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其病因及发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方法 复阅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42例,在HE诊断基础上采用免疫组化CD45(LCA)、CD20、CD45RA、CD3、CD45RO、CD21、CK标记。结果 42例中25例为低度恶性;17例为高度恶性。低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高度恶性的瘤细胞以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为主。在低度和高度恶性病变中均可见到或多或少的淋巴上皮病变特征;反应性或肿瘤性滤泡结构存在。免疫组化标记42例CD45(LCA)、CD20、CD45RA均呈阳性表达,示B细胞来源。结论 4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均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均来自B淋巴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可向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近年不少学者研究认为该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HP刺激自身免疫诱导产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继而发生MALT淋巴瘤。目前WHO命名该肿瘤为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简称MALT淋巴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鉴别诊断。方法:对27例发生在不同器官的MALT淋巴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27例就诊时均精神状况良好,以发现器官占位或消化、呼吸系统不适为由就诊。MALT淋巴瘤呈弥漫的淋巴组织增生改变,常常出现弥漫的或模糊结节的生长方式,细胞的形态以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细胞样细胞、小淋巴细胞样细胞为主,可以伴有浆样细胞和/或浆细胞。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范围5%~40%。19例滤泡树突细胞(FDC)网以萎缩变小为主,8例FDC网不同程度增生。结论:MALT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生长方式独特,细胞形态多以生发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需要与滤泡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相鉴别,临床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深对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复阅胃肠道MALT型淋巴瘤30例,在HE诊断基础上做HP染色和免疫组化LCA、CD20、κ、λ、CK标记。结果 胃16例,肠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黑便或血便,腹部包块。病理改变以边缘区B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为主,13例出现变异大细胞,3例以变异大细胞为主。25例有淋巴上皮(LEL)病变,18例有淋巴滤泡结构,21例见浆细胞浸润。17例HP阳性,30例CD20阳性。结论 胃肠道MALT型淋巴瘤与HP感染关系密切。低度恶性的MALT型淋巴可向中度恶性或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为一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来源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属结外型非何杰金淋巴瘤,包括低恶性B细胞淋巴瘤、伴或不伴低恶性成分的高恶性B细胞淋巴瘤^[1]。国内近年关于MALT的报告日益增多,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乒术或内窥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证实MALT共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i-67在GCB及non-GCB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并制作其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观测CD1O、bcl-6、MUM1蛋白的表达对DLBCL进行生发中心样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免疫表型分类,同时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1)60例DLBCL中CD1O、bcl-6、MU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45%、63.3%,GCB类型29例(48.3%),non-GCB类型31例(51.7%)。(2)Ki-67蛋白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不包括生发中心)阳性率明显低于DLBCL(P〈0.05)。(3)Ki-67蛋白的表达在DLBCL中GCB及non-GCB亚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Ki-67的表达可能与DLBCL免疫学分型有关,在non-GCB中,Ki-67高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十年,显微镜下皮肤鳞状上皮角向下延伸,真皮层及皮肤附属器周围由小到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标记:LCA(+++),CD3、CD38,CD138、MUM-1(++),CD20散在阳性,CD30阴性,kappa、lambda均为散在阳性,呈多克隆表达,Ki-67增值指数20%。结论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少见,良性,易误诊,应与皮肤性真淋巴瘤相鉴别,完整切除可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i-67在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Ki-67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7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进行检测。结果:炎性假瘤无阳性染色,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以核仁着色多见。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阳性细胞除核仁着色外,亦可见到细胞核及胞浆的着色。而恶性淋巴瘤多数为细胞核着色,亦见胞浆着色。阳性细胞分布为弥漫或聚集状,有时亦见内皮细胞着色。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阳性指数为(3.751±2.513)%,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阳性指数为(4.274±2.124)%,恶性淋巴瘤阳性指数为(40.94±25.67)%,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与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恶性淋巴瘤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可以鉴别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的良恶性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marginal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简称MALT淋巴瘤,可发生于胃肠道、唾液腺、肺脏等器官组织,喉部MALT淋巴瘤极其少见,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告[1-3]。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原发性喉MALT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的诊治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23例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3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 23例胃肠MALT型淋巴瘤,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平均年龄为42.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理学上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6例,高度恶性MALT淋巴瘤17例。对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11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随访10例,8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结论 胃肠MALT淋巴瘤与结内淋巴瘤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可能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使胃形成获得性MALT并发展成MALT淋巴瘤;绝大部分为B淋巴细胞起源;预后较胃肠癌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标准诊断和规范治疗提供病理依据。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的67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在临床、内镜及病理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胃MALT淋巴瘤原发病灶以胃窦和胃体为主。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通过胃镜活检和免疫组化染色,术前确诊58例胃MALT型淋巴瘤。有61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91%)。结论胃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胃镜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胃MALT淋巴瘤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应根据病情选择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组织学镜检见瘤细胞形态一致,小至中等大小,核呈圆形、椭圆形,核膜卷曲,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显示TdT、CD3、CD4、CD5、CD7、CD8、CD10、CD43强阳性,Ki-67指数高.结论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生存期短,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标志.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 结外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约占胃淋巴瘤的40%,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1].我院消化内科2000年5月至2003年9月收治胃黏膜相关淋巴瘤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泪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诊断、遗传学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泪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泪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泪腺内大量弥漫浸润中心细胞样细胞,伴淋巴上皮病变。遗传学的研究对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决定性意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与炎症和其他类型淋巴瘤的鉴别诊断。结论 (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的特殊类型;(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容易漏诊和误诊,显微镜下特征性表现和免疫组化等可鉴别;(3)治疗应该综合考虑。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免疫组化技术发展迅速,该技术的应用日趋成熟,例如抗原恢复技术(antigenretrieval),LsAB法及新的单克隆抗体的出现等等,配名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原位杂交技术、PCR等)在病理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淋巴瘤的研究和诊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下面谈一下免疫组化技术在常规淋巴瘤的诊断中的应用经验。1常用免疫组化标记近年来,随着抗福尔马林单抗的大量出现,淋巴造血系统细胞的标记中的许多已经可以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上证实,例如,T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45RO等,B细胞标记CD20、CD21、CD45/2A等;组织细胞标记CD68和树突状网…  相似文献   

