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T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肺亚实性结节患者资料,包括6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2例原位腺癌(AIS)、58例微浸润性腺癌(MIA)及94例浸润性腺癌(IAC),将AAH、AIS和MIA归为非侵袭组、IAC归为侵袭组。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119,含5例AAH、9例AIS、36例MIA及69例IAC)和验证集(n=51,含1例AAH、3例AIS、22例MIA及25例IAC)。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灶CT表现,筛选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CT模型;基于训练集提取及筛选病灶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基于CT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构建联合模型,并以列线图将其可视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基于验证集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以校准曲线评价联合模型的校准程度。结果 CT所示结节长径和最大CT值为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为IAC的CT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以之构建CT模型。基于训练集筛选出6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验证集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的AUC分别为0.772、0.785及0.869;联合模型的AUC高于CT模型(Z=2.336,P=0.019)而与影像组学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25,P=0.054),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较高。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可有效预测肺亚实性结节侵袭性。 相似文献
3.
纯磨玻璃密度浸润性肺腺癌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纯磨玻璃密度(pGGO)结节浸润性肺腺癌的CT特点。方法根据2011年多学科肺腺癌分类(IASLC/ATS/ERS分类),收集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肺腺癌并且CT表现为pGGO结节(≤3cm)的88例患者(94个病变),其中浸润性肺腺癌37例(38个病变),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结节的瘤肺界面、病灶边缘(分叶、毛刺)、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结果 38个浸润性肺腺癌结节最大径0.7~3.0cm,平均(1.75±0.46)cm,其中结节直径1cm者3个,1~2cm者25个,2cm者10个。所有结节边界均较清楚,结节出现分叶31个,毛刺11个,空泡征28个,形成空腔5个,胸膜凹陷征14个,血管集束征28个。18个结节局部或整体密度增高,其中局部密度增高12个,整体密度增高6个。手术病理证实贴壁生长腺癌27个,微乳头腺癌2个,腺泡样癌4个,乳头型腺癌2例,实性腺癌3例。结论 pGGO肺腺癌结节中,CT表现为空泡征、瘤肺界面清晰、血管集束征提示浸润性肺腺癌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6例胰腺SPT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相比较。结果 16例胰腺SPT的CT和(或)MRI表现为实性肿块2例,囊实性肿块14例。2例呈分叶状和不完整包膜,1例界线不清,余13例呈轮廓规整的圆形,有完整包膜。增强后实性肿块和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动脉期或胰腺期呈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大体标本与CT表现具有较好一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11例为良性,5例为低度恶性。有无包膜或包膜是否完整在良、恶性SP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和囊变程度在良、恶性SP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SPT的CT和MRI特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成分动脉期或胰腺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渐进性强化。包膜不完整或无明显包膜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5.
CT影像组学标签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敏感突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基于CT平扫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探讨其用于预测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可行性。方法根据EGFR基因突变情况将80例肺腺癌患者分为EGFR敏感组(n=37)及EGFR不敏感组(n=43)。收集2组肺部病灶CT平扫主观影像征象,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法进行特征挑选,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建立主观影像征象模型、影像组学标签及融合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效能。结果 EGFR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间CT主观影像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特征选择,确定CT影像组学标签由4个影像组学特征构成。主观影像征象模型(AUC=0.66)、影像组学标签(AUC=0.77)及融合模型(AUC=0.83)预测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效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融合模型预测的效能最优。结论基于CT平扫图像建立的影像组学标签能够预测肺腺癌EGFR基因敏感突变。 相似文献
6.
