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2007—2017年收治的107例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波生坦治疗,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各种不良事件、临床恶化事件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 107例患者中,失访3例;治疗期间,3例(2.8%)患者因不良事件而停用波生坦,更换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药物。将最终纳入的101例患者分为A、B、C组。A组(n=41)为因严重肺动脉高压已失去手术机会,但无中心性紫绀和杵状指/趾的艾森曼格前期患者;B组(n=35)为存在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因右向左分流而出现紫绀和杵状指/趾的艾森曼格期患者;C组(n=25)为接受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患者均接受0.4~10.0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死亡9例。A组共有6例(14.6%)治疗后经右心导管检查达到关闭缺损标准而行手术治疗;B组无患者达到关闭缺损的手术标准;C组3例(12.0%)治疗后经右心导管检查发现肺动脉压力基本恢复正常而停止靶向治疗。随访期间,A组恶化11例(26.8%),其中,4例死亡;B组恶化14例(37.1%),其中,4例死亡;C组恶化5例(20.0%),其中,1例死亡。3组临床恶化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平均无临床恶化事件存活时间分别为(3.30±2.29)年、(3.61±1.96)年、(3.59±2.00)年,组间平均无临床恶化事件存活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早期服用波生坦治疗时,其预后与非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004年1月~2006年6月共手术治疗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72例,男性45例,女性27例;年龄2个月~1岁,平均(7.3±2.8)月,体重3.5~9.2kg,平均(6.2±3.6)kg。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47.4~89.2mmHg,平均(64.3±7.6)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81%~98%。结果:手术死亡3例(4.17%)。主要并发症有肺动脉高压危象、低心输出量综合症、肺不张、张力性气胸、呼吸机相关肺炎、血源性感染,呼吸衰竭等。死亡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低心输出量综合症1例。术后SaO287%~98%。随访6个月~2年,无晚期死亡,余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低心输出量综合症是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早期手术及搞好围术期的处理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和(29.5±3.3)mmHg(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和(17.9±1.1)mmHg(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CT测量的右心室(RV)与左心室(LV)容积比与超声心动图估算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04例[(72.47±13.64)岁,男性39例]病人均行胸部CT与超声心动图,根据其超声心动图PASP25mmHg(1mmHg=0.133kPa)分为两组(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并计算RV与LV容积比(RVV/LVV)。回归分析得出RVV/LVV与PASP具有相关性。通过计算胸部CT曲线下面积(AUC)来预测肺动脉高压。结果高血压组,平均PASP为(46.29±14.42)mmHg(29~98mmHg),且RVV/LVV与PAS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2,P<0.001)。观察组内与观察组间RVV/LVV的相关系数为0.990和0.892。高血压组RVV/LVV为1.01±0.44(0.51~2.77),正常血压组为0.72±0.14(0.52~1.11)(P<0.05)。RVV/LVV的分界值为0.9,预测超过40mmHg肺动脉高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5%和90%。预测肺动脉高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结论胸部CTRV/LV容积比与超声心动图估算的PASP有很好的相关性,且用来预测超过40mmHg的肺动脉高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要点①胸部CT广泛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病人。②胸部CT心室容积比与肺动脉收缩压相关。③R/L心室容积比>0.9常提示肺动脉血压>40mmHg。④常规胸部CT的有效信息有助于预测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风心二狭 )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的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扩张术疗效 ;以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术后近期的肺动脉压变化。方法  4 2例风心二狭伴严重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收缩压≥ 75mmHg)患者以标准Inoue技术行经皮二尖瓣扩张术 ,并测定随访期临床心功能和多普勒超声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结果  39例扩张术成功 (93% )。术后二尖瓣瓣口面积自 (0 .83±0 .12 )cm2 增至 (1.75± 0 .11)cm2 ,肺动脉收缩压自 (85± 7)mmHg降至 (6 1± 13)mmHg(P值均 <0 .0 0 1)。3例并发严重二尖瓣返流 ,其中 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在平均 6个月的随访中 ,39例成功扩张者 ,尽管二尖瓣瓣口面积无显著改变 ,但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 ,肺动脉收缩压进一步降低。结论 风心二狭伴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球囊导管扩张术安全、有效。术后短期内肺动脉收缩压继续减低 ,临床心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的上腔静脉管径指标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右房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4例预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右心导管测量所有患者的右房压,将31例右房压≥8 mmHg者纳入A组,将13例右房压<8 mmHg者纳入B组。经TEE的M型超声测量两组患者上腔静脉最大内径(SVCmax)、塌陷指数(CI),经Xplane模式测量横断面的长径(LD)、短径(SD)和形变指数(SCI)。