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6个月后成都市中学生心理状况,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长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区选取了4561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焦虑、抑郁和PTSD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9.1%、22.6%、10.1%;学生情绪障碍检出情况存在女生焦虑高于男生,男生抑郁、PTSD高于女生,初中生焦虑、抑郁、PTSD均高于高中生的趋势。结论汶川地震6个月过后,地震给成都市区中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较震后1个月时有所好转,但是仍然有必要对成都市区中学生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采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应激反应筛查量表SRQ.20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问卷调查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在地震发生30天左右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危险因素.结果 汶川地震发生30天左右,50.2%灾民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与年龄、接触程度、受伤程度、人格和消极沉思等因素有关.结论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初期,创伤后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机干预中应把重点放在焦虑障碍的干预,个别进行重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高灾民心理应激能力,达到预防和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6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966名中学生的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78.3%,重度PTSD占24.38%.不同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226,P<0.05);不同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176,P<0.05,γ=-0.214,P<0.05).结论 地震灾区中学生PT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其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程度存在一定关系,领悟社会支持越高者,PTSD发生率越低,程度越轻.对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林晓睿 《现代养生》2022,(14):1220-1222
目的 对急诊科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创伤应激障碍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科外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其应激障碍症状,并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汶川县中学生地震后1年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重灾区地震后1 a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现患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对汶川地震重灾区3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PTSD的诊断依据DSM-Ⅳ标准。结果地震后1 a重灾区中学生PTSD的筛查阳性率为6.1%,以警觉性过强所致易激惹症状(D组)阳性率最高(75.1%)。初二和高一年级,居住在农村、家庭有财产损失的学生PTSD阳性率及B,C,D 3组症候群阳性率较高;女生和地震中受伤学生B,C,D 3组症候群阳性率较高。结论地震后1 a青少年PTSD阳性筛查率仍较高,继续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重灾区青少年PTSD造成的长期心理危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初中生目睹班级成员车祸创伤后应激反应、焦虑、抑郁症状的作用,为开展学生突发事件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河子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目睹同班同学遭遇车祸身亡事件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方案(3周5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量,比较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及3个月、6个月后各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16.0%,22.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8.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4.0%,24.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3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8.0%,20.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6.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6个月后学生PTSD症状筛查阳性为2.0%,8.0%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4.0%出现抑郁症状.干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PCL-C量表B,C,D组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A总分及精神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1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HAMD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迟缓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睹班级成员车祸身亡的初中生会出现创伤后应激、焦虑及抑郁症状,施行团体心理干预能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共病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了解地震灾区大学生在汶川大地震1年时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ISD)及其共病程度.方法 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08年入学的191名灾区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深度心理访谈.结果 灾区191名大学生中男生48名,女生143名,平均年龄为(19.80±0.84)岁;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学生79人,占41.4%;其中,46人息焦虑症,75人患抑郁症,44人患2种共病,分别占58.2%,94.9%和55.7%,男女生之间只在焦虑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变异与所测项目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亲人受伤使有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灾区大学生仍存在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事件本身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区居民创伤应激障碍调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1个月后青川县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分布特征,为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按受灾群众居住区域和帐篷编号,随机抽取灾民409人,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震后1个月灾民PTSD评为阳性的发生率为62.8%;女性、有亲人死伤者、财产损失较大者、41~50岁年龄组的灾民PTSD评分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71.1%,70.4%,66.6%和78.8%,显著高于男性、无亲人死伤者、无财产损失者较大者和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 地震后灾民PTSD评分阳性率较高,应针对不同灾民的特点尽早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12"汶川地震后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阳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灾区青少年心理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5.12"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 966名中学生,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3次自填式问卷随访调查。结果中学生PTSD筛查阳性率和严重程度变化(2χ=65.440,48.368,P值均<0.01)均呈下降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46)、居住地为农村(OR=1.28)、本人受伤(OR=2.46)、房屋财产损失(OR=1.67)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汉族(OR=0.66)、灾后时间越久(OR=0.73)、领悟社会支持越高(OR=0.97)是PTSD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时间推移,灾区中学生的PTSD阳性率逐渐降低。应加强灾区学生尤其是PTSD高危人群和阳性人群的关注,增加其各方面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特异性的心理疾患之一。自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首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还存在不足。