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淋巴囊同种抗原免疫致自身免疫性Meniere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同种粗制内耳抗原(CIEAg)在已致敏的豚鼠内淋巴囊(ES)局部免疫,诱发出明显的前庭和听觉功能障碍,以及与Meniere病极为相似的内耳膜迷路水肿改变。从而证明ES局部同种内耳抗原免疫是一种有效的造成Meniere病的方法,提示部分Meniere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半规管开窗冷冻术治疗20例Meniere病的远期疗效。术式为Wolfson的改良法。全部病例随访4~7年,按AAO-HNS(1985)疗效标准,效果为A级3例;B级9例;C级4例;D级4例;E和F级为0。有效率为80.0%。均无并发症发生。讨论了手术机理、远期与近期效果。作者认为,对经药物系统治疗无效又有手术适应证的少数Meniere病患者,采用本术治疗不仅可获得控制眩晕又可保存听力的良好远期效果,且安全性好,是一值得首选应用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采用内淋巴囊乳突分流术治疗10例Meniere病患者,随访3~5年,术后眩晕控制满意,其中眩晕疗效值为0者3例,1~40者7例;多数患者(7/10)耳鸣减轻或消失,仅1例术后听力下降。该手术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药物治疗无效,患耳尚有听力的Meniere病患者可首选内淋巴囊乳突分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内淋巴囊对于外源性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 用SD大鼠 32只 ,以抗原全身免疫后 ,经耳蜗底周向外淋巴腔注入相同抗原 ,分别于此后 1、3、7、14天处死动物取颞骨作组织学处理。然后应用免疫组化等技术 ,观察内淋巴囊的细胞浸润 ,免疫细胞增殖及其对抗原的吞噬清除作用。结果 内耳抗原接种后第 1、3天 ,内淋巴囊出现单核吞噬细胞浸润 ,第 7天出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内耳抗原接种后第 3、7天 ,内淋巴囊的IgG阳性细胞增多 ,同时抗原被捕捉、递呈和吞噬。结论 内淋巴囊对外源性抗原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是内耳局部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免疫机制在感音神经性聋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同种内耳抗原注射到豚鼠内淋巴囊局部进行初次和再次免疫,发现内淋巴囊免疫耳均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和内耳免疫病理损伤,证明内淋巴囊局部的自身免疫性病理损伤可对内耳的生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Meniere病患者的位听功能,对按AAO-HNS标准诊断为Meniere病121例(166耳)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追溯性研究。位听功能统计结果证明:①耳蜗与前庭受损程度有相关性,经趋势及x2检验为正相关(P<0.01),即听力损失越重半规管不对称比值越大:②听力损失与ECochG优势-SP有关,听力损失越重,-SP/AP异常率越高,差异有显著性。③听力损失与甘油试验阳性率有关,轻度受损甘油试验阳性率低(22.2%),听力损失严重者甘油试验的阳性率增高(84.6%),差异有显著性,ECochG与甘油试验比较,前者更敏感;④各种听力图中上坡及峰型曲线甘油试验阳性率最高为69.0%,下坡及槽型曲线阳性率为33.3%,差异有显著性。诊断Meniere病客观依据不多,听力图、ECochG、前庭功能、甘油试验等联合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和选择治疗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1987年3月至2004年9月住院的接受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共26例,对随访2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8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其诊断和疗效评价均依据199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订的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标准。结果18例患者随访2~13年,其中2~5年2例,≥5年16例;平均9.28年。18例患者术后眩晕A级(完全控制)9例(50%),B级(大部分控制)8例(44.4%),D级(加重)1例(5.6%);耳鸣消失2例(11.1%),减轻9例(50%),无效7例(38.9%);耳闷胀感消失10例(55.6%),无效8例(44.4%);听力提高(A+B级)6例(33.3%),无明显变化(C级)4例(22.2%),下降(D级)8例(44.5%)。手术后均无面神经麻痹、脑脊液瘘、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淋巴囊引流手术是治疗梅尼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大部分病例术后听力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与比较内淋巴囊乳突腔分流术(EMS)和内淋巴囊减压术(ESD)治疗梅尼埃病(MD)的远期疗效。方法:1994—06—2007—07采用内淋巴囊手术治疗原诊断为MD的患者59例,其中EMS34例,ESD25例,选择诊断符合MD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术后2年以上、随访资料完整的23例24耳(分流术12例13耳,减压术11例11耳)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EMS组12例13耳,随访3~14年,眩晕A级完全控制者9耳,B级基本控制4耳;ESD组11例11耳,随访2-14年,术后眩晕A级8耳,B级2耳,C级1耳。EMS组听力B级1耳(7.7%),C级6耳,D级6耳;ESD组听力B级2耳(18.2%),C级4耳,D级5耳。2组眩晕控制和听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MS和ESD都是治疗MD的有效方法,对眩晕症状的控制效果满意,临床分期中晚期患者仍有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是一组以内耳损害为主的免疫介导的疾病, 常以波动性单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眩晕、耳鸣及耳胀满感为主要临床表现。虽然临床医师已经关注到AIED,但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及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致该病在临床上存在较多的漏诊及误诊。近年来,随着内耳免疫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AIED的认识也取得了较大提高,现就AIED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内淋巴囊切开乳突腔分流术治疗梅尼埃病11例,随访3~6年,术后眩晕控制5例,好转4例,无效2例,听力提高3例,无变化7例,下降1例,多数患者耳鸣、耳闷胀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病例观察乳突的气化程度与内淋巴囊的位置及大小有相关性,内淋巴囊表面的血管分布与术后疗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豚鼠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模型的主要内耳抗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寻导致豚鼠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autoimmune Meniere's disease,AIMD)的主要内耳组织抗原成分.