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预后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13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并发脑梗死患者32例为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OS评估,观察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例,中残10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后,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必须针对可能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护技术在救治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56例,入院时GCS评分9~12分;27例(观察组)急诊行持续ICP监护,根据监护结果选择手术时机;29例(对照组)根据经验选择手术时机。所有患者均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出院时,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观察组恢复良好15例,中残8例,重残3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4%、3.7%和18.5%,对照组分别为31.0%、24.1%和44.8%;术后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ICP监护技术能更好地判断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伤情,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39例高血压脑出血分成超早期组(106例)和早期组(133例)施行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超早期组术后死亡12例,GOS恢复良好19例,中残61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0例。早期组术后死亡16例,按GOS恢复良好12例,中残58例,占约49.57%,重残43例,植物生存4例。结论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如条件许可,应尽早实施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CT监控下钻孔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48例,采用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24例(对照组),采用CT实时监控下钻孔抽吸术治疗24例(观察组)。结果两组术后血肿体积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显著(P0.05)。发病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近期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6个月,按Barthel指数评估远期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68.13±19.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17±26.73)分;P0.05]。结论术中实时CT监控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血肿清除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共收治符合标准的颅脑损伤146例,采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52例(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94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病死率(17.3%)与对照组(20.2%)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发生率(13.5%)明显低于对照组(28.7%;P<0.05)。观察组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14.3%)、脑积水发生率(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8%、30.3%;P<0.05)。伤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疗效。观察组恢复良好27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4例;对照组恢复良好30例,中残6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4例,死亡29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51.9%)明显高于对照组(31.9%;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方法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ICP)增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实验组)和非监测组(对照组); 所有实验组病例经FVEP监测ICP和立即行腰穿检查测ICP,治疗上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 记录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以及肾功能情况,评估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临床调整脱水剂的应用效果; 记录2组患者GOS评分,评价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FVEP无创颅内压测得值与腰椎穿刺颅内压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95.76±13.24)mmH2O vs(197.04±11.98)mmH2O, P>0.05]; 实验组甘露醇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2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3.889, P=0.048)。结论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替代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调整并减少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改善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脑干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7例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43例)与常规治疗组(4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止血、脱水等治疗,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纳洛酮1mg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每日4次,连续10d为1疗程。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意识障碍患者觉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肿吸收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6例,重残或植物生存4例,死亡27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或植物生存4例,死亡35例。结论纳洛酮对脑干出血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激酶对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引流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6例,按尿激酶使用剂量分为A组(48例)和B组(78例)。A组给予血肿腔内注射2-4万单位尿激酶,B组给予血肿腔内注射5-10万单位尿激酶。使用尿激酶后48 h内复查头部CT判断血肿引流效果。结果A组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率≥85%的患者所占比例(60.4%,29/48)明显低于B组(83.3%,65/78;P〈0.05)。A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8.3%,4/48)与B组(9.0%,7/78)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月,根据GOS评分,A组恢复良好9例,中残24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4例;B组恢复良好18例,中残42例,重残13,植物生存5例。两组患者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可以提高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引流效果,但是没有显著增加再次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软通道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联合应用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软通道微创穿刺常温治疗组23例(A组),软通道微创穿刺联合亚低温治疗组25例(B组)。术后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第2、3天B组颅内压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再出血:B组少于A组(P0.05);术后6个月GOS评分:A组恢复良好1例(4%),中残3例(13%),重残6例(26%),植物生存6例(26%),死亡7例(31%);B组恢复良好4例(16%),中残9例(36%),重残8例(32%),植物生存2例(8%),死亡2例(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美国强生公司Codman颅内压监护仪监测ICP 43例(监测组),未进行ICP监测43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6个月,监测组预后良好率(65.1%,28/43;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5%,17/43;P<0.05)。监测组脱水药物使用时间、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术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能实时动态反映ICP变化,指导和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脱水药物时间与剂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球囊脑造通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6月应用球囊脑造通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5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术后24 h复查头部CT,计算血肿清除率;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术后24 h复查头部CT,血肿清除率>90%有40例,80%~90%有15例,60%~80%有3例;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1.8±6.7)%。术后无死亡、颅内感染、脑积水并发症,术后出现再出血2例、肺部感染7例、硬脑膜下积液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4%(12/56)。术后56例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14例 ,中残23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6例;预后良好率为66.1%(37/56)。结论 球囊脑造通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创伤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1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GOS评分):Ⅰ级(能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或指导)5例,Ⅱ级(能活动,但需指导)6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走)4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1例,Ⅴ级(植物生存)1例. 结论 脑梗死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复杂,早期诊断和防治是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镇痛、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50例,根据镇痛、镇静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对照组应用盐酸异丙嗪+盐酸氯丙嗪。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镇痛效果和呕心呕吐程度,采用Ramsay评分评估镇静效果,同时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用药后2、6、12、24 h,观察组镇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12、24 h,观察组恶心、呕吐程度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24 h,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2、6、12、24 h,观察组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布托啡诺,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并且可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前循环AIS 1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神经重症监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rScO2目标导向治疗。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NIHSS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及GOS-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转化、脑血管再闭塞等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能有效缩短前循环AIS机械取栓术的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减压抢救方案对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新兴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疝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实验组于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前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操作,比较2组患者的瞳孔恢复时间、脑疝持续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使用GOS量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 结果对照组瞳孔恢复时间[(6.60±0.93)min]、脑疝持续时间[(24.60±1.12)min]和手术操作时间[(25.70±1.50)min]长于实验组[(3.20±0.95)min、(16.70±1.34)min和(16.50±1.6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OS量表Ⅰ级、Ⅱ级和Ⅲ级较实验组多,Ⅳ级和Ⅴ级较实验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58.1%)较实验组(83.9%)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前的微创穿刺引流操作能缩短患者瞳孔恢复时间、脑疝持续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和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诊断脑梗死。出院和门诊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0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260例患者中,继发性脑梗死13例(5.0%),包括大面积脑梗死7例(2.7%)。13例继发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出院时G0S评级Ⅴ级3例,Ⅳ级1例,Ⅲ级5例,Ⅰ级(死亡)4例。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为预后良好,3例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合并脑疝、昏迷及手术治疗是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颅脑损伤情况、入院合并基础疾病、颅内感染、血红蛋白(Hb)≥160 g/L,以及Hb<110 g/L等因素均非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昏迷是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4.818,95%CI:1.225~18.954,P=0.024)。结论入院时昏迷的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的脑血管动力学参数(CVHI)的影响,探讨尼莫地平治疗HCH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96例HCH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治疗组(57例)和常规治疗组(3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VHI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后的血肿量和水肿面积,评估两组疗效。结果尼莫地平组用药后的平均血流量(Qmean)值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的升高(P<0.05),外周血管阻力(R)和临界压力(CP)值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两组平均血流速(Vmean)差异无显著性;尼莫地平组治疗后的血肿量和水肿面积积分差较常规治疗组的差异不显著;尼莫地平组的好转率(85.97%)较常规治疗组(58.98%)显著提高(P<0.01)。结论尼莫地平治疗HCH具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近期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治疗方式,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观察组(44例,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穿刺碎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治疗之后,观察组GOS评分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 d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穿刺碎吸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临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1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治疗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1例,死亡3例。结论脑梗塞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潜在致病因素复杂。完善综合治疗措施对降低患者死亡率、伤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