病例1,男,59岁,体检发现右上肺占位,无发热、咳嗽、咳痰;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哕音。病例2,女,35岁,胸闷,咳痰半个月,右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哕音,C反应蛋白阳性。CT扫描均见单发实性肿块(图1A~1C),边缘清楚,轮廓均光整,可见浅分叶,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5cm、6.5cm;平扫均显示为略低密度影(与胸壁肌肉相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肺淋巴瘤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肺淋巴瘤(淋巴瘤组)及64例PIMA患者(PIMA组),按7∶3比例将其随机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于胸部CT纵隔窗图像上沿病灶边缘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参数。以最小冗余最大相关、LASSO十折交叉验证进行特征降维,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影像学特征模型及二者融合的个体化预测模型(以列线图表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对肺淋巴瘤与PIMA的鉴别效能,以决策曲线分析(DCA)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效用价值。结果共获得15个影像组学参数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OC曲线结果显示其鉴别训练集肺淋巴瘤与PIMA的AUC=0.84,验证集AUC=0.77。以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构建影像学特征模型,训练集AUC=0.85,验证集AUC=0.81;融合列线图对训练集AUC=0.95,验证集AUC=0.92;列线图具有更高的临床效用价值。结论基于CT征象、影像组学标签构建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可有效鉴别肺淋巴瘤与PIMA。 相似文献
8.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男10例,女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FH的CT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MFH位于下肢8例,上肢1例,腹膜后3例,鼻部2例,肝脏2例,背部1例,肠道1例。CT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似或略低,多不均匀,边界不清,病灶内见坏死15例,囊变9例,钙化3例,出血2例;增强后肿瘤多呈不均匀中等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并呈现"快进慢出"的特点。光镜下见肿瘤细胞成分复杂,大量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席纹状或轮辐状排列为其特征性病理表现。结论 CT对诊断MFH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脂瘤的CT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肾上腺髓脂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CT图像上,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肾上腺髓脂瘤发生在左侧2例,右侧9例,双侧1例。CT特征表现为以脂肪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和骨髓造血细胞组成。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者为11/12例。结论肾上腺髓脂瘤虽然较为少见,但其病理成分特殊,CT表现极具特征性,结合临床和化验检查,术前完全能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接受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的单发肺结节患者,均于定位后24 h内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肺结节。于CT图像上测量肺内定位爪钩与结节外缘之间的最短距离,以该距离<1 cm为定位准确性较好,≥ 1 cm为准确性较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14枚肺结节均一次性穿刺定位成功,其中189枚定位准确性较好(较好组)、25枚定位准确性较差(较差组);组间结节深度、(进针处)胸壁厚度、进针深度、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及术中针道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径(OR=10.422,P=0.034)、结节深度(OR=0.045,P<0.001)、胸壁厚度(OR=0.635,P=0.029)及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OR=1.044,P=0.009)均为影响准确定位的因素。结论 于CT引导下以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时,结节径线和深度、胸壁厚度及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均影响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安全、有效,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对于可能合并坏死的较大肺部病变或阻塞邻近支气管引起阻塞性病变者,于CT引导下选择穿刺靶点相对困难,影响穿刺诊断率。PET/CT不仅可对病灶进行解剖定位,还能反映其代谢水平。本文对PET/CT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5)及对照组(n=55),分别给予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及单纯吉非替尼治疗,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32例、稳定(SD)7例、进展(PD)4例,临床有效率为80.00%(44/55),疾病控制率92.73%(51/55);对照组CR 9例、PR 24例、SD 10例、PD 12例,临床有效率为60.00%(33/55),疾病控制率78.18%(43/5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气胸、咯血、胸痛、发热人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2组腹泻、皮疹、肝功能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晚期肺腺癌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43岁,腹胀15天,无腹痛及腹泻;既往孕4产2,10个月前无诱因阴道出血并排出血块及烂肉样组织。查体:贫血貌,腹膨隆,腹围122cm,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肝脾触诊不满意;阴道通畅,宫颈质硬,呈桶状,活动度欠佳,触之出血,无触痛,穹窿处组织质硬、挛缩;TCT示非典型腺细胞。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6g/L,CA125 159.8U/ml,HE4 38.6pmol/L,绝经后罗马指数35.97%,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0.5ng/ml。 相似文献
15.
双血供CT灌注(DI-CTP)可同时定量评估肺动脉(PA)和支气管动脉(BA)供血,显示病理状态下二者供血比例变化,提供肺部病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本文就DI-CTP用于肺部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观察CT引导下以半自动活检针(SAB)与全自动活检针(AB)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328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肺病变患者,根据所用活检针分为SAB组(n=151)及AB组(n=177);比较组间可操作性、诊断效能和并发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高级别肺出血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AB组可操作评价结果均优于SAB组(P均<0.05)。2组诊断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SAB组诊断敏感度91.00%、准确率94.04%、阴性预测值85.00%,AB组分别95.52%、96.61%及87.7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及高级别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大小、与胸膜距离及活检针类型是高级别肺出血的独立影响因子(OR=0.95、1.06、2.61,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以SAB或AB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均安全、有效;以AB活检临床可操作性更强,而以SAB活检肺出血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临床表现及CT特点。结果 18例单发脾脏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血管瘤2例,其中1例明显强化,1例边缘结节状强化;3例淋巴管瘤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3例较大窦岸细胞血管瘤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逐渐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与周围组织相仿,另2例边缘轻度强化;3例较大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样转化病灶内见"辐轮状钙化"及"辐轮状强化",另1例病灶内见液化坏死;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平扫及增强无特征性改变;1例巨块型淋巴瘤动脉期可见"血管漂浮"征;2例淋巴瘤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 CT可较清晰地显示脾脏病灶的大小、形状、密度、边界及强化程度,对脾脏单发肿瘤或肿瘤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