方法 采用同种粗制内耳抗原免疫豚鼠,观察听觉功能、前庭功能及内耳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变化,判断AIMD模型与非模型动物.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比分析模型动物与非模型动物血清内针对内耳组织抗原不同成分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寻找只针对AIMD模型动物的特异性成分.结果 内耳组织所含抗原成分较多,免疫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显示,AIMD模型与非AIMD模型动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内耳组织抗原的血清抗体水平升高.听功能检测,非AIMD模型动物听力损失不明显.Western bohting结果显示,AIMD模型动物出现针对相对分子质量为68 000、58 000、42 000及28 000蛋白质成分的反应条带,而非AIMD模型动物则未显示这些条带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结论 可能只有出现针对导致内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抗原成分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才会造成明显的内耳免疫病理损伤和功能障碍.相对分子质量为68 000、58 000、42 000及28 000的内耳组织抗原可能是导致豚鼠自身免疫性膜迷路积水的主要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对外源性胸腺依赖性(TD)抗原的吞噬和清除作用。方法:用S-D大鼠30只,以TD抗原钥孔(?)血蓝蛋白(KLH)全身免疫后2周,再次在内耳接种相同抗原,分别于此后1 h、3 h、1 d、3 d、7 d和14 d,取颞骨作组织学处理、冰冻切片,用抗KLH单克隆抗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内耳免疫应答过程中内淋巴囊腔内KLH的动态变化。结果:内耳抗原接种后3 h,内淋巴囊出现KLH;第1~7 d在内淋巴囊的抗原被捕捉吞噬和递呈;第14天内淋巴囊仅发现微弱的抗原染色。结论:在内耳的二次应答中,内淋巴囊能够吞噬、处理和清除外源性抗原说明其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应答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实验从形态学上直接验证内淋巴囊上存在神经纤维,为梅尼埃病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成年SD大鼠15只,经活体心脏灌注,取双侧颞骨,常规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确认抗体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 NF)在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 Sac, ES)上的表达。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NSE、GFAP、NF一抗在内淋巴囊上皮及上皮下表达为棕黄色阳性着色颗粒。结论:内淋巴囊近侧端、中间段和远侧段均有神经纤维分布,以近侧段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梅尼埃病是以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耳鸣和耳闷涨感为特征的症状符合体,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根据U.S.health claims database的统计,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每十万人中有190人发病;然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十万人中的发病人数为513[1]。梅尼埃病最具有描述性的病理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个半规管阻塞加内淋巴囊减压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疗效,并总结手术要点。方法中晚期单侧梅尼埃病患者14例,术前0.25、0.5、1、2 kHz 骨导听阈35~65 dB HL;14例均在全麻下完成内淋巴囊减压术,同时磨开三个半规管骨质成骨性小窗,以软组织填塞半规管管腔;术后随访3~18月,评估患者眩晕控制情况以及听力、耳鸣的变化。结果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面瘫及脑脊液漏,除1例失访外,余13例均未再发生眩晕;8例听力较术前无变化,5例语言频率平均骨导听力较术前下降10~15 dB;10例耳鸣无变化,1例耳鸣变为偶发,2例耳鸣加重。结论半规管阻塞加内淋巴囊减压术对中、晚期梅尼埃患者中短期眩晕控制良好,但内淋巴囊减压并不能缓解半规管阻塞引起的听力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7.
18.
显微镜下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引流术治疗梅尼埃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2例梅尼埃病的病人行显微镜下内淋巴囊引流术,并进行了术后随访。结果 随访结果表明,按疗效评定标准,A级3例;B级5例;C级3例;D级1例。有效率91.67%。结论 内淋巴囊引流术是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的保留听力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内淋巴囊上皮细胞透明质酸合成酶 (hyaluronansynthase)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在查阅核酸序列数据库基础上 ,采用Motif程序分析各物种 (大鼠、小鼠、爪蟾、人类 )透明质酸合成酶的保守序列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透明质酸合成酶mRNA在内淋巴囊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 内淋巴囊近侧端、中间部均有部分上皮细胞胞浆显示透明质酸合成酶mRNA的阳性表达。结论 在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了内淋巴囊上皮细胞能合成透明质酸。  相似文献   

20.
长期慢性中耳炎可引起发作性眩晕或持续头晕、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报告9例10耳,平均年龄46岁。中耳炎病程平均33年。中耳炎伴发眩晕间隔8.5~39年,平均28年,眩晕病程1~14年,平均5年,临床表现为活动性或非活动性中耳炎。其中3耳作过鼓膜修补术,4耳作过乳突根治术。纯音测听轻度至中度下降5耳,重度减退至全聋5耳。6耳甘油试验阳性3耳,阴性1耳。ENG正常4耳,CP31/1耳,50~6%3耳,70~80%2耳。治疗:10耳中化学性迷路切除术6耳与迷路切除术2耳,平均随访1.5年,眩晕均治愈。提示慢性中耳炎可产生综合征,且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