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病原因、致病菌及转归预后情况,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腹膜透析治疗并发生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腹膜炎的发病原因、致病菌、转归预后情况。结果共收治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患者96例次。腹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换液操作不规范35例(36.5%),肠道感染27例(28.1%)。腹膜透析液培养阳性63例,阳性率65.6%。革兰阳性球菌38例(60.3%),革兰阴性杆菌18例(28.6%),真菌4例(6.3%),混合菌3例(4.8%)。培养阳性者行致病菌耐药分析,革兰阳性球菌中,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主要对红霉素(69.2%)和青霉素(68.4%)耐药率高。头孢西丁(46.7%)和头孢唑啉(45.9%)耐药率也较高。革兰阴性杆菌中,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对头孢唑林(53.8%)和头孢他啶(38.5%)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球菌性腹膜炎治愈率较高,明显高于革兰阴性杆菌(χ~2=5.661,P=0.017)、真菌(χ~2=26.526,P0.001)、混合菌的腹膜炎(χ~2=11.907,P=0.001);真菌性腹膜炎的退出率较高,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χ~2=26.526,P0.001)、革兰阴性杆菌(χ~2=4.390,P=0.036)、培养阴性的腹膜炎(χ~2=11.485,P=0.010);真菌性腹膜炎的死亡率较高,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χ~2=26.526,P0.001)、革兰阴性杆菌(χ~2=6.016,P=0.010)、培养阴性的腹膜炎(χ~2=32.918,P0.001)。结论本中心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为换液操作不规范和肠道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培养阳性的致病菌对国际腹膜透析协会指南推荐的头孢唑林和头孢他啶有不同程度的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性腹膜炎治愈率较高,预后好;真菌性腹膜炎退出率及死亡率较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龄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达标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0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始规律腹膜透析的所有透析龄≥3个月的资料完整的患者。以血红蛋白100~120g/L为目标范围评估患者透析各时间点血红蛋白达标率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共有52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本组患者透析前的血红蛋白达标率为14.8%,腹膜透析1、6、12、24、36月的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为36.3%、40.7%、43.8%、42.1%、42.6%,与透析前相比,腹膜透析后血红蛋白达标率均明显升高(1月χ~2=207.112,P0.001;6月χ~2=230.008,P0.001;12月χ~2=189.613,P0.001;24月χ~2=162.607,P0.001;36月χ~2=168.074,P0.001)。各时间点血红蛋白≥10g/d L的比例分别为16.7%、72.2%、73.1%、77.1%、78.9%和78.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磷(β=-0.104,P=0.023)、血清白蛋白(β=0.167,P0.001)、空腹血糖(β=0.110,P=0.016)、转铁蛋白饱和度(β=0.482,P0.001)和残肾功能(β=0.127,P=0.006)是腹膜透析1月时血红蛋白的独立相关因素。腹膜透析36月时,转铁蛋白饱和度(β=0.494,P0.001)和残肾功能(β=0.182,P=0.001)是血红蛋白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达标率较透析前显著增高,但总体达标率仍不理想;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残肾功能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受照顾情况、卫生情况、生活质量和家庭经济状况,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上海瑞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166例稳定透析、随访规律、腹膜透析时间3个月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展开问卷调查。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腹膜透析随访评估和腹膜炎发生率,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寻找腹膜炎危险因素。结果 166例腹膜透析患者中男性占103例(62.4%),初始透析年龄平均为(57.88±17.31)岁,至2015年12月底期间曾发生腹膜炎者达55人(33.13%)。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发生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是年龄(OR=1.054,95%CI 1.007~1.104,P=0.025)、血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P=0.033,95%CI 1.003~1.090,OR=1.045)、花费对家庭影响(OR=0.371,95%CI 0.149~0.923,P=0.037)。腹膜炎组与非腹膜炎组相比,透析龄更长(Z=-6.796,P0.001),尿素清除指数(kt/v)(Z=-2.174,P=0.030)、内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值更高(Z=-2.286,P=0.022),患者参与社会工作学习的比率更高(P=0.037)。结论本研究中腹膜透析患者的受照顾情况、卫生情况、生活质量基本良好,腹膜透析花费对大部分家庭处于可接受水平;腹膜透析患者初始透析年龄大、透前25-OH-D3较高是腹膜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主观认为腹膜透析支出对家庭经济影响大者腹膜炎发生率低;社会生活的高参与度(患者能正常参与社会工作学习)、透析龄长、腹膜透析溶质清除不足等也可能影响腹膜炎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经验治疗方案治疗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疗效。