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颅脑损伤能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 ,这种高凝状态及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 ,影响预后。本文就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系统异常改变的研究现状、发生机制、对预后的影响、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1972年Druskin等[1]首次报告1例颅脑火器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后,脑外伤所致凝血障碍导致的凝血病(coagulopathy)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已明确,凝血障碍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及其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影响预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凝血障碍、迟发颅内血肿之间以及凝血障碍与不良预后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损伤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两者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颅脑创伤后的高凝状态、低凝状态可导致微血栓形成或加重颅内出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损伤。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组织因子的释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该文针对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诊治和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1972年Druskin等首次报告1例颅脑火器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脑外伤所致凝血紊乱(或称凝血病,coagulopathy)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已明确,凝血紊乱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及其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影响预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凝血紊乱、迟发性颅内血肿之间以及凝血紊乱与不良预后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的概述  相似文献   

5.
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而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出血机制和血栓形成平衡可以改变。止血功能受损可能会加重原发性损伤,并有引发或加重出血的风险。在许多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受伤入院时常规凝血试验都有异常,然而这些凝血异常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是否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而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国内外应用血栓弹力图来更精确地反映凝血功能障碍和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该文将凝血功能障碍与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02-106]  相似文献   

6.
颅脑创伤作为一种常见的创伤类型,给社会以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凝血功能障碍在颅脑创伤后十分常见,尤其多见于服用了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复杂,并且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但是其出现往往导致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成分输血以及相关血液制品和止血药物的应用是目前纠正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将对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关系。方法对49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的含量改变。同时,通过比较颅脑损伤患者连续头颅CT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纤溶指标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及PIH与非PIH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含量的差异。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98例患者中,139人(27.91%)发生PIH。PT、Fg、TT、PLT、D-D异常者PIH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正常者PIH的发生率(P〈0.05)。其中PIH患者在伤后早期血浆PT、D-D含量比非PIH患者明显升高,而血浆Fg含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浆PT、D-D、Fg含量的变化,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者,应早期连续复查头颅CT,以使PIH患者能及时得到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比较亚低温治疗与未采用亚低温治疗 (常规治疗组 )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C)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D -二聚体 (DD)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PC ,PT ,DD于伤后第 3天异常最为显著 ,第 5天异常呈减轻趋势。亚低温治疗组PC ,PT及DD伤后第 3天异常呈减轻趋势 ,伤后第 5天基本恢复正常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1)。APTT异常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亚低温疗法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后高凝状态 ,是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异常的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颅脑创伤时损伤的脑组织释放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入血,可引发凝血功能异常,甚至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1-2]].早期研究着重于脑外伤后出、凝血常规实验指标的变化,近来则着重于反映凝血、纤溶活性的分子标记物的改变,这些分子标记物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4].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ACI)在时间窗内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但溶栓后出现的脑血管再闭塞会使溶栓治疗前功尽弃,近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有定论,故而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过程是凝血和纤溶的失衡.本文通过对比观察ACI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出现早期血管再闭塞与再通患者的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找可以预警溶栓后脑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因子,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使纤溶酶原水解转变成纤溶酶,在纤溶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研究发现t—PA在神经系统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癫痫、Alzheimer病、脑缺血、坐骨神经损伤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脑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发挥,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t—PA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一个有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其机制有许多的未明之处,因此深入研究t—PA多种功能和作用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术后血肿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863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术后血肿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患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和凝血功能正常的颅脑损伤患者。血压高于160/110mmHg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为140-160/90-110mmHg者(P0.05),而后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又明显高于血压低于140/90mmHg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和入院时GCS评分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止血不彻底等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血肿的主要原因,完全可靠的止血技术、细致耐心的手术操作及周密的防范措施是预防其开颅术后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01—2014-02收治的急性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浆PT、APTT、TT、Fbg和D-二聚体,分析GO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与伤情(GCS评分)、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GOS评分不同组间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者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GCS评分越低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PT、APTT、TT、Fbg和D-二聚体能较好反映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状态,其中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预后越差,其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凝血/纤溶系统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关键作用。血栓调节蛋白(TM)作为一种凝血酶受体,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中发挥重要做用。为此,此文就TM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异常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颅脑损伤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这种凝血功能异常可加重脑损害。影响病人预后。本就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改变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对机体影响,临床意义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存在2%~5%动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包括恶性肿瘤患者因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而在其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所有临床表现。目前认为Trousseau综合征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恶性肿瘤存在使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之间失衡所致的高凝状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以及累及多血管分布区的MR多发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表现。主要治疗手段是抗肿瘤治疗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212例单纯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2例,发生率为19.8%。170例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入院时GCS评分低、AIS评分高、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是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院后随访4~8个月,平均(6.25±1.43)个月;凝血功能异常病人GOS评分[(3.72±0.92)分]明显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病人[(4.28±0.66)分;P<0.05]。结论 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很多,凝血功能异常影响病人预后,建议临床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凝血机制障碍是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作者研究了100例急性颅脑外伤病人的凝血机能变化与预后存活的关系。病人分为6组:急性硬膜下血肿(SDH)、脑挫伤血肿(CHX)、脑挫伤(CC)、急性硬膜外血肿(EDH)、仅有颅骨骨折(Fr)、脑震荡(Co)。其中81例存活、19例在伤后一月内死亡。做反映凝血纤溶功能的6个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和硫酸鱼精蛋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亲体供肝移植后由于止血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可出现出血及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具体变化规律如何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亲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止血与凝血指标的变化。 方法:抽取44例亲体肝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7 d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动态变化。以32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移植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 < 0.01),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 < 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P < 0.01);移植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仍异常于正常值(P < 0.01)。结果提示亲体肝移植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恢复是相对较快的,而纤溶因子的恢复则较为迟缓,纤溶功能亢进,是肝脏移植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移植后凝血与止血功能的监测,是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亲体肝移植;止血;凝血;肝移植;器官移植;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测定了56例HCH 患者发病48小时内血中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状态的9项相关指标。结果表明,HCH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抗凝血酶消耗性降低,纤溶活性代偿性轻度升高。据此认为抗纤溶药不宜用于治疗H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