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1984年10月以来共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15例,现将其操作方法及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术前准备一、了解患者全身情况,作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检查。二、测定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元时间。三、作普鲁卡因及造影剂过敏试验。四、禁食一餐,清洁双侧腹股沟皮肪,剃去阴毛。  相似文献   

2.
腹腔动脉造影虽已有50多年历史,但在50年代以前并未普及。直至1958年Odman才采用聚乙烯导管有选择地插入动脉及其分枝,即谓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法(Super selective angiography)。1972年Rosch用栓塞物质通过导管注入病变有关动脉支对某些内脏出血进行止血疗法。继之,又有经导管注入药物对某些内脏肿瘤进行直接化疗。  相似文献   

3.
<正> 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于用其它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的腹部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胰腺疾病、肝脏肿瘤、门静脉高压症和腹部包块等的诊断有肯定的实用价值。因此,近年来国内也较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已能生产Seldinger 穿刺插管法所用的穿刺针、粗细不同型号管、导引钢丝和扩张器等器械后,这项技术应用更为广泛。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在没有高压注射器和连续换片的条件下也开展了这项工作。依据临床实践,欲使造影成功的关键在于熟练的插管技术。其中尤以选择性腹腔动脉插管的难度较大,有报告失败率12.5%,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失败率仅4.1%。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应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诊断消化道出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 《青海医药杂志》1997,27(12):22-23
消化道出血,随着内窥镜临床广泛应用,多数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然而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亦非罕见,尤其小肠出血,其诊断比较困难,本文就我院所见2例血管造影诊断消化道出血的体会介绍如下。病例介绍例一:男50岁,住院号390198。因黑便5月余,伴乏力、头晕于1995年8月13日入院。自1995年3月,无明显原因出现黑稀便,每日1次,无腹痛、反酸,无呕血,纳差、乏力、头晕。在当地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均正常,曾疑似下消化道出血,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出现鲜血便,量约500ml,血红蛋白509/L。送往上级医院,给予对症止血及支持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选择性腹腔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45例,55例次;其中腹腔动脉造影45次,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0次。成功49次,成功率89.9%,失败6次,失败率10.9%。介绍经皮股动脉 Seldinger 穿刺插管法的操作方法、插管和造影体会。并重点讨论胰腺疾病,肝脏肿瘤、门脉高压及肝脾破裂的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原发性肝癌是亚非国家高发的癌肿。国内它占所有癌肿的百分比约20%,年死亡率达10.07/10万;全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肝癌,且高发于40~49岁年龄组,危害很大。自1953年Seldinger创用经皮股动脉穿刺,用钢导丝引导插管,1956年(?)dman首先将不透X线的聚乙烯心导管顶端作成一定的弯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CT(CTCA)诊断胰岛素瘤相对较困难.对1例临床疑为胰岛素瘤的患者行CTCA检查并手术证实,胰岛素瘤的影像学检查常用血管造影、CT、MRI.血管造影栓出率低,常由于邻近结构重叠肿瘤染色或将正常染色的组织误认为肿瘤;常规CT检查依据所用设备及技术不同,其定位准确率也各不相同;MRI虽有较高的敏感性,但需行增加或动态增强扫描并需序列及参数优化才能达到高准确率;CTCA轴位显示:局部血运中造影荆的浓度提高,胰岛素瘤明显强化.CTCA与血管造影并用,相互补充,提高了病变的显示机会.  相似文献   