方法对134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试验,给予59例患者头孢唑啉联合头孢他啶治疗(CC组),给予75例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治疗(VC组),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39.42%,头孢他啶耐药率为45.08%,无耐万古霉素菌株出现;CC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率为57.63%与VC组的52.00%无显著性差异(χ~2=0.924,P=1.026);CC组初始治疗及2周后有效率(79.66%,91.53%)与VC组(82.67%,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始治疗χ~2=1.041,P=0.873;2周后有效率χ~2=0.985,P=0.926)。结论两种经验治疗方案治疗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均有显著疗效,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肾功能衰竭进行腹膜透析的6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进行分为两组,腹膜炎组30例,非腹膜炎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感染因素、营养状况等因素对腹膜炎的影响。结果腹膜炎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非腹膜炎组(P0.05)。腹膜炎组患者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均低于非腹膜炎组(P0.05),也低于人体正常参考值范围。糖尿病患病率腹膜炎组为40.0%(12/30),非腹膜炎组为22.2%(8/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P=0.03)。肠道细菌感染率腹膜炎组为43.3%(13/30),非腹膜炎组为19.4%(7/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P=0.0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基础疾病、肠道感染、血红蛋白、血白蛋白5个变量进入模型(P0.05)。结论糖尿病、肠道细菌感染、营养不足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改善营养状况,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肠道细菌感染,可以有效降低腹膜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低甲状旁腺激素血症的患病率,分析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降低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汇百通患者管理系统数据库检索2016年1~12月间在透析的腹膜透析患者,规律CAPD透析3个月以上并排除未复诊者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随诊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33例患者纳入研究,低iPTH血症患病率为56.39%,患者平均年龄为(62.50±13.33)岁,中位透析龄为26.37(13.39,44.88)月,低iPTH血症组患者年龄(Z=2.707,P=0.007),合并糖尿病的比例(χ~2=8.512,P=0.004),血钙(Z=2.588,P=0.010),随机血糖(Z=2.760,P=0.006)及二氧化碳结合力(t=2.667,P=0.008)显著高于iPTH水平未低下组,而透析龄(Z=2.419,P=0.032)、血磷水平(t=3.914,P0.001)、血肌酐水平(t=3.272,P=0.001)、血白蛋白水平(Z=2.485,P=0.013),老年营养风险指数(Z=2.451,P=0.014)则明显低于iPTH水平未低下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钙升高(OR 145.062,95%CI 9.957~2113.463,P0.001)是iPTH水平低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透析患者低iPTH血症患病率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低iPTH血症,血钙升高是影响低iPTH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对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并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n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至2009年收治的共183例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患者,其中78例采用PD或IHD治疗:PD组(35例):使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或自动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治疗;IHD组(45例):采用IHD 1周3~4次治疗。观察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前和透析后连续血尿素氮、肌酐、钾的变化,预后(肾功能恢复和存活),透析相关并发症。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及疾病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透析后连续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明显高于IHD组(P0.05),而两组患者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显示,PD组肾功能恢复及存活与I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患者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与IHD组(14.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治疗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效果与IHD基本相同,有利于患者肾脏功能的恢复,并且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5E模式的个体化管理对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病情稳定的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年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包括鼓励、教育、锻炼、工作及评估五大部分。