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彩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 10 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测量血管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其形成情况。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14例 ,检出率为 86 .3% ,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 19例 ,检出率为 18.2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10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血管的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结果132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14例,检出率86.3%,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19例,检出率18.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梗死患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75%的脑梗死患合并有颈动脉弱样硬化,侧向符合率为57.4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以软斑,混合斑多见,软斑,内膜粗糙或溃疡是引致梗死的主要原因。结论:为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的检出和监测,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1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视物欠清,出现黑曚而入院,到我科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彩色多普勒显示:右侧颈总动脉管腔较左侧增宽,内充满实性回声,无血流信号通过,颈总、颈内动脉内壁探及多发混合型斑块(图1),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血流稀疏,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陈越平 《西南军医》2008,10(4):15-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7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40例,另选50例无斑块者(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脂水平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临床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58例,双支病变组50例,三支病变组42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径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50例冠心病患者中,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均有IMT增厚、Crouse积分较高及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高,冠脉病变程度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超在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的价值。方法 彩超检查6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测量内径及内一中膜厚度(IMT),测量有关血流参数,观察有无斑块,判断斑块性质,并将检查结果与61例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1例中的54例(88.52%)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不稳定斑块29例(47.54%),对照组61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1例(18.33%),其中,不稳定斑块3例(4.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7.5MHz高频探头对颈动脉进行多方位探查,由超声科专业医师操作,详细探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观察内膜至中层厚度(IMT),管壁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为正常;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表面粗糙不平为软斑,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硬斑,以及斑块形成的大小、形态、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测量其相关参数。结果:(1)100例脑梗塞患者其颈动脉内膜面均粗糙不光滑,内-中膜增厚均〉10mm;(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高达84.5%,其中以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居多,49例(58.0%);颈内动脉18例(18.3%);颈外动脉8例(8.3%);椎动脉15例(15.4%)。(3)斑块的形成可多发或单发,可双侧或单侧,其中以软斑或混合斑为多。(4)斑块的形成多发生在脑梗塞病灶的同侧,少数发生在对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或混合斑的形成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55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25例,另选30例无斑块组(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ET、NO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ET、NO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ET,NO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伴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前列地尔加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15 d,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I的治愈率明显提高(P<0.05),3 d显效率明显增加(P<0.05),半年内复发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缩小,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老年VBI伴颈动脉斑块疗效高,并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4.5%)明显高于对照组(15.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多见(50.4%)。在斑块的4种超声分型中,以扁平斑和软斑发生率为高。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颈动脉体瘤二维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或呈分叶状.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形状多较规则;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见肿瘤内有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为主;CDFI还能清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无创、安全、特异性、准确性高的特点,有利于同颈部其他性质包块的鉴别诊断,是目前颈动脉体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支架置入的3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CDFI及MSCTA的影像资料,以DSA为标准,比较CDFI和MSCTA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判断及粥样硬化斑块密度分析的符合率;比较这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DFI及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0.9%和92.8%,特异度分别为95.6%和95.7%,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和93.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和8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8%和97.8%。MSCTA检出粥样动脉硬化斑块分型与CDFI的符合率为86.9%。结论: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影像学检查中,CDFI可作为颈动脉病变筛查、术后疗效评价及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MSCTA显示高位分叉的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入颅段及血管走向变异更有优势,两者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4.
梁红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4):256-257,26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应用CDUS对6例CCF患者进行了分析,并与脑血管造影比较。结果CDUS显示,引流静脉多以扩张的眼上静脉为主,脉冲多普勒可测到连续层流的静脉频谱中混叠有动脉搏动性频谱,患侧颈内动脉流速明显高于健侧;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流速低于健侧。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患侧颈内动脉(瘘口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倒灌血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无创、方便、快捷的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340例年龄在29~90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颅外段颈动脉,并与多项相关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为58.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非硬化组,年龄、收缩压、载脂蛋白B、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亦高于非硬化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年龄、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 对60例分别有高血压(26例)、冠心病(20例)、脑梗塞(10例,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合并脑梗塞8例),脑供血不足(4例)患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0例患均有程度不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中16例为单纯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44例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73.3%。CAS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以扁平斑多见,软斑、硬斑次之,溃疡斑最少。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彩超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典型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36例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50例同年龄组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较。结果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107例(78.7%)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而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者仅12例(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前循环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动脉硬化的诊断意义.并总结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特点。方法选取80例糖尿病患者和75名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研究,所有病例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锁骨下动脉(sa)、无名动脉(IA)、股总动脉(FA)、股浅动脉(SFA)、胴动脉(PA)、足背动脉(DA),测量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收缩期最大流速、阻力指数、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结果糖尿病组CCA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CA内径、ICA内中膜厚度、ICA血流阻力指数、sA内径、FA内径、PA内中膜厚度等参数较健康组明显增大,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CCA、SA、FA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P〈O.05);动脉管壁斑块的性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组血管硬化的发病率明显较高,其血管病变范围更广泛,中、小动脉也明显受累,尤以近端动脉为著;各大血管病变以后壁及血管分支处多见.较前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观察对象选自2011年3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及疾病史为依据将其分为3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59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IGT组)85例,合并糖尿病组(T2DM组)90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0)IGT组、T2DM组患者与NGT组比较,其具有明显较多的患者例数,具有较高的吸烟例数比例、合并高血压例数比例及具有较高的BMI、WHR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P〈0.05);将T2DM组患者的以上观察指标与IGT组进行比较,其组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GT组、T2DM组患者与NGT组比较,其FBG、PBG、CRP检测值明显较高(P〈0.05);将T2DM组患者的以上生化指标与IGT组进行比较,其组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如下:高血压、吸烟、FBG、PBG、CRP、BMI、WHR。结论颈动脉病变发生过程中糖代谢异常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影响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BMI、WHR、C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