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圆盘状受体1在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5-02/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门诊就诊的3例瘢痕疙瘩患者,均知情同意。瘢痕疙瘩事先均未进行任何治疗,将瘢痕疙瘩分为中央凹陷的老化部、隆起明显的增生部、表面潮红的浸润部及正常皮肤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通过WESTBLOT实验检测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圆盘状受体1、p53、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①WEST BLOT实验检测结果:圆盘状受体1的表达以增生部、浸润部最明显,而老化部次之,正常皮肤部表达最弱。p53表达以老化部、增生部、浸润部为显著,正常皮肤部表达不显著。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老化部、增生部、浸润部表达强于正常皮肤部,而浸润部较老化部表达更强。②瘢痕疙瘩不同部位细胞凋亡率比较:正常皮肤部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老化部及增生部[(10.1&;#177;3.5)%,(6.2&;#177;1.8)%,(5.1&;#177;3.7)%(P〈0.05)],其中浸润部(4.6&;#177;3.4)%与正常皮肤部相比,差异具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在瘢痕疙瘩中表现出圆盘状受体1高表达及成纤维细胞低凋亡的特性,圆盘状受体1强表达区也有p53强表达,以上作用可保护细胞,防止细胞凋亡,而且有利于瘢痕疙瘩的浸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1,TNFR)1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病理性瘢痕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瘢痕形成机制。方法:对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分析TNFR和Caspase-3的表达及分布规1律。结果:TNFR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04±2.52)%,(3.27±1.30)%和(7.67±2.35)%,TNFR在正常皮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增生性1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而瘢痕疙瘩组阳性表达率又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51.453,P<0.01);Caspase-3在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率为(14.84±2.41)%,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组(5.05±1.47)%和瘢痕疙瘩组(2.95±1.25)%,3组间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差异亦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61.694,P<0.01)。结论:在细胞凋亡通路中凋亡关键效应子Caspase-3的激活减少及TN-FR介导的死亡受体凋亡通路受阻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1一定的作用;同时,TNFR又可能介导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促1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表明TNFR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具有双1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成纤维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 p75及 sortilin 的研究较少,p75及 sortilin 在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量是否有差异目前未见报道。目的:比较神经生长因子低亲和力受体 p75及 soritilin 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中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并以人永生化上皮细胞 HaCaT 为阳性对照。通过实时定量 PCR 在 mRNA 水平检测 p75及 sortilin 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及差异,进一步通过 Western-blot 及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观察 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及 sortilin 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差异。结果与结论:实时定量 PCR 及 Western blot 结果可见,在 mRNA 及蛋白水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 p75,sortilin 均呈阳性表达,其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 p75及 sortilin在 mRNA 及蛋白水平表达量明显少于 HaCaT,且 p75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ortilin 表达量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P <0.05)。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 p75及 sortilin 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部位均位于胞膜及胞浆。由于神经生长因子前体与 p75受体高亲和力结合并在 sortilin 协助下发挥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sortilin在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可能与其高增殖状态有关,该结果为病理性瘢痕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体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以及对生长抑制因子的反应都与正常成纤维细胞不同。探讨fas基因和p53基因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结构变化与其功能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1-03/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为对照,检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中成纤维细胞fas全基因编码序列和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外显子4~6的基因结构,以其变化判断在瘢痕形成中抑制细胞进程及介导细胞凋亡的功能。结果: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6,8,9及p53基因外显子4,5,6均存在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结论:正常皮肤fas和p53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和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致介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进程等功能丧失,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及周围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差异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鲁峰  高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70-3671
目的 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体内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以及对生长抑制因子的反应都与正常成纤维细胞不同。探讨,fas基因和P53基因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结构变化与其功能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1-03/09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完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为对照,检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中成纤维细胞fas全基因编码序列和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外显子4~6的基因结构,以其变化判断在瘢痕形成中抑制细胞进程及介导细胞凋亡的功能。结果: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6,8,9及p53基因外显子4,5,6均存在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结论:正常皮肤fas和P53基因结构无变异,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基因和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致介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进程等功能丧失.与瘢痕疹瘩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并与正常皮肤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4/10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切取12例瘢痕疙瘩和6例正常皮肤标本,先经原代培养为成纤维细胞,取3~6代细胞分别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与正常皮肤相比,瘢痕疙瘩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都增强,但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增强尤其明显;图像分析定量统计显示瘢痕疙瘩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染色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76±0.52,0.74±0.17,P<0.01),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染色阳性指数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0.95±0.202,0.76±0.17,P=0.07)。②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21.73±6.51,14.41±3.37,P=0.02),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β的每百万看家基因含量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6)。结论: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的蛋白和mRNA表达都显著升高,可能是其病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反映端粒酶的活性的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5/07在长海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增生性瘢痕标本和瘢痕疙瘩标本各18例,来源于2004-06/2005-05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正常皮肤标本18例,取自瘢痕邻近的正常皮肤。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3组皮肤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蛋白表达进行检测,观察其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A值和阳性面积率。结果: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阳性颗粒的平均吸光度: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5.940±0.675,0.456±0.078,1.352±0.193,P<0.01),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②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阳性面积率:瘢痕疙瘩组高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眼(0.203±0.025)%,(0.038±0.010)%,(0.067±0.011)%,P<0.01演,增生性瘢痕组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端粒酶在病理性瘢痕中表达增高,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密切相关。设想减少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活性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53和c-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有其对增生性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在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8例和其对应的周围正常皮肤组织8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p53和c-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及变化规律。结果:p53和c-myc蛋白在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内都有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p53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而c-myc蛋白的阳性信号则存在于表皮基底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毛囊和汗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53和c-myc两种蛋白表达均增强,p53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而c-myc阳性表达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的p53蛋白含量虽有增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c-myc蛋白的阳性颗粒明显增多。结论:在增生性瘢痕发生过程中,p53和c-my蛋白不同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显示,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以c-myc蛋白的作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