.00cm。超声图像表现为后3种回声的肿瘤最大径均≤4.00cm,超声表现往往提示为肾脏实质性占位。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部分肿瘤在其实性或分隔上可显示彩色血流信号;3例行超声造影,部分分隔和囊壁可见少许微泡灌注,提示此处有微血管存在。结论:超声对囊性肾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因而目前超声仍是囊性肾癌的一种主要诊断手段,结合超声造影﹑增强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囊性肾癌可以起互补作用,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Tumor-to-tumor metastasis (TTM) is an uncommon condition. Only a few cases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as donor tumor of TTM have been reported in literature, and none of these studies have described RCC metastasizing to synchronous pheochromocytoma (PCC).CASE SUMMARYThe patient was a 54-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dull abdominal pain for six months, which was further aggravated for one more month.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a tumor mass in the right kidney and another mass in the left retroperitoneum/adrenal gland. Histopathology and immunochemistry of resected specimens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 of the right kidney, and the left retroperitoneum revealed a typical PCC with CCRCC metastasis. Whole exome sequencing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c.529A>T somatic mutation of the Von Hippel Lindau (VHL) gene in the metastasized CCRCC, which was also present in the primary right kidney CCRCC, as confirmed by Sanger sequencing. No VHL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the PCC or in normal right kidney tissu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vealed loss of chromosome 3p in both the primary right kidney CCRCC and CCRCC metastasized to PCC in the left kidney.CONCLUSIONThis is the first case showing metastasis of CCRCC to PCC, thus leading to tumor-to-tumor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