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金匮要略》中以服药后的反应判断药效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药后的反应包括服药后的出汗、小便、大便、阴道出血、体温、“瞑眩”、“如虫行皮中”和口中津液等情况,认为根据这些反应可判断是否发生药效,以有利于分析疾病预后,把握病情变化,确立或修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以知为度"一词出自《伤寒论》,是以用药见效为尺度来控制总体给药量的一种方法。临证所见,病情有轻重、药物有厚薄、人体耐受度也有差异,所以用药剂量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以患者服药后确切反应为基础,从宏观把握用药剂量,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仲景十分重视对患者服药后出现不同反应的观察,笔者全面梳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关论述,以作为不同经方疗效评价及临床药量把握的依据,意在举一反三,启迪临床用药思路,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丰富的病证观察及医嘱,对病证治疗期间方药中病指征、服药量及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后病情变化、药物反应的处置方法等都有详明医嘱,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值得发掘并发扬。  相似文献   

4.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包含着丰富的护理学知识。仲景围绕药物治疗的护理学思想主要包括重视病情观察、重视药物煎前的处理、重视煎药用水及煎煮法、重视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重视多途径给药及护理操作技术、重视药后观察及重视药后调护等,科学、准确、灵活、高效地将理论、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护理手段丰富多彩,方式、方法简便实用,形成一个完善的中医护理体系。体现了仲景医护合一、辨证施护的护理观,对于现代中医护理有很重要的启迪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方后注的内容极为丰富,药后观察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药后观察,即在病人服药之后,认真、仔细地观察其变化与反应。这一步骤对于观察疗效、判断予后以及指导治疗皆有重要意义,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一、意义 1、作为判断疗效与予后的依据。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某些药后反应,常可提示疾病的予后,从而判断疗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注云:“小便利则愈。”因本证的  相似文献   

6.
将《伤寒论》中有关药后反应的主要内容归纳为药中病机的反应和失治误治的反应两大部分。指出仲景分析药后反应的方法是熟番药性,具体分析,动态观察。说明掌握药后反应的临床意义在于能够确定病位,协助辨证,指导用药,判断预后,对临床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伤寒杂病论》之中医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包含丰富的护理学知识,主要是饮食护理与临证护理两个方面,对于疾病的康复与预防保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饮食护理体现了辨证施护与三因制宜的中医护理特色,仲景提出要注意饮食调理以预防疾病.并就病人的饮食宜忌作了专门论述。在热病调护方面仲景明确指出热病初愈或当病邪日渐衰退之际。食肉和勉强多食均在禁忌之列。同时十分重视服药后的饮食护理。临证护理则主要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仲景倡导医护合一、辨证施护的护理学思想.对于现代中医护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包含的护理学思想是仲景学说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细致入微观察病情、遵循法度辨证施护、注重饮食调护掌握宜忌以及病后调养防病来复等内容。通过应用仲景护理学思想指导蛇串疮的护理,进一步印证和凸显了仲景护理学思想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医典籍与古代医家学术思想,须溯源求本,考其成书年代,究其真伪得失,版本可信,研究结果方能可靠。《伤寒论》成书一千七百余年来,研究者代有争鸣,其中许多就是围绕版本真伪进行的。可以说,对《伤寒论》研究的分歧,首先表现在对原文是否符合仲景原意的分歧。怎样看待现行版本的原文,就成为研究《伤寒论》和仲景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 历来认为,仲景《伤寒杂病论》经三国兵燹,卷帙散佚,其幸存者,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而得以流传后世,但后世认为已失仲景原貌,甚至有人认为王叔和“简编条册,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强调辨证施治、辨证施护相结合,护理时要注意药物煎服法,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重视疾病动态演变过程中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护,以使患者恢复健康。《伤寒杂病论》蕴含着张仲景所倡导的丰富护理学思想。应充分发掘仲景护理学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对服药反应的记载,如服用辛温方剂后出现烦躁、衄血、口渴、下利等,看似症状加重,病情加剧,实则为服药后的正常反应。扶阳派医家深得张仲景辨治之妙,对服用姜、桂、附等温热药物的药后反应体会深刻,积累了丰富经验,临证之际应对自如,胆识过人。笔者立足《伤寒论》,就扶阳派医案中姜附剂之服药反应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王邦才主任中医师诊治外感热病以仲景《伤寒论》为基,融汇温病诸家学说,不拘寒温,衷中参西,病证双辨,三因制宜,创立新方。现将其诊治经验作一介绍。1重视舌脉,四诊合参王师认为,舌象的变化对判断外感热病病邪的性质与病情的轻重非常重要,要仔细辨别,通过对《温热论》与《临证指南医案》的研读,他将叶天士察舌内容结合临床观察总结如下:舌苔薄白,多见外感风寒,宜辛  相似文献   

