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彦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5):300-30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 )的临床若干问题 ,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腹部B超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 2 0 3例 ,其中 3 0例经腹腔镜或剖腹胆囊摘除术 ,对其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3 0例患者中男性 1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2 8~ 62岁 ,平均年龄 3 8岁。有症状者 16例 ,占 5 3 .3 3 %。真性肿瘤 5例 ( 16.66% ) ,息肉样病变 2 5例 ( 83 .3 3 % ) ,胆囊增厚 18例( 60 .0 % ) ,合并结石者 4例 ( 13 .3 % )。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属胆囊良性肿瘤 ,但少数有恶变危险 ,建议对单发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 10mm或多发性的直径≥ 12mm、直径 <10mm ,但胆囊壁显著增厚 ( >4mm)及 (或 )伴有结石、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和B超动态检查息肉短期增大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笔者将45例胆囊息肉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与B超声像图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B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价值及声像图特征。 资料分析:本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24~73岁,平均42.3岁;病史5个月~15年。27例表现有右上腹隐痛及不适,18例无任何症状。4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病理结果为:胆固醇性息肉19例、炎性息肉11例、单纯性腺瘤7例、乳头状腺瘤6例、腺肌瘤样增生2例。本组45例的术前B超检出率为91.1%(41/45),其假阴性率为8.9%(4/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样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过去认为罕见,由于B型超声显像普遍的应用证明本病并非罕见。两年来我院检出77例,其中92.67%经胆囊B超检查。本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息肉的类型1962年Selzer等将良性胆囊的病变分为四型。腺肌瘤、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及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住院的625名糖尿病患者。对照组选择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25例。依据腹部B超检查结果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25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144例,占23%(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13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者9例,占6.8%;2型糖尿病患者49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者135例,占27%);健康体检者625例,其中胆囊息肉样病变者36例,占5.8%。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现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和1型糖尿病患者(P<0.01);1型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与健康人无差别。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是其发生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主要原因,而胆囊的植物神经病变、胆囊壁超微结构的改变亦是其可能发病的机制。因而在强调降血糖治疗的同时,积极地调脂治疗,则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进而减少急性胆囊炎及胆囊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取时间段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患者为我院诊治的5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结果:58例患者中右上腹疼痛38例(65.52%).非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占比高于肿瘤性息肉病变患者(P<0.05),其中最多的为胆固醇性息...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我科1989-04/1997-06共收治胆囊息肉样病变115例,男48例,女67例,年龄20岁~85岁,平均44岁.病程1mo~15a,其中55例有右上腹不适隐痛,20例有放射痛.60例为体检时发现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组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82例为胆囊息肉或占位,28例为胆囊结石合并息肉,5例为胆囊结石,无胆囊癌诊断.全组均行胆囊切除术,其中有2例术中诊断为胆囊癌的患者行胆囊床处肝部分切除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送病理检查,其中良性病变109例,包括胆固醇息肉74例,炎性息肉8例,腺瘤样息肉21例(其中乳头状息肉8例);腺肌病6例.恶性病…  相似文献   

7.
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分析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等特征.方法我院及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资料共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42%;30岁~50岁占785%;结石合并率285%;病理类型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占537%;腺瘤性息肉恶变率极高,达28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的诊断率最高,达92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相对年轻;病理类型以胆固醇类多见,腺瘤性息肉易恶变,特别是合并结石的息肉;临床诊断以B超为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倾向的危险因素、超声造影表现及其在鉴别良、恶性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5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病理与术前超声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假瘤样息肉是胆囊息肉的最主要病理类型335例(94.1%),其次为良性腺瘤和恶变息肉,分别是12例(3.4%)和9例(2.5%)。在胆囊息肉恶变组中,年龄>50岁居多(占88.9%),其息肉病理类型以乳头状或乳头管状腺瘤为主(OR=17.5,P<0.01)。随着息肉的增大,恶性率逐渐增加。息肉直径≥2cm时,恶性率≥50.0%。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发现,合并胆囊结石是影响胆囊息肉超声诊断的重要因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指标是预测良恶性息肉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50岁、胆囊直径增大以及CDFI指标是胆囊息肉恶性倾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囊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上较罕见。本病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瘤和腺肌病。我院共收治23例。除2例术前未作出正确诊断外,其余21例均在术前借助B超作出诊断,并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局限性隆起,但非结石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可简称为胆囊息肉。一般包括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真性肿瘤行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等真性肿瘤行病变,以及胆囊泥等非病理性病变。