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外基质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CNV形成过程中,多种细胞外基质(ECM)分子通过与整合素(integrin)结合,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在ECM中移行和侵入。这一过程可被尿激酶样纤维蛋白水解酶激活物(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蛋白水解作用加强,也受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的调控。研究CNV发生过程中ECM的作用,将为预防CNV的生成提供新的思路。(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60-63)  相似文献   

2.
毕超  刘廷 《眼科研究》2012,30(4):371-375
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外基质(ECM)固有成分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经酶解后在体外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ECM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α5β1与纤连蛋白在体外可促进内皮细胞黏附、增生,其抑制剂于体内则可抑制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整合素αV β3及αV β5的抑制剂在体内也可发挥类似作用.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则主要通过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ECM降解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通过促进纤溶酶的生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主要是MMP-2及MMP-9),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已证明可促进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而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则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对ECM相关分子在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雯秋  孙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19-2321
脉络膜血管新生(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眼内后极部病理性血管新生的重要表现,是造成视力损伤的主要病因之一。整合素α5β1因在CNV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就整合素α5β1的结构、分布、活性调节,及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脉络膜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调节进行综述,探讨抑制血管新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蛇毒制剂兆科降纤酶和抗αvβ3整合素抗体23C6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移行的影响. 方法以玻璃粘连蛋白 (Vn)、胶原包被培养皿,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兆科降纤酶和抗αvβ3整合素抗体,孵育60 min 后进行细胞粘附分析和移行分析.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兆科降纤酶和抗αvβ3整合素抗体干预后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凋亡检测. 结果兆科降纤酶和抗αvβ3整合素抗体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对Vn、胶原的粘附和移行.兆科降纤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小于0.05 μmol/L,而抗αvβ3整合素抗体的IC50高于2.5 μmol/L. 0.1 μmol/L的兆科降纤酶即可抑制81.8%的内皮细胞对Vn的粘附,10 μmol/L抗αvβ3整合素抗体则可抑制76.3%.经两者干预后的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内均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 结论兆科降纤酶和抗αvβ3整合素抗体能显著抑制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和移行,其机理可能在于诱导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近确定的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存在VEGF高亲和受体,而且受体数目较其它组织内皮细胞多。VEGF的特点是它的表达受局限部氧浓度的调节。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周皮细胞、Mueller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VEGF,缺氧可上调其基因表达。VEGF既可刺激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移行,也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6.
靶分子疗法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与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失衡有关,近年开展的靶分子疗法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方法,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等。本文对这些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过对血管周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参与了血管的新生和成熟过程.该通路调控的周细胞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其对周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在相关眼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等,并探讨了通过该通路发挥作用的药物在抗新生血管眼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通过对血管周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参与了血管的新生和成熟过程.该通路调控的周细胞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回顾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其对周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在相关眼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等,并探讨了通过该通路发挥作用的药物在抗新生血管眼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与新生血管抑制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失衡有关,近年开展的靶分子疗法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方法,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和色素上皮源性因子等。本对这些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基本病理改变是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改变细胞外基质及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新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以及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凋亡等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为了解VEGF与PEDF水平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我们对一组糖尿病患者和DR患者的血清VEGF与PEDF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