13.
《河南中医》1983年第5期张兴华同志《仲景药法探讨》一文,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服药方法,归纳成常规、连续、突击、监护、特殊等五种类型作研讨,虽可说比较全面,但对仲景药法的精华之一变量服药法的讨论,则过于简略。为此,本文仅就这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 一、递增服药法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一方在治疗过程中的剂量。这是仲景用得较多的。按其递增的方式不同,可分小量递加、连续递  相似文献   

14.
疗效判断,既是对辨证诊断正确与否的检验,又是选方用药准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伤寒论》中对服药后疗效判断的论述较多,对后世医家启发较大,笔者将其归纳为六法.1 汗出判断法 即是通过询问病人服药后汗出情况来判断疗效的方法.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和驱邪外出的作用,若病人服发汗或发散剂后微微汗出,说明邪随汗出,营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药后调理将息诸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桂琴 《中医研究》2003,16(5):15-16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 ,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临床著作。不仅辨证准确入细 ,方药配伍精当 ,而且注重病人服药后的调理将息 ,常在方药不厌其烦地注明服药后的宜忌。如果按仲景所嘱经过合理的调理 ,可使方药发挥更好的作用 ,并避免出现不利于治疗的情况。这些内容对后世中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所以复习探讨 ,总结归纳仲景药后调护诸法 ,对于辨证施护 ,对于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仲景所列药后调理诸法 ,可为三类 :一为宜者诸法 ,二为忌者诸法 ,三为补救诸法。下面分别探讨。1 宜者诸法凡可助…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遗论,早已蜚声海内外,其妇科文献也多为后世临床运用。文章对仲景妇科文献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上有所承,下有传人,史有著录;《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为林亿辑后世流传的仲景《疗妇人方》而成;《脉经》中的妇人病的条文为撰集仲景之说;并认为仲景的妇人三篇,已具妇科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鲁红献 《河南中医》2016,(11):1861-1863
仲景指出,在使用峻猛药物时初服药量不能太大,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服药后出现的症状逐渐调整服药量,即"少少加"。如果药中病,即病人服药后出现症状好转就需要减药或停药。同时特别指出,血虚津液不足的患者是禁服瓜蒂散的。应用吐法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体现出张仲景对用吐法时的态度是极其慎重的。尽管仲景在祛邪处方中没直接使用补液养阴之品,但对病邪之寒热虚实把握准确,所用方药更是全面周到,步步为营,解病之法中融入保液之思。药后禁忌生冷、黏滑、臭恶等败脾碍胃之品,五辛、酒酪等辛热伤津之品,以免妨碍人体津液的正常生成。仲景要求服药后做好相应的护理及饮食调养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也是保证津液不被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少少与"是《伤寒论》中常见的一种服药、调理方法,仲景通过"少少与"这种见微知著式的中医思维方法,旨在顺应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功能,顾护后天胃气,以利于防病传变和病情的好转。  相似文献   

19.
“瞑眩”原指昏糊眩晕之意,语出《尚书·说命》“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是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糊眩晕的反应,则药物对顽证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即泛指服药后没有一定的药物反应,治疗效果则欠满意。历代医家对“瞑眩”现象均较重视,如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此记载频多,如《伤寒论》46条曰:“太阳病,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康复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类复发因素及比例,探讨定期家访对社区居家康复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的影响.方法:将56例居家服药康复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家访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1年.家访组在维持服药治疗的同时,实施家庭教育和康复指导,对照组只常规服药治疗.对病情波动者,利用自定的判定条款判断是否复发病情,并详细记录两组复发病人的诱发因素和临床症状,统计总复发率和每种诱因下的复发率.结果:家访组复发6例,对照组复发13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3.92 P<0.05).结论:定期家访对对复发因素的干预具有实效性,能减少社区居家居家康复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