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膜炎的发生情况、腹膜透析操作行为、炎症相关症状等的情况。结果共109例患者(实验组55例,对照组54例)完成研究。干预后实验组腹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9,P=0.037)。干预前,两组患者操作规范(χ~2=0.019,P=0.889)、炎症症状(χ~2=0.324,P=0.569)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操作规范(χ~2=5.928,P=0.013)、炎症症状(χ~2=7.210,P=0.007)等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基于5E模式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炎症相关症状的出现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提高患者腹膜透析操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长期随访队列的生存分析,探讨腹膜炎发生频率对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4年4月新进入腹膜透析治疗的成人(年龄≥18岁)终末期肾病患者,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率的因素。按患者腹膜炎发生频次分为3组:A组(<0.2次/年);B组(0.2~0.5次/年);C组(>0.5次/年)。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共221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经过多因素COX回归,患者年龄(HR=1.058,95%CI:1.040~1.076,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HR=1.274,95%CI:1.107~1.466,P=0.001)、时间平均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HR=0.998,95%CI:0.996~0.999,P=0.001)和腹膜炎发生频率(HR=3.301,95%CI:2.098~5.196,P<0.001)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炎发生频率不同的3组间总体生存率存在差异(χ^(2)=99.473,P<0.001),C组死亡风险高于A组(HR=2.022,95%CI:1.184~3.452,P=0.010);高于B组(HR=3.450,95%CI:1.723~6.906,P<0.001);而A组、B组死亡风险无差别(HR=1.013,95%CI:0.621~1.652,P=0.958)。结论腹膜透析治疗中,腹膜炎发生频率可以影响患者生存。但其影响存在阈值,当腹膜炎发生频率超过0.5次/年时,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不同转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膜炎治愈和退出(因腹膜炎转血液透析和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记录患者因腹膜炎入院时首次化验结果。结果共纳入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18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肾脏原发病、合并症、吸烟史及低钾血症患病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治愈组患者相比,退出患者血浆白蛋白浓度更低[(23.48±6.43)g/L比(26.84±7.61)g/L,t=2.953,P=0.004],贫血更为严重,血红蛋白[(87.48±19.34)g/L比(93.27±17.50)g/L,t=2.028,P=0.044],真菌的感染率更高,退出的患者转诊率更高(36.10%比18.50%,χ~2=6.747,P=0.009),退出组患者透析龄[36.00(12.66,50.00)]月高于治愈组患者透析龄[24.00(9.00,42.00)]月,Z=2.368,P=0.018。结论营养状态,贫血,就诊方式,多次发生腹膜炎及透析龄影响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预后。及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有利于改善患者腹膜炎的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透析龄、多次发生腹膜炎、转诊是腹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透析龄掉队患者进入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前实验室检查及患者临床特点,评估患者行腹膜透析的的影响因素,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透析方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PD掉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6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百特1.5%或2.5%腹膜透析液2000ml/次,每日至少规律透析3次。根据透析龄分为:A组:透析龄≤1年(96例),B组:1年透析龄3年(100例),C组:透析龄≥3年(66例),比较各组患者进入PD前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PD掉队患者262例,与C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和女性比例更低(t/Z/χ~2值分别为9.204,-2.503,3.905;P值分别为0.002,0.013,0.048);出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心悸及活动后胸闷)的比例更高(29.17%比6.06%,χ~2=13.311,P=0.001);出现消化系统并发症(恶心、便秘、腹泻)的比例更高(41.67%比13.64%,χ~2=15.56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早期腹膜透析掉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6,95%CI:1.004~1.217,P=0.040)。另外,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白蛋白与透析龄呈正相关(r=0.153,P=0.015)。