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调查莆田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建立莆田地区正常人群各年龄组的骨密度正常值范围,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337例(男466,女871)莆田地区健康人群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Tech公司的DTX-200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前臂尺挠骨远端的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用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莆田地区男性女性骨密度峰值(PBM)均出现在30-39岁,分别为0.62±0.06和0.52±0.07,随后成下降趋势,同年龄段和同一测量部位的男性BMD均高于女性,女性在50岁以后,男性在70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下降.结论 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增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在50岁以后,男性在7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应尽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莆田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建立莆田地区正常人群各年龄组的骨密度正常值范围,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337例(男466,女871)莆田地区健康人群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Tech公司的DTX-200骨密度仪测定受试者前臂尺挠骨远端的BMD值.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一...  相似文献   

3.
健康青年女子体成份及全身骨密度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健康青年女性体成份和骨密度(BMD),探讨骨密度的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DEXA测定了176例年龄为16~24岁健康青年女性的体成份、全身及腰椎和前臂的骨密度(BMD)。结果研究对象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平均值分别为19.7岁、160.6cm、55.3kg和21.4kgm2;全身骨矿物含量(BMC)和BMD平均值分别为2278±299g和1.12±0.069gcm2,随年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身高、总体重、BMI、瘦体重、体脂含量及体脂百分比均与BMC和BMD呈显著正相关,按其相关性大小排序为:总体重>BMI>体脂百分比>瘦体重。结论总体重可能是影响女性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湖北十堰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十堰地区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居住在湖北十堰地区的居民3026例(男性1468例,女性1558例),用DTX-200骨密度仪(美国OSTEOMETER MEDITECH公司生产)测量非优势手尺桡骨远端1/3的BMD。结果男女性BMD均在30~39岁达到骨峰值,各年龄段男性的BMD均高于女性。女性从40~49岁开始(男性组从50~59岁开始),BMD开始明显下降(P0.05),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同龄组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比男性高(P0.05)。结论十堰地区正常人群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OP患病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为建立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数据提供资料.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西安地区1478例受检对象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各年龄组骨密度值,以及骨量丢失率及患病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西安地区女性和男性骨密度峰值(PBM)分别出现在20~24岁和30~34岁年龄组, 随后呈下降趋势,但女性在30~34岁和50岁左右,其BMD值各形成一个波形向上小峰,男性BMD于40岁左右和60~64岁呈现相同波形.各部位BMD均下降,其中以沃氏三角降低幅度最大.同年龄段和同一测量部位的男性BMD均高于女性.女性在50岁以后、男性在55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骨量丢失率增加,OP发生率升高.结论 骨质疏松发生率与增龄呈明显正相关, 女性在50岁以后、男性在55岁以后,OP的发生几率增大,应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1 530例骨密度分析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广州地区1 530名20~89岁居民进行腰椎2-4和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男性与女性髋部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59岁出现明显加速,男性没有加速下降现象.广州地区男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26.53%,女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42.64%,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广州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预防骨质疏松的重点在女性,但对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青岛地区1206例骨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部分人群骨密度,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数据提供资料,为青岛乃至全国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青岛地区1206例受检对象进行骨密度检测,得出各年龄组骨密度值,计算骨量丢失率及患病率,用SPSS10.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各年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青岛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在25~29岁年龄组,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骨量丢失率增加,患病率升高。结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增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50岁以后、男性60岁以后患病几率增大,应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辽宁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地区一般人群随机抽样2300例,应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受试的L2-4及股骨上段(包括股骨颈,Ward's区及粗隆部位)的BMD值。结果 各检测组的BMD峰值均出现于20-29岁组,且BM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进入50-59岁组,女性的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尤以Ward's区明显。60-69岁年龄组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27%,女性为46.8%。结论 BMD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贵阳地区1123例健康成人骨密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本地区成年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Prodigy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123例成年人群腰椎、非优势(左)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BMD值,按5岁1个年龄组分11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贵阳地区成年女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含量出现在25-29岁组,成年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峰含量出现在30-35岁组,且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在50-59岁后骨量呈快速丢失现象。结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增龄有关,女性50岁以后、男性60岁以后患病几率增大,应及早预防。  相似文献   

