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奇良 《中外医疗》2008,27(19):51-5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土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 方法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穗定心铰痛(UA)组.其中急性心梗组98例,不稳定心绞痛组92例,测定治疗前及抗血小板活化、抗凝诊疗后1周时血浆溶血磷脂酸值,并设立健康体检者28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溶血磷脂酸值.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8±0.5)umol/L.(4.56±0.65)umol/L,(3.63±0.16)umol/L,P值<0.01).结论 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析标记物LPA在志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禹情颓测及指导合理及时应用抗血小板活化,抗凝治疗药物蓐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2例,按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作为诊断标准,并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同时人选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高血压患者急性升高时与血压恢复稳定后血浆LP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对比.结果 高血压病组LPA均值水平分别为9.09±1.09μmol/L和2.56±0.2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41±1.22μmol/L,差异有显著性.高血压组患者急性血压升高时,LPA均值明显高于稳定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高血压患者血栓形成发生发展及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LPA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力的影响;测定卵巢癌患者4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0例及14例健康妇女的血浆LPA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LPA可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存在剂量依赖性。正常妇女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P〈0.01)。结论 LPA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卵巢上皮性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动态变化,了解CO中毒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方法:急性CO中毒患者50例(观察组),根据临床症状及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浓度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中毒(12例出现继发脑病),所有患者于发病后入院当时、入院后3 d、7 d、10 d、14 d、21 d检测血浆LPA含量变化.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急性CO中毒患者血浆LPA含量发病3~14 d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中毒者在3 d、10 d、14 d较轻、中毒者LPA含量高(P<0.05);中度中毒者发病7~10 d时血浆LPA水平高于轻度中毒者(P<0.05),轻度中毒者仅在发病3 d时升高,很快下降;继发脑病患者10~14 d时血浆LPA水平较无继发脑病者明显升高(P<0.05),且持续时间长.结论:CO中毒后血小板活化明显,中、重度中毒者血小板活化更明显,血小板活化可能是继发脑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提示可据LPA水平采取不同的抗血小板活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李云  李铁锋  黄凡 《广东医学》2005,26(8):1095-1097
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及阿司匹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等方法分离出LPA,并予以测定。结果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8.25±2.94)μmol/L vs (2.81±1.37)μmol/L、(2.56±1.40)μmol/L](P<0.05)。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合并血脂血糖升高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血脂血糖正常患者[(8.54±2.98)μmol/L vs (8.17±2.65)μmol/L(P<0.05)。经阿司匹林治疗后,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LPA水平下降(8.14±2.83)μmol/L vs (2.75±1.29)μmol/L(P<0.05)。结论LPA是体内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形成的重要标记物,对于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阿司匹林能降低血浆LPA水平,可作为临床用药及疗效观察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发病72 h)120例,对照组50例,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并对不同类型ACI患者血浆LPA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I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ACI患者中大梗死灶、中梗死灶ACI患者组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小梗死ACI患者(P<0.01),进展性脑卒中组血浆LPA明显高于完全性脑卒中组(P<0.01)。并在TOAST分型中,血浆LPA水平心源性栓塞型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最低;与小动脉闭塞型比较,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血浆LPA在脑梗死急性期明显升高,且在不同类型ACI患者中含量有所不同,故血浆LPA水平可作为脑梗死预报、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62例急性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90d内死亡者(死亡组)12例,生存者(生存组)50例;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将50例生存者分为3组:轻度功能障碍组17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6例和重度功能障碍组17例]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功能障碍组(P〈0.01)、中度功能障碍组高于轻度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生化法对7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恶性50例、良性20例)、20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浆LPA水平检测,同时测定血浆肿瘤相关抗原CA125水平.结果: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分别为(1.81±0.45) μmol/L、(2.23±0.37) μmol/L,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P<0.05).血浆LPA水平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96.0%)和特异性(87.5%)优于肿瘤相关抗原CA125.结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LPA有望成为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象溶血磷脂酸(LPA)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分为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动态检测患者血象LPA浓度,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的相关性,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其在脑梗死发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①惠性脑梗死发病后6h、24h、3d、7d、14d血象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脑梗死后道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7d后下降明显,14d时接近正常水平。②大梗死灶组于发病6h内至7d各时间点血象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小梗死灶组(P〈0.05或P〈0.01),14d后显著下降。中梗死灶组于发病24h至3d血象LPA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7d后显著下降,14d接近正常。小梗死灶组于6h内达高峰,以后很快下降。③以血象中的LPA1.70μmol/L为临界值,实验室诊断参数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下面积分别为92.8%、80.0%、92.9%、82.6%和0.85。