结论男性,透析前营养状态差,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消化系统并发症明显的腹膜透析患者更容易早期掉队,或许应优选血液透析,血浆白蛋白水平是早期腹膜透析掉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ease,ESRD)患者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构成比,为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计划性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通路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进行首次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ESRD患者204例,分为AVF组(n=42)和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组(n=162)。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等差异,分析首次透析使用CVC的影响因素。根据原发病情况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组(n=82)和非DN组(n=122),分析比较2组患者初次透析原因、血管通路构成比及实验室指标等差异。结果初次透析患者中,AVF与CVC的使用率分别为20.59%与79.41%,AVF组的城镇居民患者占比高于CVC组(χ^(2)=7.380,P=0.007),职工医保占比及透析前eGFR水平高于CVC组(χ^(2)=3.999,P=0.046;Z=-2.017,P=0.044)。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OR=0.341,95%CI:0.153~0.758,P=0.008)、医保类型(OR=0.488,95%CI:0.239~0.994,P=0.048)及糖尿病肾病(OR=3.076,95%CI:1.525~6.206,P=0.002)是患者首次透析使用CVC的影响因素。初次透析时,DN组患者AVF使用率高于非DN组(χ^(2)=10.369,P=0.001)。DN组血浆白蛋白水平及钙磷乘积均低于非DN组(Z=-2.274,P=0.023;Z=-1.790,P=0.073),血肌酐低于非DN组(Z=-3.524,P<0.001),eGFR高于非DN组(Z=-3.919,P<0.001)。结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近3年初次透析血管通路以CVC为主,居住地及DN为主要影响因素。加强慢性肾脏病管理、提高计划性AVF通路建立的比例仍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致急性肾损伤及影响肾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急性胰腺炎患者343人,85人无复查肾功能结果,余下258人。A组:肾小球率过滤(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125ml/min;B组:e GFR≥125ml/min;A组治疗后e GFR下降者为C组,e GFR上升者为D组。结果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无死亡,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死率9.7%,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死率60%。发病48h后肾损伤持续存在患者病死率(85.7%)明显高于48h后肾功能好转患者病死率(42.2%)。A组患者年龄(t=5.709,P0.0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t=4.557,P0.001)、谷草转氨酶(Z=-4.225,P0.001)、血乳酸脱氢酶(t=6.085,P0.001)、血淀粉酶(t=3.505,P=0.001)、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Z=-2.120,P=0.034)、血降钙素原(Z=-3.870,P0.001)、胸腔积液发生率(χ2=6.529,P=0.011)高于B组患者;A组患者血钙(t=-6.507,P0.001)低于B组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降钙素原(β=-1.340,t=-2.562,P=0.019)与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低收缩压(β=-0.008,t=-2.651,P0.001)、高C反应蛋白(β=0.001,t=3.321,P=0.001)、高APACHE-II评分(β=0.035,t=2.670,P=0.008)与高24h尿蛋白定量相关。C、D 2组患者入院比较,C组红细胞压积(t=2.588,P=0.011)高于D组;C、D 2组治疗后比较,C组24h尿蛋白定量(Z=-2.791,P=0.005)、谷草转氨酶(Z=-2.861,P=0.004)、血降钙素原(Z=-2.095,P=0.036)高于D组,C组收缩压(Z=-2.633,P=0.008)低于D组,2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日间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时间(χ~2=0.018,P=1.000)及血液灌流次数(χ~2=0.850,P=0.36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病死率高。高龄、感染重、胰腺损伤重、组织液渗出多常伴有肾脏和其他多脏器的损伤。感染不仅是肾脏损伤的起因,也是肾功能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血液净化治疗是否有助于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的恢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治疗前D-二聚体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治疗效果把161例确诊为PDAP患者分为治疗成功组及治疗失败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成功组的血清白蛋白(t=3.359,P=0.002)及首次腹膜炎发生率(χ^(2)=6.155,P=0.013)明显高于治疗失败组,其透析龄(Z=-3.314,P=0.001)、第3天透出液白细胞计数(Z=-3.951,P<0.001)、hs-CRP(Z=-3.093,P=0.002)、PCT(Z=-2.344,P=0.019)、纤维蛋白原(Z=-2.197,P=0.024)、D-二聚体(Z=-4.152,P<0.001)低于治疗失败组。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长透析龄(OR=1.025,95%CI:1.011~1.039,P<0.001)、高hs-CRP(OR=1.007,95%CI:1.002~1.012,P=0.008)、高PCT(OR=1.018,95%CI:1.002~1.034,P=0.029)、高纤维蛋白原(OR=1.568,95%CI:1.052~2.336,P=0.027)、高D-二聚体(OR=1.523,95%CI:1.165~1.991,P=0.002)、低血清白蛋白(OR=0.0915,95%CI:0.840~0.997,P=0.043)是PDAP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长透析龄(OR=1.024,95%CI:1.008~1.039,P=0.003)、高D-二聚体(OR=1.419,95%CI:1.064~1.893,P=0.017)是PDAP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比ROC曲线,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和76.2%。