8.
血管造影、同位素扫描、ECT、超声诊断、CT检查等是诊断肝肿瘤的主要方法,唯有血管造影对肝肿瘤可以确定其部位、血管解剖、供血来源、血管受累等情况、部份病人并有定性诊断价值,这对外科术前制订手术方案以及介入放射学处理都有重要意义。本院1982年下半年开展了此项检查,共诊断原发性肝癌11例(8例手术病理证实,3例临床及其他检查证实)。有关造影插管技术本院外科已报告,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40ml,注射压力4 kg/cm~2,照片速度1张/秒×4,以后1张/4秒×4共8张。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供与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在56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腹腔动脉起始部位、外径、干长度以及始端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了从腹股沟韧带下方20.0mm处经股动脉插管至腹腔动脉根部的长度和从颈静脉切迹至耻骨联合上缘间的前正中线,分别为301.6±38.7mm和501.6±37.5mm,插管长度与前正中线的自身比例近似于3/5,与前正中线的相关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为.52,回归方程式为(?)=155.5 0.31x.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自1982年2月~1983年2月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共22例,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临床上均诊断或拟诊肝癌。造影成功19例,失败3例。造影成功的19例中男性16例,女性3例,年龄17~58岁,平均46岁。肝癌16例(包括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性肝癌2例。其中9例经手术证实,7例因患者不同意手术或病情严重未作手术,但由临床其他检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26例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的结果和在治疗上的初步应用。肝血管造影对直径5厘米以下的小肝癌的定位诊断价值较其他方法为优,并以肿瘤血管为其造影特征。肝癌术前造影可以明确肿瘤部位、范围及血管分布,因此有助于拟定治疗方案,避免盲目探查,并还可通过导管给于明胶海绵、放射性同位素、化疗药物以替代剖腹肝动脉结扎或插管。部分病例血管造影显影不清晰,可能系左肝动脉变异或少血管型,这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是消化系开展的新技术,用于诊断治疗消化道出血,肝癌等疾病,目前我院已开展这项工作,现将其护理要点介绍如下:一、术前准备1.与病人和家属讲清手术的目的、意义,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是患有癌症,要注意保护性医疗,要从侧面做好精神护理,减轻精神负担和紧张情绪,配合手术,同时向家属交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术前给病人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体重、腹围,并做好记录。3.给与静脉做碘造影剂试敏,阴  相似文献   

13.
14.
胰岛素瘤因其分泌胰岛素而较早产生临床症状。就诊一般都较早 ,多需手术治疗。但其肿瘤小 ,定位困难。准确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 ,术前定位主要靠血管造影及CT。我们遇到 1例经腹腔动脉造影精确定位的胰岛素瘤。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41岁 ,反复发作低血糖休克 1年余 ,多发作于晨起及空腹时。近 1个月加重。空腹血糖 1.5 0mmol/L。门诊以“胰岛素瘤”收入院。行B超、CT平扫及增强检查 ,胰腺未见异常。入院后查血胰岛素水平空腹 10 .5mU/L ,30分为 10 0 .6mU/L ,6 0分为 48.9mU/L ,…  相似文献   

15.
1953年Seldinger创用经皮股动脉穿剌、并用钢丝导引插管术,在同外动脉造影技术很快得到推广。1956年odman改进导管头的弯度,1958年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获得成功。目前已能做插入腹腔内脏所属一级或二级的超选择性动脉造影(Superselective cathererization)。国内于70年代开始应用此技术,林贵等于1979年首先报道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诊断原发性肝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1980~1981年首都医院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100例(121次)经验总结。本组病例均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法,其造影总成功率为91%。讨论了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分析了选择性导管插入失败原因。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的适应证包括:消化道出血(26例),胰腺疾病(34例),肝脏肿瘤(13例),门脉高压(11例),腹部包块(10例)及其他(6例)。讨论了上述诸疾病的造影阳性所见。消化道出血造影成功率为73%,胰  相似文献   

17.
1953年Seldinger创用了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SelectiveAbdominal Arterography,简称SAAG),目前国外已普遍运用于临床,并已成为许多疾病不可缺少的现代诊疗技术。我国从1978年后逐步开展了这项技术。1982—1983年我们共施行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0岁,最大58例,最小19岁。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肝脏肿瘤,争取早期诊断、及时行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提高疗效的可靠方法。对 B 超,核素扫描发现的肝占位性病变,并经甲胎旦白检测怀疑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例,早期确定病变性质和部位,是临床上极待解决的课题。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甲胎旦白(AFP)检测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进入了亚临床诊断阶段,从而可使肝癌得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2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随着冠心病介入或手术治疗的开展,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已成为常规,为选择冠心病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我院从2003年1月至7月开展冠状动脉造影2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