10.
鄂西北正常人骨密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使用 DTX-200骨密度仪进行前臂尺桡骨骨密度人群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获得鄂西北地区本地人群的骨密度(BMD)正常值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并对资料的年龄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 Osteometer MediTech公司的 DTX-200骨密度仪,对鄂西北地区的本地籍人群1957人(男性959人,女性998人)进行前臂尺桡骨远端的BMD检查,按年龄组进行平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根据30~39岁年龄组计算男女骨峰值.结果 ①男性前臂远端骨峰值为(0.572±0.037) g/cm2;女性为(0.502±0.041) g/cm2.男女BMD均在30~39岁组达到高峰.②各年龄组均值显示:女性 15~19岁组 BMD达到峰值的93%,而男性15~19岁组只达到79%;女性60~69岁组 BMD降到峰值的76%,而男性降到88%;20岁以前,男女 BMD差别较小;在达到峰值的年龄组,男女 BMD差别较大.结论 ①按30~39岁年龄组统计计算骨峰值比较合理.②20岁以前女性比男性BMD增加的快一些;而中老年以后女性 BMD降低得也更早、更快.③骨密度达到峰值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OP)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1600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本地区正常人腰椎、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B M 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骨质疏松症( O P) B M D 诊断标准探讨。方法 采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量1600例正常人腰椎前后位、腰3侧位、股骨近段各部位 B M D 值,其中女性1072例,男528例,年龄范围30~8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分为6组统计分析,同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20及其25 S D 作为 O P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男女两性 B M D 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各部位 B M D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其中50~59岁和60~69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两性骨丢失速度70岁之前 W ard's> L2 L4 > Neck > Troch,70岁之后 W ard's Neck> Troch> L2 L4。在减低20 S D 患病男性有288% ,女性有351% 的人已发生骨折。结论 为本地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 B M D 值及变化特点积累了数据和资料,同时提出为避免部分 O P患者误诊、漏诊,鉴于国情, O P诊断标准以减低20 S D 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武汉地区1359例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方法 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武汉地区2-91岁的居民1359人进行L1-4和髋部BMD测定,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腰椎骨峰值在30-34岁年龄段,女性在35-39岁;男、女性髋部骨峰值均在30-34岁。峰值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女性在50岁后可见明显的骨质丢失加速,而男性丢失是逐渐和缓慢的。武汉地区50-7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37.8%,女性为67.3%。结论 骨质疏松研究的重点在中老年妇女,但对于男性也不可忽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讨消化性溃疡(溃疡病)对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本文采用双能X 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了114 例溃疡病患者腰椎及右股骨上端(Neck、W ard 三角、Troch)的骨密度。结果 从疾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方面将溃疡病患者BMD 的变化与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BMD 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溃疡病患者BMD 广泛低于对照组,以腰椎改变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溃疡病患者存在明显骨丢失,其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为男31.03% 、女42.86% 。  相似文献   

14.
腰椎各椎体骨密度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腰椎各椎体骨密度(BMD)的差异。方法对1214例在我科进行骨密度检查的20~89岁人群,男性390例,女性824例,除外各种器质性内分泌、消化系统及肿瘤等疾病,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BMD,通过计算机分析比较各椎体BMD值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用EXCEL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BMD值以L1最低,L4最高,L1-2与L2-4BMD女性在40岁以上有显著差异(P<0.001),男性在60岁以上(P<0.05),8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女性50岁以后骨丢失明显快于男性。结论腰椎各椎体BMD存在差异,尤以女性明显,其差异与增龄造成的腰椎退行性变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目的:为了了解大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水平和特点,以便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方法:本研究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a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女性Ward氏区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其他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女性腰椎前后位、骨股近端峰值骨量大于男性相应部位的峰值骨量,腰椎各部位BMD与股骨近端BMD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女性Ward氏区骨峰值年龄在20-29岁,其他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女性腰椎前后位、股骨近端峰值骨量大于男性相应部位的峰值骨量,有显差异(P<0.05)。采椎各部位BMD与股骨近端BMD存在相关性(P<0.05)。但r值在0.1-0.3之间,两个部位的测量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肠炎性病变时骨密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 例肠炎性疾病者及30例健康者,用双能X 线吸收法(DXA)做了全身、腰椎2~4、股骨颈的骨密度测量和肌肉组织以及体脂肪量测量。并作了比较性研究。结果 肠炎性疾病易并发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似有选择性。股骨颈骨量减少较腰椎者明显,故前者宜作为首选受检部位。全身肌肉组织量与全身骨密度正相关。肌肉量测量可反映骨量增减。结论 肠炎性疾病可并发骨质疏松。为预测、预防骨质疏松,密切观察股骨颈骨密度和肌肉量的变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浙北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方法 使用美国进口的Dove3000骨密度仪对浙北地区20~93岁的居民6330人进行跟骨BMD测定,然后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性骨峰值在30—39岁年龄段,峰值后随年龄增长BMD逐渐下降,女性在50岁后可见明显的骨质丢失加速,而男性丢失是逐渐和缓慢的。浙北地区50~7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35.8%,女性为67.3%。结论 骨质疏松研究的重点在中老年妇女,但对于男性也不能忽视;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少年开始。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地区2711例骨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正常汉族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OP) 的患病率。方法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人群共2711名20~80岁居民进行腰椎2~4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测定。结果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人群男性、女性的腰椎及股骨近端的BMD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组,峰值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骨密度BMD降低,女性在50~59岁明显加速下降,男性没有加速下降现象。乌鲁木齐地区40岁以后OP患病率男性28.3%,女性OP患病率45.2%。男女性50~59岁以上,组间患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及患病率研究, 为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人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