结论PDAP患者长透析龄、治疗前高水平D-二聚体与治疗失败独立相关,D-二聚体是预测PDAP治疗失败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动化腹膜透析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总结应用自动化腹膜透析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采用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s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方式的患者30例,另随机选取30例手工腹膜透析方式(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的患者,观察2组患者在紧急起始腹膜透析过程中的临床指标、导管相关并发症及超滤量等。结果治疗1周APD组平均超滤量为(721.133±392.830)ml,CAPD组平均超滤量为(354.833±157.011)ml,APD组高于CAPD组(t=1.743,P0.001);APD组血肌酐为(655.295±161.847)μmol/L,CAPD组血肌酐为(763.629±301.200)μmol/L,2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F=3.011,P=0.088);APD组尿素氮为(18.803±6.122)mmol/L,CAPD组尿素氮为(25.542±7.364)mmol/L,APD组低于CAPD组(F=14.855,P0.001)。治疗2周后APD组血肌酐为(568.706±133.833)μmol/L,CAPD组血肌酐为(716.389±267.045)μmol/L,ADP组低于CAPD组(F=7.333,P=0.009);APD组尿素氮为(17.269±5.499)mmol/L,CAPD组尿素氮为(21.637±6.383)mmol/L,ADP组低于CAPD组(F=8.061,P=0.006)。治疗4周后APD组血肌酐为(520.512±111.881)μmol/L,CAPD组血肌酐为(657.069±281.012)μmol/L,ADP组低于CAPD组(F=6.115,P=0.016);APD组尿素氮为(14.376±4.502)mmol/L,CAPD组尿素氮为(18.197±4.583)mmol/L,ADP组低于CAPD组(F=10.614,P=0.002),并发症方面:1个月内腹膜炎APD组0例,CAPD组1例(χ~2=1.017,P=0.313);渗漏APD组0例,CAPD组1例(χ~2=1.017,P=0.313);外出口及隧道感染2组各1例(χ~2=0.000,P=1.000);腹腔出血APD组1例,CAPD组2例(χ~2=0.351,P=0.554);腹痛2组各2例(χ~2=0.000,P=1.000);管路移位APD组0例,CAPD组2例(χ~2=2.069,P=0.150);引流不畅2组各4例(χ~2=0.000,P=1.00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化腹膜透析作为新置管术后开始紧急腹膜透析方式具有可行性、减少护士工作量、不影响患者术后休息及培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模式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210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对照组和干预组各有103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奥马哈系统个案管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两组患者《预防PD相关性腹膜炎质量核查表》各维度得分、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以及腹膜炎发生原因。结果干预前患者一般资料、《质量核查表》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人卫生(t=-0.213,P=0.832),操作环境(t=-0.278,P=0.781),用品质量(t=0.543,P=0.588),操作过程(t=0.113,P=0.910),外出口和隧道情况(t=0.223,P=0.824),导管保护(t=0.155,P=0.877),操作者情况(t=-0.102,P=0.919),合并感染(t=-0.213,P=0.832),营养状况(t=-0.486,P=0.627),发现问题及时性(t=0.060,P=0.952),复查频率和再培训(t=0.221,P=0.82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腹膜炎质量核查表各维度得分增加[个人卫生(t=6.817,P0.001),操作环境(t=4.293,P0.001),用品质量(t=5.797,P0.001),操作过程(t=7.046,P0.001),外出口和隧道情况(t=4.791,P0.001),导管保护(t=3.566,P0.001),操作者情况(t=16.356,P0.001),合并感染(t=3.238,P=0.001),营养状况(t=6.727,P0.001),发现问题及时性(t=2.680,P=0.008),复查频率和再培训(t=6.628,P0.001)]、腹膜炎发生率降低(χ~2=30.171,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奥马哈系统的个案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腹膜透析患者无菌意识、规范换液操作流程,显著降低其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发和重现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于2008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前瞻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73例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432例次,据第2次腹膜炎发作的特点分为复发/重现组,并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致病菌和转归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复发/重现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66.7%,较对照组29.5%明显增高(χ2=12.969,P0.001),其中又以表皮葡萄球菌居多。患者近期及远期转归分析中发现,复发/重现组再次发生腹膜炎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20.8%vs.1.7%(P=0.001);37.5%vs.15.3%(P=0.008)。