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妙甜  周亮 《人民军医》2011,(12):1091-1092
目的:分析某医院肠内和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用药频次排序法和金额排序法,对某医院2008-2010年度肠内和肠外营养药物使用品种、数量、金额等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度,使用肠外营养药物13种,分别消耗22 450L、29 706L、23 317L,金额分别为7 086 993元、8 833 173元、8 013 995元,占全年药品消耗金额的3.9%、4.0%和3.2%;肠内营养药物5种,分别消耗10 233L、11 550L、10 011L,金额分别为2 509 876元、27 371 131元、1 766 235元,占1.3%、1.1%和0.7%。结论:某医院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品种、数量、金额显著高于肠内营养药物,不符合营养支持优先采用肠内营养药物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74例,其中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EN+PN组)256例,肠内营养支持(EN组)287例,肠外营养支持(PN组)23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状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第21天时,EN+PN组各项营养指标,IgA、IgG含量,CD4细胞和CD4/CD8比值,感染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总有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且EN组明显优于PN组。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且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对80例存在营养风险的创伤患者分别采用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观察组,40例)两种营养支持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蛋白水平、氮平衡的情况,发现补充性肠外营养对患者蛋白水平、氮平衡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脑血管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l0d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支持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本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27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8例及空白对照组23例,观察营养监测指标在肠内外营养组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0.01);在血糖改变上,肠内和肠外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疗效在改善患者体内蛋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越性,方法;40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随补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20例,术后给予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结果: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体重,氮平衡,肝肾功无显著差异,肠道营养组肠功的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高代谢,维持肠粘膜的完整性,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肠内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思平  吴本俨 《人民军医》2004,47(12):728-730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发展迅速,特别是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死率高达20%左右。营养支持作为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常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肠外营养所带来的问题常被人们所重视:如费用高,并发症多,而且影响恢复。  相似文献   

9.
储霞 《西南国防医药》2014,(10):1071-1074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92例住院COPD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状况,计算营养不良发生率。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及肺功能状况。结果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4.5%,≥70岁者发生率高于〈70岁者(P〈0.05)。两组治疗后的12个相关指标(体格测量、血生化及呼吸功能等)均优于治疗前(P〈0.05);除MAC、MAMC和PA外,其余指标的改善情况EN组优于TPN组(P〈0.05)。结论 COP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应积极进行营养支持,在胃肠道功能正常时,首选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0.
佟丽华  段锦斌  王芳 《武警医学》2011,22(5):426-427
随着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广泛应用,肠外瘘病死率明显下降,Drau,等报道本病治愈率已达到90%.2009-11至2010-06,笔者对我院9例肠外瘘患者在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同时,经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在伤后48h内放置鼻饲管后使用自配营养液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使用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两组病例均按14~18cal/(kg·d)实施早期营养过渡支持,1周后两组病人均按30cal/(kg·d)提供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每个指标在营养支持实施前测定1次,以后每周测定1次。结果:两组病人各自在改善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以及白蛋白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中未发现病人出现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腹泻、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杨兰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589-59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39例)和肠外营养组(B组,39例),在营养支持前后,检测血糖(GLU)、血电解质浓度,肝、肾功能和血清白蛋白(Alb)等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并判断疗效。结果 A组与B组比较,Alb明显增高,ALT和GLU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有效率为79.49%(31/39),而B组的有效率为51.82%(20/39),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减轻营养底物不足,防止细胞代谢紊乱情况的出现,减少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是救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入院需要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编为肠内营养组40例和肠外营养组4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连续7天,观察营养、免疫和术后恢复情况差异。结果术后第8天时,肠内营养组的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同时CD3(%)、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病率也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天疱疮(pemphigus)是由于表皮棘层细胞间抗体沉积,引起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并以此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大疱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寻常型天疱疮.该病易反复发作,且发病过程中因疾病自身的特点容易丢失大量营养成分,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从而减慢疾病的治愈进程,还可加重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所以,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很重要.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是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ESPEN)在2002年推荐为住院患者行营养风险筛查的首选工具[1],适用于成年住院患者,旨在通过发现患者营养不良风险,预测患者临床结局.笔者通过对56例寻常型天疱疮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后,对存在营养风险的54例患者提出合理的护理对策,提高了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海军总医院住院患者肠内营养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该院2008年~2010年肠内营养药物的用药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该院肠内营养药物用药品种、金额与用药、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用药患者性别与年龄构成、主要用药科室、药物用药频度排序变化不大,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的同...  相似文献   

17.
徐降兴 《临床军医杂志》2013,(2):151-152,15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胃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PN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EN组患者术后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胃癌手术患者早期的EN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对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是胃癌术后可行的、安全的、理想的一种营养供给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1例短期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分为结构脂肪乳(STG)组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浆蛋白、脂质代谢、血糖变化等。结果①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5d后,STG组获得正氮平衡,其结果与MCT/LC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TG组前白蛋白的增高可更好地促进蛋白合成。②sTG组患者予肠外营养支持5d后与输注前比较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CT/LCT组血脂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对血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应用结构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是安全和有效的,在改善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方面优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且对血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越性。方法:40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被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20例,术后给予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结果: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体重,氮平衡,肝肾功无显著差异,肠道营养组肠功的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高代谢,维持肠粘膜的完整性,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在我院住院部的使用情况.方法 统计2008~2010年度住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消耗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院使用的抗菌药物共9大类132个品种,抗菌药物年均消耗金额占住院全部药品消耗总金额的24.9%.头孢菌素类消耗金额最大,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66.8%,其次为青霉素类,占14.2%,喹诺酮类占11.0%.头孢曲松钠消耗金额、DDDs均居首位,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在临床上也占相当大的比例.结论 抗菌谱广、耐酶性强、毒性低、安全性高的第3代头孢菌素类占本院抗菌药物的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