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电活动和麻醉中的镇静成分,用0(脑电静止)到100(完全清醒)分度表示镇静效果,能使医护人员对镇静深度做出迅速而明确的判断,是评估成人意识状态(包括镇静深度)敏感而准确的客观指标[1—2]。  相似文献   

2.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计算机处理的脑电参数,是结合了脑电波形中频率和幅度的无量纲的数字化信息。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BIS是目前评价麻醉中镇静深度的非常可靠的指标[1]。老年急性肠梗阻病人,因常合并其它系统的疾患,术前又无法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肝部分切除术麻醉中监测qCON、qNOX和BIS(bispectral index,脑电双频指数),观察qCON和BIS间的相关性及qNOX用于监测伤害性刺激的价值。方法:择期行开腹肝部分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两组患者的麻醉均由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实施,实施者根据BIS监测数值调节麻醉镇静深度,且不知晓qCON和qNOX监测数值。给予qCON、qNOX、BIS和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stimulation, TOF)监测。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术中停止异丙酚输注,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0~60。术毕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停止监测qCON、qNOX和BIS,并行VAS疼痛评分。所有患者均入苏醒室观察。术后24 h随访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IS、qCON、qNOX基础值、插管前即刻数值、术中平均水平、拔管前即刻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E组拔管后VAS评分均为0分,G组拔管后VAS评分0~3分,中位数为2分。qCON和BIS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相关(r~2=0.75)。结论:qCON和BIS用于监测术中麻醉镇静深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qCON可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使用qNOX有助于监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及单纯全麻下肝部分切除术中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4.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目前已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及脑功能状态最灵敏的指标之一。Andra E等研究表明BIS与单一镇静药(如异丙酚)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良好硬膜外阻滞的患者在维持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似乎尚能呈现出一定的镇静作用。本次研究拟引入BIS监测脑功能状态作为围术期麻醉深度的客观指标。评价老年患者行择期开腹手术中单纯全身麻醉与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镇静效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Narcotrend和BIS用于老年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深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醉深度监测在指导麻醉用药、避免术中知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直是麻醉领域研究的热点.脑电双频指数(BIS)被认为是麻醉深度监测的有效指标,在避免术中知晓方面具有较大价值[1],而麻醉趋势指数(NT)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数,正逐渐受到麻醉界的关注.目前关于NT在临床应用的报导较少,尤其是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本研究拟将Narcotrend和BIS联合应用于老年患者,观察其在丙泊酚靶控输注下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全麻深度监测在小儿中的应用及价值还存在争论[1]。近年来研究显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小儿全麻监测的应用价值与成人相似[1,2]。新型脑电信号监测指标脑电熵指数包括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和状态熵(state entropy,SE),在成人镇静和全麻深度监测中显示出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2],但在小儿麻醉中尚未能得到证实。本研究通过与BIS比较,探讨熵指数能否用于评价小儿七氟烷麻醉深度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一种新的脑电参数-脑电非线性指数(ENI)与BIS在丙泊酚靶控输注时预测镇静深度的能力。方法:选择30例18~60岁,ASAⅠ~Ⅱ级,拟行择期普外科手术患者。每一患者同时监测ENI和BIS。麻醉诱导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过程中每30秒进行一次镇静评分(采用改良OAA/S评分),并记录ENI和BIS值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ENI和BIS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比MAP和HR高(r=0.90、0.93vsr=0.77、0.27)。镇静过程(改良OAA/S评分)中ENI和BIS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28)。ENI和BIS预测镇静深度的能力优于MAP和HR。结论:ENI可提供与BIS相似的反映镇静深度的信息,能准确预测不同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8.