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双变量线性相关。结果 两组患者SVCmax、S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I高于A组,LD、SD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I、LD、SD与右房压均具有相关性(r=-0.396、0.345、0.415,P=0.008、0.022、0.005);SVCmax与LD具有相关性(r=0.609,P<0.001);CI、SCI与SD具有相关性(r=-0.409、-0.382,P=0.006、0.010);SCI与LD具有相关性(r...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监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病人79例,分为两组,其中脑梗死组42例,脑出血组37例。观察急性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并评估第30天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87.3%,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条件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7天与第1天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SBP(147.6±17.2)vs(155.9±21.7)mmHg(P<0.01);DBP(85.6±13.6)vs(96.6±20.8)mmHg(P<0.01)];脑出血组动态血压均高于脑梗死组。[SBP(160.3±21.2)vs(152.3±21.3)mmHg;DBP(95.5±12.7)vs(87.8±16.2)mm-Hg,(P<0.01)];85%的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首测180mmHg≤SBP<220mmHg与SBP<180mmHg组,第30天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比脑梗死者高;脑卒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者占大多数;脑卒中急性期血压高低对近期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机械瓣对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本院行二尖瓣置换术96例,分为双叶瓣及倾斜碟瓣两组,比较手术前后及手术1年后两组间血流动力学的超声参数.结果 两组术前二维超声参数:各房室内径及主、肺动脉内径、二尖瓣口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E峰、A峰、平均跨瓣压差(mean pressure gradient,MPG)、肺动脉收缩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0 d内的二维超声参数比较:双叶瓣及倾斜碟瓣两组的E峰速分别为(1.43±0.70)m/s和(1.86±0.65)m/s (P<0.05),有效瓣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EOA)分别为(2.61±0.61)cm2、(2.31±0.63)cm2(P<0.05);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分别为(33.9±14.2)mmHg 和(32.8±9.4)mmHg(1 mmHg=0.133 kPa,P>0.05);MPG分别为(4.76±2.8)mmHg和(5.2±3.7)mmHg(P>0.05).手术1年后复查,双叶瓣及倾斜碟瓣两组的E峰速分别为(1.48±0.9)m/s和(1.92±0.4)m/s(P<0.05),EOA为(2.52±0.32)cm2和(2.01±0.2)cm2 (P<0.05),PASP为(33.4±22.5)mmHg 和(36.4±24.7)mmHg(P>0.05).结论 双叶机械瓣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强于倾斜碟瓣.  相似文献   

9.
曹甜甜  张云  张琳  吕俊刚  李明  王娜  翟莉 《武警医学》2022,33(8):659-662
 目的 探究某部官兵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筛查与干预对策。方法 收集某部2019-12至2021-12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官兵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体检、听诊心律规则的官兵作为对照组。对80例无症状心律失常患者的类型构成进行分析,对比两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的%(PNN50)、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的平均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NN间期的个数除以NN期间直方图的高度(HRV三角指数))及动态血压[总体平均收缩压(mSBP)、总体平均舒张压(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的差异,观察两组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1)80例中良性室性期前收缩占比最高,为61.25%(49/80);(2)观察组PNN50(3.29%±1.50%)、SDNN[(160.02±43.38)ms]、SDANN[(146.58±41.10)ms]、RMSSD[(33.65±13.34)ms]、HRV三角指数(45.77±13.3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05%±5.39%),(247.21±51.35)ms,(238.50±59.78)ms,(61.10±20.17)ms,57.94±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mSBP[(117.35±8.94)mmHg]、mDBP[(67.47±5.38)mmHg]、dSBP[(125.98±10.35)mmHg]、dDBP[(74.33±8.25)mmHg]、nDBP[(62.45±4.84)mmH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2.32±7.89),(64.31±4.29),(121.05±7.99),(70.78±5.90),(59.32±3.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均未发现心房及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结论 部队官兵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率变异性的降低与动态血压的升高,应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摘要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AH-CHD)病人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病人进行研究,分析肺新生血管(Sheehan血管)出现的程度与肺动脉高压病因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程度,以及肺动脉(PA)直径与心脏病类型间的关系。方法复习87例PAH-CHD病人及111例IPAH病人的HRCT及CT肺动脉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