回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情况、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帮助心理工作者认识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和高危因素,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成都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方法 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对成都市13个区1 399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并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影响因素。 结果 抑郁维度平均分为6.4SymbolqB@7.4分,焦虑维度平均分为4.1SymbolqB@5.9分,压力维度平均分为6.5SymbolqB@6.9分。轻度及以上抑郁、焦虑和压力的发生率随年级升高呈现增高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学习的影响、与家长的关系、对高考的担心、学习状态是压力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变量的24.3%;与家长矛盾、对学习的影响、与家长关系、对高考的担忧是焦虑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变量的27.1%;与家长矛盾、对学习的影响、与家长关系、对高考的担忧、学习状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共同解释变量的35.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高中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心理问题呈加重趋势。因此,学校在提升网络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应当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调节心理问题。同时,家长应与学校密切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代际关系,帮助学生应对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心理症状,探讨人格特征等因素与焦虑、抑郁心理症状的关系,为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1334名女大学生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Radloff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及艾森克个性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7%,焦虑、抑郁症状并存检出率为5.5%;师范、理工类女大学生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及情绪不稳定与焦虑症状相关,学习成绩差、母亲受教育程度低和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情绪不稳定及性格内向与抑郁症状相关。结论女大学生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普遍。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干预研究,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通过问卷星对1 400名大学生进行匿名式调查,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 294名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1.5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13.85%、7.32%、0.34%;焦虑检出率为9.46%,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为8.36%、0.91%、0.19%。男生抑郁(44.71±12.88)分、焦虑(40.35±9.28)分,女生抑郁(42.28±10.86)分、焦虑(38.70±7.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2, P=0.005;t=2.163,P=0.046)。不同年级大学生抑郁、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98,P=0.221;F=1.021,P=0.362)。结论 疫情期间男女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安徽省卫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省属卫校的2500名大中专生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6.9%)、强迫(6.4%)和抑郁(5.7%);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中专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生(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因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城市、城镇、农村的卫校学生各因子得分依次增高,在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卫校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临沂师范学院的216名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自责与焦虑、抑郁,幻想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合理化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幻想与焦虑、抑郁、敌对及精神病性,合理化与敌对、焦虑、精神病性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存有较多的心理问题,更多使用不成熟或混合型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分析.方法 选取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的1所中学,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该中学20个班(毕业班除外)共98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中学生抑郁、焦虑和PTSD阳性率分别为35.4%、51.7%和44.3%,有42.7%的中学生主观上有心理咨询服务需求.女生在抑郁、焦虑、PTSD和心理咨询服务需求上高于男生.结论 中学生中存在反映情绪障碍的心理问题.震后女生在心理影响程度和范围上均高于男生.应针对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情况,及时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家庭环境与高考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考学生家庭客观和主观(心理)环境对抑郁、焦虑症状形成的影响程度,为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抑郁量表(CES-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1 663名高考学生进行评估。结果高考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65%,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05%,且抑郁、焦虑症状学生与家庭心理环境密切相关,亲密性、娱乐性、组织性是抑郁、焦虑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矛盾性是抑郁、焦虑症状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改善家庭心理环境是塑造学生健康心理,降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黄锟  陶芳标  高茗  李光友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895-896,898
目的了解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发生率、应激强度以及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市2所中专学校1602名在校女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焦虑、抑郁症状的评定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生活事件评定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S),应对方式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评定。结果中专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46%,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3.92%。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方面的问题,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女生的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明显高于无明显症状者,其积极应对较少而消极应对的倾向大。应激量高、消极应对水平高的女生抑郁与焦虑症状共存的检出率高。高年级、积极应对是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是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中专女生抑郁、焦虑发生情况不容乐观,负性生活事件发生频度较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对广东某所医科大学41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采用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生理指标的测量及精神科诊断的方法对CMI筛查心理亚健康的准确率及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广东医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比例为19.3%.采用CMI量表筛查出来的心理亚健康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基础生理值均处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CMI筛查普通人群中心理亚健康人员的准确率达到96.1%.结论CMI量表能够有效筛查出普通人群中的心理亚健康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