在近期及远期转归中死亡率、转血液透析率及维持腹膜透析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和重现性腹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复发和重现组再次发生腹膜炎风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基线血尿酸水平与首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以下简称"腹膜炎")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新进入腹膜透析且能长期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130例,分为首次腹膜炎组和非腹膜炎组,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血尿酸水平、有关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及基线血尿酸水平对首次腹膜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0例患者中首次腹膜炎占37.3%,与非腹膜炎组患者相比,首次腹膜炎组年龄较小(t=1.664,P=0.020),基线血尿酸、血磷水平较高(t值分别为-6.367,-3.691;P值分别为0.001,P0.001),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较低(t=2.388,P=0.018)。首次腹膜炎与基线血尿酸、血磷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7,0.310;P值分别为0.001,0.001),与HGB呈负相关(r=-0.206,P=0.018)。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高血尿酸、低HGB是首次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13,0.968;95%CI值分别为1.007~1.018,0.938~1.000;P值分别为0.001, 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高血尿酸、低血白蛋白、合并有糖尿病是首次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14,0.909,3.808;95%CI值分别为1.008~1.019,0.840~0.985,1.180~12.288;P值分别为0.001,0.020,0.006)。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基线血尿酸水平与腹膜透析后发生的首次腹膜炎显著相关;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置管前基线血尿酸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腹膜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动化腹膜透析(automated peritoneal dialysis,APD)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治疗终末期肾病,特别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2年9月1日~2018年6月30日于北京协和医院开始规律腹膜透析超过3个月的成年患者,采集患者进入腹膜透析时的基线资料,随访至2018年9月30日。以死亡为观察终点,比较APD和CAPD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和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长期生存,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4例腹膜透析患者,和非DKD组(n=336)相比,DKD组(n=198)患者年龄更大(t=5.759,P0.001)、心血管合并症比例更高(χ~2=23.301,P0.001),开始腹膜透析时肌酐值更低[DKD组比非DKD组:(620.4±228.9)μmol/L比(808.0±352.0)μmol/L,t=-6.556,P0.001]。长期APD患者共92例,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65%和42%,CAPD患者相应的生存率则为83%,65%,42%和22%,中位生存时间APD组显著优于CAPD组(92.3月比64.3月,χ~2=8.675,P=0.003),DKD患者长期预后较非DKD患者差(中位生存时间47.9月比92.3月,χ~2=46.379,P0.001),其中CAPD治疗的DKD患者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时间45.2月,χ~2=55.545,P0.001)。多因素COX分析显示,APD患者的年龄(β=0.086,HR=1.090,95%CI:1.039~1.144,P0.001)、合并糖尿病(β=1.126,HR=3.084,95%CI:1.157~8.221,P=0.024)和白蛋白(β=-0.099,HR=0.906,95%CI:0.836~0.9983,P=0.017)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PD治疗终末期DKD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优于CAPD,但透析方式并不是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原因、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34例,同时收集同期未发生腹膜炎的患者83例,分析腹膜炎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1)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肠道感染12例(35.29%)和换液操作不规范9例(26.47%)。(2)腹透液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20例(58.82%),革兰阴性杆菌13例(38.24%),真菌1例(2.94%)。其中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而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对头孢唑林敏感性70%;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对头孢他啶敏感性为8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3个:透析龄[OR=1.106,95%CI(1.027,1.192),P=0.008]、总蛋白水平[OR=20.720,95%CI(1.954,219.728),P=0.012]和血钙水平[OR=113.847,95%CI(9.012,1438.214),P0.001]。(4)每例患者入院后即给予头孢唑林联合头孢他啶治疗,然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总治愈率为91.18%。结论 (1)本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腹泻和操作不规范;(2)透析龄长、总蛋白和血钙水平降低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中心腹膜炎患者多数预后良好,极少数需要拔管才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