胆囊癌常与胆囊其他良性病变同时存在,且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向肝脏及门脉系统侵犯,或者已有远处转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自1985年元月至1988年元月,三年中经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样增生病变者共58例.其中收住院手术治疗8例,男3例,女5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40岁。有3例经B超和CT诊断。8例病人均行胆囊切除术.其病理诊断分别为:胆固醇息肉4例,炎性息肉2例,胆囊腺瘤样息肉伴部分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胆囊腺肌瘤样增生伴发结石1例,8例均合并有慢性胆囊炎症。2.实验室资料:8例病人肝功能检查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及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3.临床表现:病程2个月-5年,均以间歇性右上腹痛为主,但不伴有发热及黄疸,疼痛性质为隐痛或闷胀不适(6/8例),发作性腹痛及右侧肩背部放射痛(2/8例).有3例病人表现为餐后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根据胆囊息肉样变的超声影像学特征计算得到的M值对胆囊息肉样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1-01/2013-12收治的114例胆囊息肉样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术前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大小、部位、单发或多发、蒂是否宽大、回声强度、胆囊壁是否增厚、息肉样病变边缘是否光滑等,按照M值公式(M=0.02×年龄+0.31×X1+0.9×X2+0.15×X3-5.5)计算得出M值,并结合术后病理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经病理诊断为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或胆囊癌114例,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9例(69.30%),炎症息肉14例(12.28%),胆囊腺肌增生症3例(2.63%),腺瘤性息肉4例(3.51%),腺瘤恶变4例(3.51%),胆囊癌10例(8.77%);M<0者93例(81.58%);均为良性病变;0≤M<2.5者7例(6.14%),4例良性病变,2例癌前病变,1例恶性病变;M≥2.5者14例(12.28%),13例恶性病变,1例癌前病变.M值与病理分型具有正相关关系(r=0.881,P<0.001),即M值越大,胆囊息肉样变可能为恶性的程度越高.,结论:通过M值可初步预测胆囊息肉样变的良恶性,对其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获得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声像图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36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2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5例、腺瘤4例、早期胆囊癌4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及腺肌瘤样增生病灶直径多〈1cm,腺瘤及早期胆囊癌直径多1cm。RI〉0.6可作为判断恶性病变的标准。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胆囊息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发胆囊息肉样病变55例,经B超和病理类型综合分析,提示癌危息肉与病变单发、大小、部位B超形态、年龄五个因素有关(P<0.05)。以期通过B超表现来推断单发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类型、并进行了B超分型。本文对33例前瞻性考核的符合率为93.9%,避免了盲目性胆囊切除,又未使癌危病变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及息肉复发的超声征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2)015年2月于黄石市中心医院行保胆术的700例患者的术前术后超声检测的胆囊大小、胆囊透声、胆囊壁厚度、胆汁淤积、胆囊收缩功能、胆总管内径等相关征象及术后有无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复发的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保胆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70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48个月,平均(18±12)个月,其中1例术后1个月复发胆囊结石、2例术后6个月复发胆囊结石、1例术后12个月复发胆囊结石、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胆囊息肉,胆囊结石及息肉样病变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9.8个月,复发率为0.71%(5/7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胆囊收缩功能30%、胆汁淤积在胆囊结石及息肉复发与未复发的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胆汁淤积、胆囊收缩功能30%为保胆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00 3、0.040 0、0.040 0)。结论超声显示胆囊壁厚度≥4 mm、胆囊收缩功能30%、胆汁淤积与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胆囊隆起样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本文对我院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进行了临床与声象特点分析.方法男8例,女13例,年龄分布25岁~69岁,平均为28.9岁±3.5岁,经B超检查发现19例占90.5%(19/21),经CT检查发现2例占9.5%(2/21),B超及CT检查前常规禁食水8h~12h,CT检查前14h最好口服碘番酸0.5g~1g.结果21例术前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胆囊内隆起样病变,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30岁~50岁为多占76.1%(16/21).息肉发生的数目本组多发性息肉占52.38%(11/21),单发性占47.62%(10/21).病理分类胆固醇息肉61.90%(13/21),腺瘤样息肉占19.05%(4/21),炎性息肉14.29%(3/21),腺瘤恶变4.76%(1/21),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占23.80%(5/21).结论不论息肉大小若伴有胆石或胆道症状者也以手术为佳.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了31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用B超确诊的术前诊断率达83.87%(26/31),并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及诊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大多数是胆固醇息肉,超声诊断胆囊息肉的特异性为93.9%,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有用手段。但术前早期诊断胆囊癌仍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探寻更精确地区分良、恶性息肉样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胆囊息肉样病变(PLC)是胆囊黏膜局限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临床上称为胆囊息肉。PIG是胆道常见、多发病,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肌病,以胆固醇样息肉多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2006年8月-2008年3月,我们采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诊断及手术指征.方法对B超和/或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126例根据B超获得诊断.术后随访101例(101/126)69例症状完全消失,9例症状无明显缓解,9例偶有腹泻,10例偶感切口或切口后方疼痛.4例腺瘤恶变1例乳头状腺瘤癌变(根据nevin的癌瘤浸润深度分级为SⅢ期),术后6月死亡;2例腺癌(SⅠ-SⅡ期),术后1例存活3年;1例存活5年以上;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癌变(SI期),已存活8年,现仍健在.结论①B超是诊断PLG的最有效方法.②单发、广基、年龄>60岁、直径>10mm,有增大趋势的病变、或合并胆石的PLG应行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