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情绪调节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GROSS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对整群抽取的湛江市某所高校1 08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大学生女生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得分(5.21±0.88,1.95±0.34)均高于男生(5.05±0.92,1.89±0.36)(t值分别为-4.52,-3.99,P值均<0.01);城市学生的抑郁得分(1.95±0.35)高于农村学生(1.92±0.34),文科生抑郁得分(1.96±0.34)高于理科生(1.91±0.34)(t值分别为2.15,-3.47,P值均<0.05);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认知重评策略呈正相关(r=0.22,P<0.01),与抑郁水平、表达抑制策略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0.10,P值均<0.05);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认知重评呈负相关(r=-0.25,P<0.01),与表达抑制呈正相关(r=0.10,P<0.05).大学生认知重评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表达抑制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间无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在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对随机抽取的1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在男性的表达抑制得分显著高于女性(t=14.590,P0.01)。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相关,回避型依恋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5),与表达抑制显著正相关(r=0.55,P0.05);焦虑型依恋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5),与表达抑制呈显著负相关(r=-0.34,P0.05);依恋回避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9.350,P0.01),依恋焦虑的大学生更多的使用认知重评策略(t=2.644,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 799名,采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2项一般焦虑症(GAD-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7%,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为28.6%。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2,0.27),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71),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30)(P值均<0.01)。儿童期心理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手机成瘾和焦虑症状(β值分别为0.08,0.06,0.66,P值均<0.01);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占25.27%,P<0.05),总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于2015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承德(冀北)、保定(冀中)、秦皇岛(冀东)、邯郸(冀南)各选取1所全国统招普通本科高校,共抽取682名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调查。依据儿童期有无留守经历分为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其中留守组137人,男生51人,女生86人;非留守组545人,男生210人,女生335人。结果河北高校农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较常发生的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8.69±4.53)、人际关系(7.17±4.58)及健康适应(4.53±2.77),且在受惩罚因子(t=2.158,P=0.032)和其他因子(t=3.020,P=0.003)上与非留守组大学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为(36.92±8.96)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33.71±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7,P0.01)。相关分析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值依次为0.446、0.466、0.371、0.246、0.427和0.378,P0.01)。回归分析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因子(标准化β=0.329)和健康适应因子(标准化β=0.240)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42。结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较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对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珏  郭年新  麻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8,(10):1783-1786
目的 考察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分析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安全感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7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有47.7%的大学生在儿童期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虐待,有无虐待经历的大学生在安全感、拒绝敏感性和抑郁症状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4, P<0.001; t = -4.85, P<0.001; Z = -4.78, P<0.001);儿童期虐待直接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 = 0.48(0.39~0.57), P<0.001];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在儿童期虐待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β = 0.21(0.14~0.28), P<0.001; β = 0.04(0.01~0.06), P<0.05; β = 0.02(0.01~0.03), P<0.05]。结论 儿童期遭受过虐待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儿童期虐待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安全感并提高拒绝敏感性进而增加大学生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7.