正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及镇静催眠的信息~([1]),不仅与正常生理睡眠密切相关,还能很好的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适宜的麻醉深度有益于患者围术期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脑电双频指数是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麻醉深度监测工具。大量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是唯一通过美国FDA的麻醉深度检测指标,可用来测定药物的镇静和催眠深度[1].氟吗西尼是苯二氮革类药物的特异性拮抗剂,此药在临床上用于麻醉后催醒已有多年.本文旨在比较不同剂量的氟吗西尼对麻醉后苏醒期BIS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麻醉中氟吗西尼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时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择期手术患儿,应用丙泊酚等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期间测试患儿意识反应,镇静深度采用镇静/警觉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记录OAA/S评分即刻的IoC,并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进行比较。结果25例中有效数据17例;OAA/S为0分时IoC值(44.82±8.47)、BIS值(39.00±14.44)均低于OAA/S为5分时(IoC值为96.65±2.64,BIS值为90.2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以上2个时间点IoC值均大于BIS值(P0.05);OAA/S与IoC(r=0.871,P=0.000)、BIS(r=0.864,P=0.000)以及IoC与BIS(r=0.805,P=0.002)均呈正相关。结论 IoC值可反映丙泊酚麻醉诱导期间小儿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症脑损伤病人进行镇静监测时的护士体验,为比较主客观两类镇静评估工具的效果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收集资料,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对BIS值准确性的态度不一;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有镇静之外的用处。[结论]护士对BIS监测重症脑损伤病人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态度不一,但认为BIS监测能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并可考虑将BIS作为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达到SAS评分3~4分,持续或间断给药维持镇静深度,记录患者每2小时的SAS镇静分级评分及BIS,观察24小时。比较S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和BIS评价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寻找最适BIS值。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BIS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62,P<0.05);SAS评分3~4分(镇静适度)时对应的BIS临界值为69.5~79。结论:BIS监测与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同步客观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术中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是否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方法检索CNKI、CBM、万方、PUBMED、EMBASE以及CENTRAL数据库,收集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中,比较采用BIS和传统非脑电监测判断麻醉深度的方法分别对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行随机对照研究。主要研究指标:术后谵妄发生率、麻醉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篇2835例患者,其中3篇共2498例患者比较了BIS监测和依靠临床体征判断麻醉深度对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剩余1篇共337例患者比较了BIS监测和依靠呼气末麻醉药浓度判断麻醉深度对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传统非脑电监测判断麻醉深度相比,BIS麻醉深度监测不能缩短麻醉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但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结论择期手术中行BIS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麻醉深度的评估一直是麻醉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传统的临床麻醉常根据临床体征调节麻醉深度,如血压、心率、出汗、流泪、眼球运动等。这些体征可能由于手术类型不同因人而异,且可能随麻醉和手术时间延长出现疲劳现象,加之现代麻醉术中骨骼肌松弛药和血管扩张剂的联合使用,使得全麻下的临床体征很难用来准确客观地评估麻醉深度。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迅猛发展,近年产生了许多定量脑电图和诱发电位指标,可更加精确地评估全身麻醉对其主要靶器官(大脑)的影响。目前围术期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仪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Narcotrend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BI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最早应用于临床,并且大量数据证实BIS值与镇静程相关性良好。Narcotrend监测仪则是一种新型脑电意识深度监测仪,与BIS相比,能更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费用也更低。本文对这两种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脑电双频指数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汉  刘颖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091-3093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将脑电图的功率和频率经双频分析作出的混合信息,拟合成一个最佳数字,用0~100分度表示,由小到大反映镇静深度和大脑清醒程度,数字减少时表示大脑皮层抑制加深。由于BIS综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维持期镇静深度调控的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65-75岁、ASAⅠ-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用利多卡因和地卡因的混和液。用丙泊酚、司可林、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和维持全麻。通过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使A组患者AAI维持于15±5,B组患者BIS维持于50±10,C组根据高年资麻醉医师的经验调节丙泊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观察3组间单位时间丙泊酚的用量,术中高血压、低血压的发生例次以及有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果:A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为(0.71±0.12)ml/min,B组为(0.65±0.15)ml/min,C组为(0.66±0.11)ml/min。3组间用药量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高血压和术中知晓,3组间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0%、10%、1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BIS或AAI指导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镇静深度调控是安全、有效的,但不能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吸入七氟醚对老年患者麻醉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增高,代谢降低,易发生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和认知功能障碍。而脑电双频指数(BIS)综合了脑电图中的频率,功率,位相和谐波等特性,包含了更多原始脑电信息,能迅速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及麻醉药的效应,被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包括镇静深度的最敏感、最准确的指标。本研究拟对BIS指导吸入七氟醚对老年患者麻醉恢复和七氟醚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时不同BIS值(脑电双频指数)的HRV(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镇静深度与HR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5岁以上行门诊胃镜检查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A组BIS45-55,B组55-65,C组65-75,各组均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后,术中、术毕监测BIS、HRV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A组各监测HRV明显降低(P〈0.05),B组仅有轻度下降(P〉0.05),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患者镇静深度BIS55-65时,即可明显抑制内镜操作刺激所致的HRV变化,是临床较为合适的镇静深度,可显著降低老年患者交感神经活性、交感/迷走神经均衡性和自主神经总张力,利于机体血液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赵启东  刘斌 《华西医学》2008,23(2):425-426
术中知晓可能导致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和创伤后综合征等不良后果.有效进行麻醉深度监测、避免术中知晓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脑电非线性指数等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正>理想的全身麻醉是术中无痛觉和无意识、肌肉松弛、抑制应激和自主反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完善且无相关并发症。诸多体征是反映麻醉深度的传统主观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幅度及节律、瞳孔、肌肉松度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客观、量化的镇静深度监测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临床的应用尤为广泛。本文就BIS在临床麻醉中的现状、局限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