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采用S—P法及相关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68例进行检测,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核仁组成区AgNORs计数在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结果PCNA在甲状腺恶性病变中阳性表达率为100%,AgNORs颗粒在甲状腺恶性病变中明显高于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技术,对71例淋巴结良、恶性 病变的石腊切片进行AgNORs定量研究。结果显示:32例淋巴结良性病变AgNORs计数为1.79±0.59,31例恶性淋巴瘤的AgNORs计数为6.62±3.02,8例淋巴结内低分化转移癌 AgNORs计数高达13.77±5.24,表明良、恶性病变的AgNORs计数差别十分显著(P<0.01)。 20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中,低度恶性组AgNORs计数为3.79±1.46,而中、高度恶性 为8.28±2.58,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表明低分化的恶性肿瘤具有更恶性的生 物学行为。提示AgNORs技术在鉴别良、恶性病变及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等研究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用核仁组成区银染色(AgNOR)方法对127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目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其分布、大小和形态各异;恶性肿瘤类型中以硬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AgNOR数目最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AgNOR颗粒在细胞核内的数目越多,瘤细胞增殖亦越活跃。该技术可作为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质及分型、分级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本文通过核仁组织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技术对1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及50例宫颈粘膜良、恶性病变进行研究,发现10例正常宫颈粘膜上皮的AgN。Rs计数为1.98±0.24/细胞。20例宫颈粘膜良性病变和30例鳞癌的AgNORs计数分别为2.01±0.32/细胞和4.20±0.32/细胞。结果表明正常宫颈粘膜上皮与宫颈粘膜良性病变的AgNORs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0.288,P>0.05),而正常宫颈粘膜上皮及宫颈粘膜良性病变与宫颈鳞癌的AgNORs计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13.22P<0.001)。  相似文献   

11.
肝癌患者乙肝病毒标志与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患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情况及肝癌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调查227例肝癌住院患的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在HBsAg阳性肝癌患中,抗—MBe阳性占63.8%;肝癌患经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加重,且外科手术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比介入治疗更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方法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而且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为主,在肝癌阶段仍有部分患HBV处于复制活跃状态;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肝癌均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加重,以外科手术治疗引起ALT升高更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法,对51篇关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呈高度关联(OR=11.34),其中HBsAg、Anti.HBc-IgM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最高(OR分别为13.15和12.37),其次为Anti—HBc(OR=8.50),HBeAg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高于Anti—HBe(OR=4.36 vs 2.49),Anti—HBs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合并OR值小于1(OR=0.24)。结论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HBV现正感染、病毒复制活跃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较大。慢性HBV感染者出现Anti-HBc—IgM阳性要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Anti-HBs是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应用直接酶标法对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2346份肝组织标本进行了肝内HDAg的检测,1764份HBsAg阳性标本中有167份检出HDAg,检出率为9.47%。各大地区HDA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肝内HDAg的检出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炎中HDAg检出率较高。提示:HDV感染与疾病的活动性及慢性化有关。对HDV与HBV复制关系的研究表明:HDV可以抑制HBV的复制,但两者也可同时复制,其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PCR 法检测 HBV DNA 及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HB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即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不同组合存在状态之间有差异,以伴有HBeAg(+)的组合形式即HBsAg(+),抗 HBc(+),HBeAg(+)者、HBVDNA检出率最高(9434%),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中出现抗体及其五项全阴者仍有HBVDNA检出。结论:HBeAg确是HBV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标志,但仅靠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来判定HBV的复制是不够准确的,同时用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反映体内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6.
性行为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估高危性行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及某些高危性行为与HBV、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PCR方法对本院性传播疾病(STD)门诊中的173名就诊者进行HBV、HCV检测,并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3个月内性侣数、终身性侣数、性生活方式、既往STD史等作调查。既往有吸毒史及受血史者不纳入调查范围。结果 HCV感染在高危性行为的人群中尤其在STD人群中常见,并与既往STD史呈正相关。3个月内性侣数超过4个是HBV、HCV感染的危险因素。HBV、HCV感染在梅毒患者中最多见。结论 HBV、HCV经性接触传播的途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后乙肝复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方法,提高乙肝相关疾病患者肝移植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成人乙肝患者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小剂量HBIG Lamivudine与单纯应用Lamivudine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区别。结果Lamivudine组75例患者,12例患者发现有肝炎复发,复发率为16.7%(12/75),其中4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联合用药组45例患者有3例乙肝复发,复发率为6.7%(3/45),未检测到YMDD变异株。结论小剂量HBIG Lamivudine比单纯使用Lamivudine能更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且术后发生YMDD变异的危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HBV)X基因与肝癌发病的关系,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肝癌病因提供有关信息。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HBV不同状态的10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36例肝硬化(LC)及28例慢性肝炎(CH)血清中HBVX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HBV5项标志均阴性的53例PHC检出X基因20例(37.7%),31例LC中检出5例(16.1%),11例CH中检出2例(18.2%)。所有HBV X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何若苹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病经验。[方法]通过侍诊学习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法度三方面总结何若苹诊治乙肝病毒性肝病经验,并举一则验案加以分析。[结果]何若苹认为乙肝病毒性肝病属湿热疫毒为患,病机为湿热疫毒熏蒸肝胆而急性起病,日久耗肝阴,克脾土,伤肾阴,瘀热入络成肝积,血水不利成臌胀,毒瘀积聚成肝癌。初期宜清利,常需顾护脾胃;中期宜辨证调脏,可益阴柔肝、健脾疏肝、滋肾养肝;末期宜扶正祛邪兼顾,及时治疗变证。用药需分期论治,明察宜忌,初期忌补,中期需活血,末期忌攻,并结合天人相应观,根据四时调整用药,若微观指标异常则对症用药。所举验案,以健脾疏肝法疗肝病,效果肯定。[结论]何若苹治疗乙肝病毒性肝病初期重清利,中期重调脏,末期重达变,经验独到,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病毒致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常见诱因及预后。方法分析乙肝病毒致ACLF 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诱因及预后等进行统计,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不同诱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乙肝病毒活动为乙肝病毒致ACLF最常见的诱因(占6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毒变异、自行停药与疾病的预后相关(P〈0.05),OR值分别为7.858、2.745。结论病毒变异、自行停药是影响乙肝病毒致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乙肝病毒活动,尽量避免诱发因素,有利于减少ACLF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