李娇  乔娟  周勤  朱相华 《中国校医》2022,36(10):724
目的 探讨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3所高校2 371名大学生,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Amos 7.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929名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危险行为总发生率为92.2%,高于1 442名无儿童期受虐待者的 89.3%(χ2=5.622,P=0.018),其中熬夜(30.2% vs 20.0%)、有害物质使用(23.6% vs 15.3%)、自杀自伤意向(12.2% vs 5.6%)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28、25.905、32.230,P<0.001)。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人格、焦虑抑郁、生活事件有直接影响(β=0.335、0.142、0.273,P<0.001),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0.05);人格、焦虑抑郁对危险行为有直接影响(β=-0.615、0.609,P<0.001);人格对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453、0.742,P<0.001);生活事件对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β=0.107,P=0.004),而对危险行为无直接影响(P >0.05)。结论 人格特质、应激压力、焦虑抑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影响效应,对大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时需注意儿童期受虐待经历的不良影响,减轻应激压力,舒缓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护士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抑郁的状况,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的影响,为增强护士的情绪调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对2所三级甲等医院268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平均分为(12.91±2.75)分,高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11.32±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5),且职称越高越多采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职称越低越多采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自我责难、灾难化、责难他人);与国内常模的(33.46 ±8.55)分比较,护士[(58.82±7.15)分]、护师[(54.82±8.76)分]、主管护师[(47.31±6.45)分]3组抑郁得分均较高(P<0.01),且职称越低抑郁得分越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责难、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均与护士抑郁呈正相关(P<0.01),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等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均与护士抑郁呈负相关(P<0.01).结论 护士职称越高,越多采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自我责难、灾难化、责难他人、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等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护士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和综合院校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抑郁、焦虑、压力)、情绪调节策略与拖延行为及相关性。方法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Gross情绪调节方式问卷、一般拖延量表,于2019年5—7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匿名问卷调查,运用SPSS 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水平均比综合院校大学生高(均P0.01),但综合院校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更强(P0.01),同时男性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比女性大学生更好(P0.01)。大学生拖延行为在不同专业院校、性别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医学院校女性大学生拖延行为相较于男性大学生更严重(P0.05)。女性大学生认知重评与抑郁、焦虑、压力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男性大学生表达抑制与抑郁、焦虑、压力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且与拖延行为呈正相关(P0.05)。男性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抑郁和拖延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医学院校与综合院校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压力水平均可直接影响拖延行为,且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也可以对拖延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为青年军人情绪调控训练提供实证研究依据。方法整群抽样418名青年军人,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青年军人焦虑总均分为(40.77±9.49)分,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的均分为自我安慰(3.47±0.68)分、行为抑制(3.12±0.66)分、情感求助(3.11±0.77)分、认知重视(2.78±0.73)分。青年军人焦虑水平与认知重视呈正相关(r=0.379,P0.01),而与自我安慰、情感求助呈负相关(r=-0.329,P0.01;r=-0.156,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能够预测军人焦虑22.2%的变异量,且认知重视对焦虑具有促进作用,自我安慰对焦虑具有抑制作用。不同焦虑水平下青年军人认知重视(F=8.125,P0.001)、自我安慰(F=9.761,P0.001)使用频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认知重视、自我安慰是青年军人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军队心理工作者应重视对军人认知重视、自我安慰等调节方式的引导和教育,以更好地帮助基层官兵调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与儿童期虐待和近期生活事件的关系,验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方法方便抽取合肥市3 798名使用网络的中学生,进行亲子冲突策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人口学特征调查。采用层级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儿童期虐待、近期生活事件和抑郁可能存在的调节中介效应。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早期虐待经历与近期生活事件均有关联(P值均<0.01),并通过近期生活事件间接地对青少年抑郁产生效应(P值均<0.01);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有调节作用(P=0.001),而男生未见儿童期虐待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P=0.260)。结论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部分是通过近期生活事件介导的间接效应,中学女生儿童期虐待对间接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应该采用措施阻止儿童期虐待的出现,其中受虐女童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重评在留守中学生消极学业情绪与心理幸福感关系中的作用。方法于2016年1—2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安徽省六安市、芜湖市和马鞍山市11~18岁留守中学生434人,运用心理幸福感问卷、消极学业情绪问卷、情绪调节问卷以及背景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对其心理幸福感、消极学业情绪、情绪调节以及背景变量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t检验表明,留守中学生中男生心理幸福感低于女生[(111.89±24.339)vs.(117.97±24.292),P<0.05,d=-0.251],男生的焦虑、沮丧高于女生[焦虑:(19.66±4.958)vs.(17.99±5.242),P<0.01,d=0.327;沮丧:(13.72±3.647)vs.(14.96±3.736),P<0.01,d=0.270]。相关分析显示,留守中学生心理幸福感与认知重评正相关(r=0.246,P<0.01),与消极学业情绪负相关(r=-0.242,P<0.01);而认知重评与消极学业情绪负相关(r=-0.112,P<0.01),但相关系数低于0.20。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等背景变量后,消极学业情绪与心理幸福感的负向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β=-0.54,t=-3.03,P=0.003),同时认知重评在消极学业情绪与心理幸福感关系中调节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62,t=2.10,P<0.05);简单斜率检验表明,认知重评低分组(均分在-1标准差或以下)的消极学业情绪对心理幸福感的负向关联有统计学意义(simple slope=-0.368,t=-5.04,P<0.001);而认知重评高分组(均分在+1标准差或以上)的消极学业情绪对心理幸福感的负向关联无统计学意义(simple slope=-0.149,t=-1.71,P=0.089)。结论留守中学生认知重评的提高能降低消极学业情绪与心理幸福感的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以及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638名大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CTQ)、反刍思维量表(RRS-CV)、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1)大学生情感虐待的检出率为29.15%,自杀风险的检出率为23.67%; (2)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反刍思维及自杀风险正相关(r=0.43,P<0.01;r=0.37,P<0.01),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负相关(r=- 0.32,P<0.01);(3)反刍思维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反刍思维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即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β=0. 13, t=3.01,P<0.01; 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β=0. 29,t=6.95,P<0.001)。结论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自杀风险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反刍思维是二者关系的中介变量,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缓冲了儿童期情感虐待对自杀风险的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强,反刍思维对自杀风险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4.
