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才友  曾宽允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2-622,623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为了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用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合理地选择中药剂型 ,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 :“药性有宜丸者 ,有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膏煎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药物有不同性能 ,根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对药物剂型也就有不同要求。本文从药物特性和疾病特点两方面浅谈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1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发挥药…  相似文献   

2.
中药剂型的选择,历代医药学家都极为重视,如《神农本草经》说“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宜有一物兼宜者,宜有不可入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另一种则是根据治疗病证而言,如陶弘景说:“又按病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煎膏者,亦兼参用,以为限制”。现代生物药剂学进一步证明,剂型因素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而工艺方法,赋型剂及给药途径三方面又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 1 工艺方法的研究 应考虑临床处方中药物的组成特性和剂型的要求,服用量尽可能缩小,有效成分提取完全,产品质量稳定,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辨证施治准确,组方严谨,选药精细,且对方剂的用法非常重视。其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论》)中虽无方剂用法的专篇论述,但此内容却散见于是书之中。本文兹将《论》中的方剂用法简要地归纳整理于后,欠妥之处,敬请指正。一、剂型的种类由于“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溃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故《论》中有汤、散、丸、酒、煎等多种剂型。二、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包括药物的煎煮法和服用法。(一)煎煮法:煎煮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个好的方剂必须选择适当的剂型,选择得当,事半功倍,选择不当,功效难求,银翘散见于清、吴瑭《温病条辨》,原方为煮散剂,目前,全国基本都以蜜丸生产,近年来用《银翘解毒丸》治疗感冒的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量新型感冒药的涌现,二是没有对症下药,即辩证施治,最主要的就是剂型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银翘散为治疗温热病初起的重点方,本方以银花、连翘为君,即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就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  相似文献   

5.
宜散剂者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中医研究》1998,11(3):50-50
《本经》云:“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盖药之所以各有所宜,系由药性决定。承气、四逆、白虎汤等汤剂功效迅猛,是因这些汤剂中诸药为宜水煮者,煎煮药效更能充分发挥。然而有些药...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急症用药,自古以来一直是医药家研究的重点课题。早在《神农本草经》序例中就载有“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呆曾说过:“汤者荡者。”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症用之;丸者缓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处方剂量大小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中药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程、病势以及药物的性质具体运用。一般是老人、小儿、体弱者剂量宜小,久病者又应低于新病者剂量,病重者药量宜多,病轻者药量宜小。质重而性味淡薄的药,可用较大的剂量;质轻而性味浓厚的药,可用较小的剂量;毒性药要特别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上述仅是一般的用药原则,临床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 药性与剂量关系 药之性能,随其用量增减,其主治及效用程度亦有相应变化。中药的剂量,大凡都为5~30g,这是普遍性。现代药理及临床实践证实,许多中药因用量之异而具有互相调节作用。以  相似文献   

8.
<正>《神农本草经》:"药物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陶弘景:"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者,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李果认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相似文献   

9.
正1.阴干暴干,采治时月,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度的采收加工原则。2.有毒宜制的炮制原则。3.治热以寒药、治寒以热药的原则。4.药物的七情合和,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配伍原则。5.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6.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等,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剂型选择原则。7.用药剂量,先起用量如高粱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的毒性药物之用量原则。8.根据病情确定服药时间(时间药疗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历史最悠久的剂型 ,它的处方组成以及用量均可针对病情随时加减 ,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所以 ,这个剂型在临床上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目前 ,中药汤剂临床使用上仍存在不少问题 ,这样都会影响中药汤剂的疗效 ,故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供同行们参考。1 炮制与疗效遵循处方要求 ,对需要炮制者要严格依法炮制 ,这是中药用药特点之一 ,也是保证汤剂内在质量和疗效的关键。中医辨证论治是靠中药配伍来实现的 ,中药的临床效果是由它的药性决定的 ,炮制方法同其药性亦各异。如地黄、首乌、蒲黄等炮制后改变其…  相似文献   

11.
<正>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由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经配伍组成的复方,呈现的已不再是单味药物的独特性能,也不仅是各药性效相加之和。正如徐灵胎所说:复方“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医学源流论》)。说明药物间客观存在一定的配伍关系。《神农本草经》最早将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种,连同单行的用药形式,合称为药性“七情”。同时还明确提出:“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  相似文献   