结论血象中LPA的改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奥扎格雷钠对脑血栓患者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8年4月—2019年2月内收治的脑血栓患者中选择10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单一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的方式,研究组采用纳洛酮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的方式。于临床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LPA、酸性磷脂(AP)水平变化及血脂的各项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血浆LPA与A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血脂四项血清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各项临床症状,值得于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ACS患者[包括急性心梗(AMI)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浆LPA。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CS患者LPA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 ACS(包括AMI和UAP)组与对照组比较,LPA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Gensin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CS患者血浆LPA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0.828,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郭亚 《医学争鸣》2005,26(19):1777-1777
1 临床资料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MRI或(和)CT扫描证实.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94例分为: ①短暂脑缺血发作组29(男16,女13)例,平均年龄54.3(40~76)岁;②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组44(男24,女20)例,平均年龄61.1(34~82)岁;③原发性脑出血组21(男10,女11)例,平均年龄55.4(42~67)岁. 对照组为健康老年20(男10,女10)例,平均年龄60.2岁,无心脑血管病史,体检亦未发现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 诊断后立即采集静脉血3 mL置于抗凝管中. 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分析试剂购自北京泰福仕科技开发公司. 按试剂说明书进行:将抗凝血按4000 g离心10 min,吸取上清1 mL;抽提磷脂成分并浓缩分离;最后加入显色剂,于90℃水浴箱中放置90 min;取出并置于室温35 min后测定. 结果患者血浆LPA含量升高(表1). 首次采血后24和48 h在自行缓解或抗凝治疗后血浆LPA水平分别为(1.34±0.89)和(1.07±1.01) μmol/L,均显著低于首次检测含量(P<0.01).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往在血栓形成之前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早期诊断,一旦发病.治疗就很困难,并且会发生很多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多痛昔。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LPA)的关系正在被人们认识。从四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随机选择2002-07~2004-01门诊及住院患者678例,研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与LPA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晓燕 《疑难病杂志》2011,10(4):258-259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特点。方法 180例ACI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端、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粥样斑块并测量其大小。按结果分为CAS组62例(其中易损斑块32例,稳定斑块30例)、内膜增厚组48例及颈动脉正常组70例;并检测患者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50例进行对照。结果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均<0.01);易损斑块亚组的血浆LPA水平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水平增高,IMT增厚,L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方法 对36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患者及236例体检者进行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并对体检有LPA增高者进行随访3~6月.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者入院时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2.04±0.7)μmol/L(正常值<2.9 μmol/L)分别为(4.12±0.65)μmol/L、(3.74±0.56)μmol/L(P<0.05),经抗血小板治疗后LPA分别平均下降至(2.06±0.91)μmol/L及(2.45±0.62)μmol/L;体检者中有LPA增高者共49例(3.54±0.36)μmol/L,随访3~6月共有3例发生脑梗死,8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LPA可以作为脑缺血性疾病发作的预警信号,为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CT)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LPA在CT的发生以及病情演变过程中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监测30例CT患者病后24 h内、7、21 d的血浆LPA浓度,并与20名健康人作对照.CT患者在发病24 h内同时测定血脂水平并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别对CT患者发病24 h以内的血浆LPA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患者发病24 h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P<0.01);发病7 d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21 dC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CSS评分呈正相关(r=0.523,P<0.01).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血清LDL无显著相关性(r=0.282,P>0.05).结论 CT患者急性期血浆LPA水平升高,而后随着病情的稳定、好转,血浆LPA水平逐渐下降,至发病3周时LPA指标接近于正常水平.发病24 h内LPA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浆LPA的变化反映了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可作为CT性脑梗死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变化。方法 :入选 12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6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6 0例 [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 1组 (UA1) ,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 2组 (UA2 ) ],并入选 6 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结果 :AMI组和UA1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8378± 0 6 75 3μmol/L) ,分别是 3 80 17± 1 6 2 89μmol/L、3 0 2 73± 1 2 76 7μmol/L ,P <0 0 5 ,其中异常增高率AMI组占 6 3 3% ,UA1组占 4 5 % ,UA2 组占 13 3% ,正常组 5 %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LPA明显降低 2 0 4 6± 0 84 72 μmol/L。结论 :血浆溶血磷脂酸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简单的磷脂分子,它可以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如促进血小板聚集,诱导平滑肌收缩,使神经细胞生长锥萎缩和轴突回缩等[1].有学者认为LPA可以作为一个指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启动的分子标记物[2].本文通过检测各组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血浆中LPA水平,探讨LPA在各组脑卒中患者血浆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临床诊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和化疗是治疗卵巢癌的主要手段.75%~8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术后化疗患者,随着化疗疗程的延长多数会出现继发耐药,导致卵巢癌治疗失败,因此5 a生存率低于30%,是病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妇科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