了解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危险行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山东省烟台市4所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量表(BSSI)及自拟一般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1 000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率为11.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以情感虐待(97.2%)与情感忽视(74.7%)为主.轮廓分析显示,抑郁症分级严重程度越高,5种不同虐待类型的得分也越高(F=790.5,P<0.05).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抑郁症、吸毒及自我伤害4种危险行为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0,0.129,0.101,0.110,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虐待是大学生发生自杀、抑郁等危险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学校应针对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儿童期创伤对军校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并分析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在重庆市某军校随机选取42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军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军校大学生抑郁总分为40.24±12.57,儿童期创伤总分为34.96±12.04,家庭适应性总分为53.44±8.94,家庭亲密度总分为73.47±8.47,积极应对方式总分为25.88±6.15,消极应对方式总分为9.76±3.64。抑郁高分组在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均高于低分组,而在积极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得分上则低于低分组。抑郁得分与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和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r=0.229~0.492,均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0.427、-0.468、-0.477,均P0.01)。儿童期创伤总分、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可有效预测抑郁情况(β=0.275、-0.262、0.171、-0.197,P0.01),可解释37.4%的变异量。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29、0.144)。结论儿童期创伤是军校大学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改善消极应对方式,提高家庭适应性可能有助于缓解儿童期创伤对军校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了解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样选取江苏省某3所高校2 363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问卷测试.结果 969名有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生理(15.03±2.16)、心理(14.56±2.30)、社会(13.56±2.55)、环境(13.52±2.02)及生命质量总分(56.67±7.21)均低于无受虐待经历大学生[(16.21±2.05)(15.80±2.17) (15.00±2.64) (14.65±2.15) (61.67±7.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59~ 16.207,P值均<0.0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外向性、谨慎性、社会支持、开放性、性别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β=0.053~0.198,P值均<0.05),神经质、生活事件总分、身体健康状况不良、心理健康自评差、家庭经济状况差、虐待总分均与受虐待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呈负相关(β=-0.050~-0.341,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受虐待大学生的受虐待程度越重,社会支持越低,近期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身心健康和家庭经济状况越差,其生命质量越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孤独感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及关系.方法 用UCLA孤独感量表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网游成瘾与一般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t检验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高于一般大学生(t=2.13,P<0.05);关注计划(t=-3.54)、积极重评(t=-1.99)和视角转换(t=-2.95)等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较低(P均<0.05),而灾难化(t=3.02)和责备他人(t=4.98)等非适应性策略得分较高(P均<0.01);相关分析发现,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呈正相关(r=0.326,P<0.05).结论 网游成瘾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多采用非适应性策略;孤独感与灾难化策略的使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惧怕否定评价对大学生隐性认知风格和抑郁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隐性不适应风格问卷(LMSQ)、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贝克抑郁量表(BDI)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抑郁程度在LMSQ的躯体威胁、社交威胁因子及其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P0.001)。(2)隐性认知风格、惧怕否定评价与抑郁三者得分均呈正相关(r=0.487;r=0.343;r=0.384),且P0.01。(3)惧怕否定评价对大学生隐性认知风格与其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0.403。结论大学生隐性认知风格与其抑郁之间关系密切,惧怕否定评价在大学生隐性认知风格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示可以从隐性认知风格和惧怕否定评价两方面对大学生抑郁情绪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