12.
中药剂型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它较西药剂型的研制更为复杂,更有独特之处,因此加强如下几方面的探讨是有必要的。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进行剂型研究中药剂型是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所以,它的研究必须与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辨证施洽、方剂、药性等理论密切联系起来,这是研究中药剂型的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剂型研制,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西医多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以“活血化瘀”为主,配以清热解毒和行气止痛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研究中药剂型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创制出高效的剂型。那种盲目  相似文献   

13.
中药汤剂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传统剂型之一。具有配方灵活、疗效快、易吸收等特点。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的煎煮方法,又直接影响汤剂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为了提高其疗效,对煎药器具,特殊药物的处理等有过诸多的论述,如《炮炙大法》中指出:“凡服汤剂,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相似文献   

14.
中药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其入药方法颇为讲究。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中药入药方法在5版教材《中药学》中没有明确分类,在总论中只是比较简要地提到了先煎、后入、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几种方法。在6版《中药学》中,明确分为六类方法: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但是从该书的各论中来看,依笔者之见至少还应包括研末吞服,入丸散服。在各论的每章药物的用法用量中注明研末吞服的有42味药,注明可入丸散服的有54味药。研末吞服不同于冲服。冲…  相似文献   

15.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它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品。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方能用于调剂和制剂,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引导药性直达病所,使其升降有序,补泻调畅,解毒纠偏,发挥药物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哈尼医治疗痹证方剂的用药规律,探讨哈尼医治疗痹证的特点。方法:提取《哈尼族单验方》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分析172首方剂的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剂型的使用频次。结果:哈尼族治疗痹证的方剂中,祛风湿药出现的频次最高,药物的性味以味辛、苦,性温热为主,剂型中以煎剂和酒剂为主,有毒药物41味。结论:哈尼族治疗痹证的证型以风寒湿痹较常见,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药物为主,酒剂是哈尼族治疗痹证的重要剂型,其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煎服法与外洗法、外擦法、外敷法、热敷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普济方》痤疮外治用药特色。方法筛选《普济方》痤疮外治方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网页版分析药物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 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与药物、药物与剂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痤疮外治方87首, 涉及药物164种, 常用药物有白芷、川芎、白附子、铅粉等;药物药性以温、寒、平为主, 药味以辛、甘、苦居多, 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关联性较强药对、药团为川芎-白芷、白附子-白芷-川芎。高频药物可聚为三类。高频剂型膏剂与药物猪脂、水银、铅粉关联性较强, 高频剂型散剂与药物白芷、牵牛子、皂荚、藁本、川芎关联性较强。结论《普济方》痤疮外治以辛散发越为主, 高频药物聚类分别针对体虚感邪证、外感风热证、血热郁滞证, 提示了明代以前痤疮辨治特色, 亦为现代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剂型是研究药物如何在临床上有效应用的科学,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现代生物药剂学进一步证明剂型因素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可以有助于发挥和增加药物的疗效,加速或延缓药物的作用,因此剂型的研究和改进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 剂型改进的指导思想和依据1.1 改革必须突出中医药特点 中药剂型改革必须以传统剂型为主体,突出中医中药特点,应体现以下两点。(1)复方作用的整体性:中药复方不是单味药的简单罗列,而是依据中医理论,有其组方原则和配伍法度。实验研究证明,有的全方作用优…  相似文献   

19.
《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药性有升降沉浮,治法亦有升降沉浮,故治病可以通过升降气机,因势利导而获效。在适当的配伍条件下,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升降沉浮特性,为治病所用。以药性趋于上浮的药物结合药性趋于下降的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升降相因”。升降相因之法,上可以升降肺气而治咳喘、胸闷,中可以升降脾胃之气以治脘痞、腹胀,下可以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李中梓在其著作中的用药心得。方法:通过研究李中梓著作中重点论药的四部著作《删补颐生微论》《雷公炮制药性解》《医宗必读》和《本草通玄》,分析其用药。结果:李中梓用药主张药性合四时,择时用药,服药重方法,注重药物的剂型及炮制方法等。结论:李中梓临床经验丰富,其临床用药也颇有心得,在现今临床应用中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