15.
王学敏  宋国祥 《天津医药》1998,26(10):595-597
探讨5种单克隆抗体LCA,CD45RO,L26,λ和κ轻链判断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上述5种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7例眼眶淋巴组织增生病进行研究。结果:炎性假瘤全部为多克隆,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多克隆占10/12例,单克隆占2/12例。  相似文献   

16.
1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是在组织切片和细胞涂片进行A 抗原抗体反应B DNA碱基配对C DNA体外扩增D DNA倍体测定E 细胞形态测定2 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协助A 确定某些转移癌的类型B 确定某些增生淋巴组织的良恶性C 鉴别低分化癌和肉瘤D 发现骨髓、淋巴结的微小转移灶E 以上全部3 T细胞淋巴瘤下面哪组标记阳性A CD4 5RO、CD3B CD4 5RA、CD2 0C CD6 8、CD2 0D CD4 5RA、MPOE CD4 5RA、CD6 84 B细胞淋巴瘤下面哪组标记阳性A CD4 5RO、CD3B CD4 5RA、CD2 0C CD4 5RO、CD6 8D CD3、CD6 8E MPO、CD4 5RO5 粒细胞白…  相似文献   

17.
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恶性淋巴瘤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虹  姚福生  严红  胡志平 《河北医药》2003,25(10):756-756
我院自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3年 5月 ,使用抗CD2 0 + 单克隆抗体 (商品名 :美罗华 )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恶性淋巴瘤 5例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L3) 1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6例中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3 5~ 72岁 ,平均5 7.2岁 ;病程 0 .5~ 2年。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 ] 。病例的选择均为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B细胞恶性淋巴瘤或骨髓细胞学及免疫组化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B细胞性 ) ,且均为CD2 0 + 的初治患者。1 2 治疗方法 抗CD2 0+ 单克隆抗体 3 75mg m2 静脉滴注 ,有两种方法 ,…  相似文献   

18.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二步法对2 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CD3、CD4 5RO、CC2 0 、CD79a、CD5、CD2 3、CD4 3、Td T、CD99、MPO的表达的研究。结果:2 6例中18例Td T阳性,2 1例CD99阳性,CD99、Td T共同阳性14例。2 6例中18例为T- L BL ,2例为B- L BL ,有6例不能确定细胞类型。所有L BL 不表达CD5、CD2 3、MPO。结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T细胞型占绝大多数,有少部分病例尚不能确定细胞类型。CD99、Td T为诊断L BL 不可缺失的敏感标记物,进行T、B分型标记时要进行多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对L BL 的诊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淋巴组织细针吸取细胞(FNAC)HE染片褪色后作免疫组化的效果.方法 12例淋巴组织细针吸取细胞学HE染片,采用高锰酸钾-草酸褪色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2例淋巴组织针吸细胞涂片进行标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结果 HE染色细胞学诊断:5例无恶性细胞,4例核异质细胞,3例可疑恶性细胞;HE染片褪色行免疫组化标记后诊断:3例转移性癌,3例可疑恶性淋巴瘤,6例无恶性细胞.结论 FNAC检查对初筛淋巴结疾患的良恶性判断及肿瘤分型有重要意义;淋巴组织细针吸取细胞HE染片褪色后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简便易行,在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皖南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构成情况,探讨本地区恶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病理科2003.03-2012.03间诊断明确的淋巴瘤标本,全部病例经重新HE切片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辅助检测,部分病例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EBER-ISH)协助诊断,并参照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型.结果:728例中霍奇金淋巴瘤(HL)占9.34%(68/728),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90.66%(660/728),NHL中B细胞来源占77.42%(511/660).T/NK细胞来源占22.58%(149/660),此外,在收集的淋巴瘤标本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49.73%(362/728),其余较多见的六大类型依次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61例占8.3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 56例占7.69%,外周T细胞淋巴瘤50例占6.87%,套细胞淋巴瘤36例占4.95%,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32例占4.40%,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31例占4.26%.男性433例,女性295例,男女性别比为1.47∶1,年龄最小5岁,最大90岁,中位年龄61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发病率为86.6%(13/15).最好发的部位依次为淋巴结、胃、肠、鼻咽部、扁桃体、涎腺、甲状腺、眼眶、骨和脾等.结论:中国皖南地区HL以结节硬化型和混合型居多,未见”双峰性”,且以原发于左颈淋巴结多见.NHL中还是DLBCL为最多见,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男性、67岁以上发病率较高,提示恶性淋巴瘤在亚类和分类上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